呂小莉
摘要: 本文對林紓的譯著《黑奴吁天錄》從文言的使用、文化的碰撞兩方面進行分析,指出林紓的翻譯受到主流意識形態和詩學的影響,同時林紓的翻譯也對中國文學和文學翻譯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林紓《黑奴吁天錄》價值
林紓是晚清時期重要的文學家和翻譯家,其翻譯活動不僅對中國文學史的進程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而且極大地推進了中國翻譯的發展。林紓被譽為“中國翻譯西方小說第一人”,但譯界對林紓的翻譯褒貶不一。林紓的翻譯中誤譯漏譯較多,傳統的翻譯研究側重于語言符號的轉化的層面,對林紓的翻譯存在很大爭論;而譯介學重視語言在轉換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兩種文化和文學的交流,以及翻譯過程中語言信息的缺失、扭曲和變形,林紓的翻譯便彰顯出巨大的價值。《黑奴吁天錄》是美國斯托夫人所著《湯姆叔叔的小屋》的第一個中譯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體現了晚清時期中西文化的交流與碰撞,對中國文學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一、語言的融合
斯托夫人的《湯姆叔叔的小屋》使用的英語包括白人使用的正式語言,以及黑人英語和俚語。張培均在其譯本《黑奴吁天錄》序中指出:“此書所用黑人語言,現多不通行,手頭又無黑人語言的字典可資查考——疏漏之誤在所難免。”林紓的譯著采用古文翻譯原著,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的融合便體現了文化的交流。翻譯活動要求譯者必須精通至少兩種語言,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理解原文,進而從事翻譯活動。然而,林紓的翻譯十分獨特。林紓一生翻譯歐美等國小說一百七十余種,涉及多種語言,但他卻不懂外文。林紓本人也多次提到自己不懂外文,他的譯作是靠別人口述并且用古文翻譯出來的。林紓用古文翻譯了斯托夫人的《湯姆叔叔的小屋》,雖然與小說原著內容有很大出入,但晚清時期讀者最為贊賞林紓譯筆,也就是他的文筆,往往忽視了原文的重要性。
文化學派的代表人物勒菲弗爾提出了“改寫”的概念,將翻譯置于廣闊的社會文化語境中來考查,強調意識形態、主流詩學和文化等因素的作用。翻譯必將受支配于一定的意識形態和主流詩學。林紓用古文翻譯西方文學也正是受到了意識形態和主流詩學的影響。
直到“五四”時期,中國的語言形態還是言文分離的。書面語用文言,白話文屬于口語。在林紓的那個時代,已經興起了白話文運動。但當時啟蒙知識分子提倡白話文多是為了用白話文啟迪廣大民眾,供識字不多的人看。因此白話文學只能存在于民間,受到主流文化的蔑視。傳統中國文學崇尚詩文,小說是世俗社會的消遣品,沒有資格躋身于文學的大雅之堂。而林紓之所以用古文譯小說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受到了朋友的開導。與林紓有很多合作的魏易告訴林紓小說在西方文學中的重要作用,這樣就促成了林紓在觀點上認同西方小說為“雅”,是符合主流詩學的。第二是林紓本人認為古文與外文是相通的。他在《黑奴吁天錄》①的序中提出:“是書開場、伏脈、接筍、結穴,處處均得古文家義法,可知中西之法,有不同而同者。”所以,外國小說本來就符合“古文義法”。林紓在翻譯時也吸收了不少外來詞匯和句法。錢鐘書認為林紓不是用古文進行翻譯而是用較為通俗、較為隨便、富于彈性的文言。
晚清時期,國內開始了小說界革命,一大批有識之士希望通過小說來進行社會改良。梁啟超更是夸大小說的社會功能,看重小說啟蒙、新民的作用。林紓翻譯小說轉變以“啟發民智”為目的,符合這一社會潮流。在林紓翻譯斯托夫人的《湯姆叔叔的小屋》之時,世界范圍內正在發生虐待華人的事件,美國更是迫害我國旅美華工。林紓在《黑奴吁天錄》的例言中陳述:“且證諸華人及近日華工之受虐,將來黃種苦況,正難逆料。”林紓翻譯的《黑奴吁天錄》在當時社會引起了強烈反響。
二、文化的碰撞
晚清時期是中國文化的轉型時期,西方的觀念和思想對中國社會有很大的影響。嚴復的《天演論》等譯作將進化論等現代思想引進了中國。林紓的翻譯則搭起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用古文展現了西方小說的魅力。中西文化的碰撞也在林紓的譯作中屢見不鮮。《湯姆叔叔的小屋》是一部多主題的小說。林紓在翻譯中著重體現反對黑奴制的主題,而沒有完整地傳遞出基督教的博愛思想,以及小說中女性拯救社會的主題。
接受美學理論認為,在作者—作品—讀者所形成的總體關系中,讀者是至關重要的因素,讀者是文學活動的能動主體。“期待視野”是姚斯接受美學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指的是閱讀一部作品時讀者的文學閱讀經驗構成的思維定向或現在結構。將姚斯的理論運用到翻譯中,可解釋為:譯者作為原作的讀者,受到特定的期待視域的限制,對原作有著自己的理解;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讀者的期待視域也是譯者考慮因素之一。林紓本人是晚清舉人,少時便博覽群書,一生追求道德文章。“五十以后,案頭但有《詩》、《禮》二疏、《左》、《史》、《南華》、韓歐之文,此外則《說文》、《廣雅》,無他書矣”。②并且由于相似的文章追求,林紓也被當做桐城派來看待。林紓在翻譯魏易口述的小說時,從中國傳統的文化和道德角度出發,將目標讀者——知識分子、士大夫——的期待視域納入考慮范圍之中。
晚清時期,西方殖民者用武力打開中國的大門,強迫中國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基督教傳教士也從中獲益,在中國設立教堂、興辦學校、醫院和孤兒院,并且積極宣傳發展基督教。同時也利用不平等條約做掩護,破壞中國司法,干涉中國內政,這些便引起了國人對基督教的誤解甚至仇恨。斯托夫人《湯姆叔叔的小屋》的主題之一便是宣傳基督教的博愛思想。在林紓的譯本《黑奴吁天錄》中宗教這一主題被淡化了。林紓在《黑奴吁天錄例言》中說明了對于淡化宗教信息的原因:“顧譯者非教中人,特不能不為轉述,識者晾之。”“是書專敘黑奴,中雖雜收他事,宗旨必與黑奴有關者,始行著筆。”③林紓刪除了宗教信息較濃厚的部分如圣經的引語、贊美詩、小說中關于宗教對人內心的作用和宗教對惡人的感化。并且林紓用中國的傳統觀念闡釋了其中一部分的宗教信息。如在小說原文第二十六章,伊娃感覺自己即將離世,讓父親召集所有黑奴,和他們告別。伊娃勸黑奴們要信仰耶穌,要成為基督徒并且要讀《圣經》。林紓在譯本用中國儒家思想來教導黑奴們,并且將原文中讓黑奴們讀《圣經》釋義為“讀書”。儒家的“德治”主義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林紓有著很濃的中國傳統觀念,并且用儒家的思想來釋義小說的宗教思想迎合了目標讀者的期待視域。斯托夫人在小說中突出的主題之一是宣揚女性拯救社會的力量。小說中的很多女性具有仁慈之心,信仰耶穌,并且善待黑奴,如謝爾比的太太為謝爾比賣掉湯姆和小海雷而據理力爭;伯德太太和當參議員的丈夫爭論對黑奴立法的問題;伊娃是書中最完美的形象,她用愛來感化周圍所有的人,并且用基督徒的方式來教導周圍的人。小說也刻畫了一些反抗奴隸制的女性的形象,如伊萊扎為了不讓自己兒子被賣掉而奮力逃亡;凱西用自己的聰明智慧逃離了雷格里的莊園。為了突出小說反奴隸制的主題,林紓在譯本中大量刪除了描寫女性影響力的篇章,但是對勇于反抗奴隸制壓迫的伊萊扎和凱西則詳細描述其成功逃亡的過程。封建士大夫們所推崇的女性形象是服從“三從四德”。女性對丈夫是絕對地服從,更不會和丈夫討論政治問題。林紓的翻譯符合了目標讀者的期待視域。
三、深遠的影響
林紓的譯著《黑奴吁天錄》在當時的社會上產生了強烈反響,正如林紓所期待的:“我讀《吁天錄》,以哭黑人之淚哭我黃人,以黑人以往之境,哭我黃人之現在。”④從《黑奴吁天錄》可以看出,林紓的譯著中遺漏刪減之處很多,常常掩蓋了西方原著的人文主義光彩,但卻也是那個時代士大夫階層可能接受和理解西方的最好策略。但同時,林紓的譯著可讀性很強,對介紹西方文學起了一定的作用。這些譯著使中國讀者第一次接觸到西方文學作品,引起了他們對西方文學的興趣,同時也打破了章回小說的舊格式,對中國的文學創作有很大影響。1898年梁啟超發表的《譯印政治小說序》引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文學翻譯高潮。“但是真正以自己的實踐、以數量眾多的譯作和優美傳神的譯筆迎來中國二十世紀翻譯文學高潮的還應當首推林紓這位中國翻譯文學的奠基人”。⑤《黑奴吁天錄》是林紓的第二本翻譯小說。正是這些譯著開創了二十世紀中國翻譯文學的先河。
鄭振鐸在《林琴南先生》中這樣評價林紓的翻譯:第一,讓國人且明白了“中”與“西”原不是兩個純然相異的名詞。第二,大家才知道歐美亦有所謂文學,亦有所謂可與我國的太史公比肩。第三,他以一個“古文家”動手去譯歐洲小說,且稱他們的小說家可與太史公比肩,這確實是很勇敢很大膽的。錢鐘書在《林紓的翻譯中》也提到正是看了林紓翻譯的西方小說才對西方文學產生了興趣。林紓在翻譯了《茶花女》之后才開始進行文學創作,并且摒棄了中國傳統長篇小說的章回體形式,而是像外國小說一樣,按章節敘事。林譯小說有一個超前性的價值,對中國五四新文學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林紓翻譯小說的目的是介紹西方文化,五四時期的文人不僅徹底接受了西方的文學,而且隨后要求廢除文言提倡白話文。而林紓對文言的堅持成了五四文人攻擊的對象。事實上,林譯小說提升了小說在文學中的地位并且傳播了西方文化,對五四新文學的發展有極大的推進作用。
四、結語
林紓的譯著《黑奴吁天錄》用文言進行翻譯,對小說中西方文化采用多種翻譯方法,雖與原著內容相差較大,但符合主流意識形態和詩學,并且達到了譯者與原著、譯著與目標讀者的視域融合,取得了成功。《黑奴吁天錄》是林紓翻譯作品中的代表作,從中可以看出,林譯小說受到了晚清時期社會及文化思潮的影響,同時對晚清時期,以及之后“五四”時期的翻譯思潮及文學思潮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注釋:
①林紓魏易譯.黑奴吁天錄[M].北京:商務印刷館,1981:2.
②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187.
③林紓魏易譯.黑奴吁天錄[M].北京:商務印刷館,1981:2.
④靈石.讀《黑奴吁天錄》.引自楊聯芬.晚清至五四: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發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07.
⑤謝天振.譯介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69.
參考文獻:
[1]Ander Lefevere,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Stow,H.B.Uncle Toms Cabin[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
[3]林紓,魏易譯.黑奴吁天錄[M].北京:商務印刷館,1981.
[4]林紓著.許桂亭選注.軼筆金針[M].北京: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
[5]馬祖毅.中國翻譯簡史[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
[6]錢鐘書.林紓的翻譯[M].北京:商務印刷館,1981.
[7]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
[8]蘇桂寧.林譯小說與林紓的文化選擇[J].文學評論,2000.
[9]謝天振.譯介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10]王卓慈.基督教文化對西方文學的影響[J].西安,山西教育學院學報,2007.
[11]王志遠.基督教百問[M].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7.
[12]楊聯芬.晚清至五四: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發生[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13]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
[14]張俊才.林紓評傳[M].北京:中華書局,2007.
[15]張培均.黑奴吁天錄[M].濟江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