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龍
摘要: 現(xiàn)在的閱讀教學中,出現(xiàn)了讓人深思的問題:少了對文本的探究,多了不著邊際的鏈接;少了學生真正的自主解讀,多了沒有必要的討論。面對現(xiàn)狀,我們迫切地呼喚重溫葉圣陶的閱讀教學理論,并將其預習、討論、練習落到實處。
關鍵詞: 閱讀教學閱讀教學理論精讀教學
新課標的理念下,現(xiàn)在的觀摩課、隨堂課給我們的影響是多了更多的課外鏈接,少了對文本的探究;多了沒有必要的討論,少了學生真正的自主解讀;多了政治課、歷史課、班會課,少了真正的語文味,卻打著“一切圍繞新課標”的幌子,其實這些都是華而不實的閱讀教學,并沒有真正體現(xiàn)“為了一切學生”的教育宗旨。如何進行有效的閱讀教學?我想,葉圣陶的閱讀教學理論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
葉圣陶的閱讀教學理論中關于精讀的指導分為三步:預習、討論、練習。葉老的這三個步驟充分體現(xiàn)了人們通常的閱讀過程,涵蓋了通常閱讀過程的方方面面,同時又充分體現(xiàn)了新課程標準倡導的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盡在其中,真正實現(xiàn)了新課程標準提出的:“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一、預習
我們在新授一篇課文之前往往會布置學生預習,僅僅一句話:“預習下一篇課文。”學生在預習時不知道預習什么,該怎樣預習不得而知。上課之后,檢查預習也沒有尺度和標準。首先,葉圣陶認為:預習第一步要走的就是通讀課文,可以是朗讀,也可以是默讀,目的是整體感知、理解課文。其次,認識生字生語。生字生語,應該由學生自己挑選出來,因為每一課的生字生語對每一個個體來說未必相同,只能各自挑選出來,依靠字典詞典解決。最后,解答老師所提出的問題。在預習時教師要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去動一動天君”,去“查一查可以查到的參考書”。布置學生了解文章寫的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物?表達的主題思想和感情是什么?這樣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預習總比不著邊際好多了,如果學生能夠答得大致不錯,就算做到了“精讀”。
二、討論
現(xiàn)在的語文課上為了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為了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通常會安排討論,有時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多了一點不切實際的學生自主,如讓學生自主選擇合作伙伴,多了一點虛假的合作探究,似乎只有分組討論才能體現(xiàn)“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程理念,沒有思維力度的問題也要小組討論一番,有時小組討論還沒有真正開始,已經(jīng)在教師的催促之下草草結束。如何做好討論,什么樣的討論才是有意義的、有效的討論?葉圣陶的閱讀教學理論告訴我們該這樣做。
首先,討論的問題應該是預習中沒有解決的問題,教師問的新的較難的問題和學生提出的未懂或未思考過的問題。這些問題才是有價值的,值得討論的問題。
其次,學生在預習的時候要準備充分,既要讀得充分,又要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思考得充分,如果準備不充分,就往往會與虛應故事的集會一樣,或是等了好久沒有一個人開口,或是有人開口了,只說一些不關痛癢的話。教師在無可奈何之下,只得不再讓學生發(fā)表什么,只得一個人汩汩滔滔地講下去。
再次,平時學生要養(yǎng)成討論問題、發(fā)表意見的習慣。聽取人家的話,評判人家的話,用不多不少的話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這些都需要歷練,讓學生有膽量敢說,我想如果沒有歷練,則雖然胸中仿佛有一點準備,臨到討論也不一定敢于發(fā)表。
最后,討論時,有錯誤給予糾正,有疏漏給予補充,有疑難給予闡明。在討論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正確地解讀文本是語文老師應盡的責任。
三、練習
現(xiàn)在的語文課上我們很少聽到學生瑯瑯的書聲,很少聽見聲情并茂的朗誦,老師經(jīng)常以聽錄音、看幻燈片代替學生的朗讀。其實“語文是一門讀的學科”,把閱讀材料的內(nèi)容具體化為空洞的畫面和音樂,而學生則停留在淺層感知上,興奮中心轉(zhuǎn)移到畫面上和音樂上,弱化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和揣摩,語意模糊化了。還有現(xiàn)在的語文課中拓展閱讀增多了,至于多什么、讀多少沒有指導。
葉圣陶認為練習要做好三件事情:第一,即吟誦。“吟誦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吟誦的時候,對于討論所得的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nèi)容與理法化為學生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境界”。吟誦,把書面符號變?yōu)橛新曊Z言,把抽象靜止的感情變?yōu)檎鎸嵕唧w的感情,使課文中的人物、景物躍出紙面,讀者可以毫無障礙地體味、感受、感知,是達到學生與文本對話,誦讀者與文本語言碰撞、交流、融合的過程,是體驗文本主旨的一種有效途徑。
第二,閱讀相關文章。葉老說:“精讀文章,只能把它認為例子與出發(fā)點,就得推廣開來,閱讀略讀相關書籍,參讀相關文章。”其實,我認為相關文章就是我們拓展閱讀的文章,就是我們鏈接的一些文章。在一些觀摩課上,曾一度出現(xiàn)這樣一些現(xiàn)象:課內(nèi)文章十分鐘閱讀結束就匆匆拓展到課外,有時課外的拓展與文本根本沒有聯(lián)系。“課文僅僅是個例子”,但我們應該用好這個例子,這樣才會得法于課內(nèi),應用于課外。必須以教材里組成的課本為出發(fā)點和帶動點,鏈接到閱讀與之相關的一系列作品。那么學生如何進行鏈接閱讀?我認為:(1)由句到篇,由篇到集的鏈接閱讀。這種“拔出蘿卜帶出泥”的鏈接閱讀,學生興趣盎然,效果尤佳。(2)部分到整體的鏈接閱讀。(3)相關內(nèi)容的鏈接閱讀:同作者不同作品的鏈接閱讀,同體裁的作品鏈接閱讀,同風格的作品閱讀。閱讀課本里的一篇文學作品,可把作者的傳記及有關作品的評論三者結合起來閱讀。
第三,應對教師的考問。現(xiàn)在的教學評價基本都是以分數(shù)為標準,其實考問的方法很多,如背誦、默寫、簡縮、擴大、摘舉大意、分段述要、說明作法、述說印象等,而且都不必以分數(shù)來衡量,我們不能只顧考查學生對這一課掌握的程度如何對學生進行量化和客觀化的評價,更應注重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方法掌握多少,學生實現(xiàn)知識遷移能力多大,要更加注重形成性評價。
在平常的閱讀教學中,按預習、討論、練習的三個步驟實施,并將其落到實處,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會提高,良好的閱讀習慣就會養(yǎng)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就會增強,思維能力、認識水平就會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劉棟.教學境界:葉圣陶教學理論的價值追求[J].中學語文,2011,(6).
[2]文啟煌.潤物細無聲——喜讀葉圣陶同志精心批改的十二篇少年習作[J].湖南教育,1979,(12).
[3]雷維平.葉圣陶《語文教學二十韻》語譯[J].寧夏教育,1983,(11).
[4]菡華.在播種的季節(jié)——“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討論會”側記[J].語文教學通訊,1983,(1).
[5]莊文中.試論中學語文學科的性質(zhì)和目的——學習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體會[J].課程.教材.教法,1990,(6).
[6]思陽.一次成功的盛會——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研究中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研討會綜述[J].語文教學通訊,1990,(Z2).
[7]朱文華.論葉圣陶建國前的散文創(chuàng)作[J].江蘇社會科學,1992,(4).
[8]陳旭.葉圣陶扶植王力[J].人文雜志,19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