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大利
摘要: 文章認為,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可通過激活文字,培養想象力;架設橋梁,激發想象力;放飛思緒,拓展想象力,從而讓學生在閱讀中展開想象的翅膀。
關鍵詞: 語言閱讀教學想象力培養方法
哲學家黑格爾說:“藝術家最杰出的本領就是想象。”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著名科學家牛頓有句名言:“沒有大膽的猜想,就不可能有偉大的發現。”所以說,想象構成了創新的基礎,是一種極其可貴的思維品質,尤其是在這個高度信息化、知識化的時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已成為時代對教育的迫切呼喚,國家發展對教育的強烈要求。因此《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在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那么,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呢?
一、激活文字,培養想象力。
語文教材出現在學生眼前的僅僅是一行行文字,而教育家葉圣陶說:“讀者看到的是寫在或印在紙面的文字,但看到文字并不是他們的目的。”那么怎樣才能進入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之中,理解作品的意蘊呢?這就需要想象。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馳騁想象,透過文字看到圖畫,透過語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獲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欣賞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句子,作者并沒有直接訴說旅人的悲涼情懷。我請學生根據生活中的所見所感想象文中的文字,透過文字想象出一幅秋野黃昏的畫面:在蒼茫的暮色中,干枯的藤條攀附著老樹,幾只寒鴉瑟瑟立在枝頭,一曲清溪上架著一座小木橋,不遠處有幾間幽靜的茅屋,一條蒼涼的古道伸向遠方,秋風中一匹瘦馬馱著旅人悄然離去……當這悲涼、蕭瑟的景物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時候,學生自然會深深體味到作者旅途的艱辛,以及孤獨、寂寞、悲涼、哀愁的情懷。
又如閱讀郁達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到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怎樣激活這段文字呢?我設計了幾個問題:為什么會有“腳踏上去”的動作?作者為什么不說“沒有聲音,沒有氣味”,卻說“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加了個“也”字,似乎在與另一種情景相比較,而這種情景則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種什么情景?于是學生展開想象,調動以往的生活體驗,回答說:“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觀景”。盡管多數學生并不認識槐樹,更沒見過秋天槐樹落蕊的情景,但通過想象,卻似乎看到了這樣一幅畫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來打開房門,驚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樹的落蕊鋪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來才發覺夜里靜悄悄地下了一場大雪那樣,懷著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幾腳,卻發現“聲音也沒有”,不像踏雪那樣會發出“吱嘎,吱嘎”的聲響,然后掬起一把,聞一聞,“氣味也沒有”,同雪一樣清爽;一陣掃后,只留下“一條條掃帚的絲紋”,槐花就這么靜悄悄地走了,“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一種悲涼彌散開來。通過這種想象,學生走近了作者,走進了作者筆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了故都秋的清、靜、悲涼的韻味。
二、架設橋梁,激發想象力。
文本的作者與學生,他們的人生閱歷、文化底蘊、思考能力、語言修養都不可能在同一個層面上,這中間的距離有時簡直難以逾越。教學中,教師需要運用想象在這中間架設心靈的橋梁,讓學生走進文本所創設的情境,與作者對話,與文本對話,從而實現心靈上的溝通,內涵上的感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巴爾扎克《守財奴》中有描寫葛朗臺撲上女兒的定情物——鑲著金板的梳妝匣,想掏出刀子,撬一塊金板下來,女兒阻止的片斷。那段對話中只有女兒的哀阻,妻子的求告,尤其是女兒受驚后的一聲大叫,卻為什么沒有對話的另一方——葛朗臺的只言片語的應答?學生初一看,似覺難解,這時我再設一問:葛朗臺老頭這時心里想的只是什么?學生在此基礎上,再思考,終于明白了,原來,此刻的葛朗臺老頭一心只在梳妝匣的金板上,即便天塌地陷,他也無暇顧及,哪里還能聽到女兒、妻子無力的哀求?當然不會與他們應答。他在干什么呢?也許在尋找匣上縫隙,也許縫隙找著了,你聽,又是女兒一大聲驚叫:葛朗臺分明正要把刀子插進縫隙撬下金板。這里不答卻勝答,葛朗臺老頭的貪婪、無情,活脫脫地畫出來了,真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學生由此悟出了小說對話描寫中的“留白”藝術,更見識了巴爾扎克這位藝術大師的風范。
我講授這篇課文時,將它與《讀本》第五專題“何以為家”結合起來,課前先布置學生讀一讀《讀本》中關于“家”的作品,學生就容易理解得多了。蘇雪林在《家》中說:“我們應當將自己的家的觀念束之高閣,而同心合意地來搶救同胞大眾的家要緊,這時代我們正用得著霍去病將軍的那句壯語:‘匈奴未滅,何以為家。”方令儒在《家》中說得更清楚:我“猛然悟到了家的意義,我知道了,不管它給人多大的負擔,多深的痛苦,人還會像蝸牛一樣,愿意背著它的重殼沉滯地向前爬”。讀到《家》中這樣的語言,我們再理解韓少功《我心歸去》這篇文章的主題就容易得多,也就不是他鄉美麗不美麗、可愛不可愛的問題了。同時文中的有些語言,如“故鄉比任何旅游景區多了一些東西,你的血淚,還有汗水。故鄉的美麗總是含著悲傷的”,這些含有感情哲理而又形象的語言也就不難理解了。
三、放飛思緒,拓展想象力。
“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培養鸚鵡學舌的模仿者,而是培養能夠自己獨立思考的創新者。”語文教材固然是經過精心篩選的名家名篇,但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對于整個浩瀚而復雜的宇宙來說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見。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讓更多的學生超越前人。“長江后浪推前浪,當悟新人換舊人”。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地讓學生放飛思緒,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去“標新立異”“異想天開”,且各抒己見,暢談真正個人的創造性的解讀,給課堂教學注入生機。
在教學韓愈《師說》一文時,于讀、背、解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評述本文觀點。許多學生稱道“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大家聯系現實人生說道:“今天,一些人官做高了,就看不起普通老百姓,有了錢了,就不屑與窮人打交道,更不必說請教老百姓,拜他們為師了。結果,做事為人,盡出丑態,損公失己,貽笑貽患。這些人,真該聽聽韓愈的這番道理。”對文中“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的觀點,不少同學不贊成。他們說:“在韓愈看來,圣人一定高于普通人,這恐怕太絕對了。韓愈自己就說‘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古圣人不一定門門術業都精、都高,普通人中,精專一術一業者更不乏其人。說普通人遠不及圣人,這不是自相矛盾而又極不合事實嗎?拿今天的例子來說,安徽鳳陽七戶普通農民率先走出代表現代中國農民發展方向的第一步,這膽,這識,古代哪一位圣人敢與之相比呢?所以,韓愈的這個觀點是偏見。”這些評述,敏銳而又有一番道理,盡管還不是十分嚴密,但這是經過了比較、思索而獲得的認識,是學生自己思考聯想的成果,顯示著學生想象能力上的追求和提高。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時,學生們根據賈島的詩作《題李凝幽居》,經過想象推理,對朱光潛“推敲之說”的質疑聲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認為用無聲的“推”動作怎么能知道“鳥宿池邊樹”,原詩中的“門”該是李凝家門,而不是寺院院門;有的認為“敲”不會打破“岑寂”,反能襯托幽靜;還有的認為“推”的動作有些粗魯,不該發生在講究禮節的文人雅士身上——顯然,第一位學生通過想象把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還原成生活畫面,由生活畫面先聽到“敲”門聲,然后看到樹上驚起的宿鳥,從而推斷出朱光潛所說的意境不合原詩。第三位學生由詩作聯想到古人的禮節,并由此推論出“敲”字比較符合當時意境。只要有適宜的情境,則學生所爆發出的想象力、創造力是教師始料不及的。
總之,想象是創新思維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葉老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沒有想象就沒有鮮活的語文課堂教學,在實行“封閉式管理”的學校尤其如此。只有想象,我們才能走近作者,走進作品,才能與作者交流,與作品對話;只有想象,才可以穿越時空隧道,一覽文本的無窮意趣;只有想象,才能放飛思緒,展開聯想與想象的雙翼,才能迸發創新思維的火花。我們要善于發現、尋找到孩子想象的翅膀,為他們創造一片天空,讓孩子借想象的翅膀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