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燕
摘要: 高中語文是學生基本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高中語文人文教育內涵及開展人文教育必要性的基礎上,探討了高中語文人文教育的開展問題,探索性地提出實施、改進策略,對促進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教育的科學開展有所啟示。
關鍵詞: 高中語文教育人文教育開展原則開展策略
關于語文學科的性質問題已經爭論很久,其究竟是人文性還是工具性,是屬于其中之一還是二者兼而有之,至今沒有形成一個廣泛認同的結論。我認為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間,人文性才是語文學科的根本屬性。高中語文教育是一種典型的人文教育,我們應該以高中語文教育的人文性為基點,對學生開展人文教育,在此基礎上發展工具性特點。
一、語文人文教育概述
(一)語文人文教育的內涵
人文素質是人類立足現代社會的基本素質之一,它是指處于社會中的人在學習人文科學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吸收人類的優秀文化遺產、享受優秀人類文化的熏陶等而形成的區別于他人的內在文化氣質和精神文化風貌。人文素質離不開人文教育的開展,通過人文教育的開展,提高人的文化、理論和道德修養。對學生開展人文教育,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也是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手段。高中語文為學生人文教育的開展提供了絕佳的載體,語文學科自身的學科規律,決定了它更適合學生人文教育的開展。我們認為高中語文人文教育的內涵就是在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道德情趣和情操,培養與發展學生的健康心理品質,使學生形成健全、完整的人格。
(二)高中語文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1.人類人文素養的缺失,要求高中語文開展人文教育。
高中學生是我國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支撐者之一。現代社會發展需要學校教育不僅使學生掌握好科學文化知識,還使學生具備高尚的精神和思想品質,即良好的人文素質。我國傳統的教育模式向來是重知識輕人文,忽視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在“教書育人”原則中,我們只是做到了“教書”而輕視了“育人”,造成的后果我們正在品嘗。如現代人為了發展,無視污染環境、森林破壞、野生動物滅絕,以及人與人之間爭權奪利、貪污腐化等一系列社會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昭示了教育缺陷的存在,因而開展健康的人文教育迫在眉睫。
2.高中語文人文教育開展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隨著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們面臨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人才的空前短缺,對人的全面發展要求極為強烈。這一問題的解決只能靠科學教育、人文教育來解決。只有實現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完美結合,才能培養出全面的復合型人才。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需要數以萬千的領袖型、管理型和科學型的技術型人才,這些人才無疑只能通過教育產生。因此,我們必須走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的教育之路,并且二者不可偏廢。基礎教育是重中之重,而語文又是重要的基礎教育學科之一,它對人的影響是重大與深遠的。通過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實施人文教育,在學生幼小的心靈中注入人文精神,對于學生未來發展作用將是不可估量的。
二、高中語文學生人文教育的開展
(一)高中人文教育的基本原則
1.相關性原則。
相關性是教育、教學開展的基本原則之一,要求教育的內容與學生之間要有相關性,教育的方式、方法要與學生有相關性,堅決制止對學生進行生搬硬套、牽強附會的“說教型”教育,要通過學生的日常生活實現滲透性的教育。
2.適時性原則。
對高中學生開展人文教育要以適應性為基礎,只有適應高中學生才能取得預期效果。因此,高中語文人文教育要在把握好時機的基礎上創造性地設計與選擇學習情境,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只有做到適應性、針對性,才能保證有效性。
3.靈活性原則。
高中語文人文教育的開展與其他學科不同,且有著本質的區別。高中語文人文教育既是高中語文學科教學內容、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又要適度滲透,做到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因此,高中語文人文教育開展必須遵循靈活性原則,否則可能喧賓奪主,影響正常語文教學的開展,造成不必要的時間和資源浪費。
(二)高中語文人文教育的開展
1.革新傳統教學方法,創設課堂人文教學環境。
課堂教學是高中語文學科使用最多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也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可以說對學生理解語言能力的培養、對學生關于文化內容的理解和對學生的思想教育都寓于其中。在學生學習書法、練習作文、閱讀誦讀、人物評傳和文學鑒賞中,都應該側重于學生情感的熏陶,側重于學生審美情趣的引導等。這就需要我們革新傳統的教學方法,努力創設適于學生的人文教學環境來開展人文教育。如:結合高中的活動課程,發揮活動課程實踐性原則的作用,組織學生參加朗讀誦讀、辯論、演講等活動,鼓勵學生多參加文學類社團,使學生在討論、辯論與考察中獲得關于優秀民族文化的認識。我們還可以創設人文化的學習氛圍,如結合相聲、小品等影視文藝節目開展教學,讓學生通過實踐表演來理解、體會思想深刻、內涵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培養人文情感。
2.靈活變通,因時制宜地挖掘語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高中語文教材中,有眾多的古代圣賢、仁人志士的成功、勵志故事及精辟的論述和名言警句等,這些內容無疑都折射著光輝的人文精神。這些都比較適合對學生開展人文教育。如:著名的劉備三顧茅廬的典故,正是因為劉備重情重義、禮賢下士、求賢若渴、尊重人才的人文精神,成就了千古佳話。因此,我們應該自覺地將這些教材資源利用起來,引導學生認識社會、認識人生,讓學生深刻領悟其中做人、做事的道理,樹立健康的、人文性的理想和目標。例如,對學生正確認識客觀事物、客觀世界意識的培養,就可以結合課文的事例進行,而大部分老師因為缺乏結合意識,而忽略了對學生的啟發引導,導致學生不會多角度地看問題,做事多一意孤行。
3.以教師為典范,提高教師個人的人文修養。
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對學生開展人文教育,教師首先要有健全、高尚的人文品格。只有教師言傳身教,才可能有效地把書本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深切領會什么是人文素養。高中語文教師要具有頑強的意志力、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樂觀向上的進取心和寬容與包容的心態等;具有嚴謹的治學從教態度、過硬的專業本領、扎實的教學功底等優秀品質,只有這樣才有可能贏得學生的愛戴與尊重,人文精神、人文素養才有可能會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
三、結語
高中語文教師在高中語文人文教育中既要著眼于學生的語文水平,又要看到學生人文素養提高的必要性,切實從學生特點與社會發展需要出發,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發揮教師的個人魅力來感染、熏陶學生,激發學生的人文興趣,真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吳春國.在語文教學中要凸顯人文精神[J].科學教育研究,2007,(05).
[2]黎風環.時高職人文精神教育的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3,(10).
[3]孫建柯.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人文教育[J].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