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林
摘要: 在小學教育中,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項基本目標,從兒童入學第一天起,教師就要鼓勵他們大膽探索、主動求知。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本文從質疑、存異、想象、活動四個方面解答了這一問題。
關鍵詞: 小學語文創新能力教學過程
知識經濟呼喚創新,創新推動知識經濟的發展。凡是在已知信息的基礎上,經過思維活動或者實施行為能產生有價值的新成果的活動就是創新,江澤民同志說:“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苯艹鰟撔氯瞬诺某霈F,需要鼓勵創新的沃土。如何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鼓勵學生敢于質疑,激發學生創新欲望。
凡是課本中出現的課文,大都是名人名作,在語言運用上一般是無可挑剔的,我們在語文教學中,鼓勵學生學習書本,但不迷信書本,用自己的眼光來審視課文,敢于指出課文的缺點。例如,我在教學《一夜的工作》時,課文中有這樣一段話:“……這是高大的宮殿式的房子,室內陳設極其簡單,一個不大的寫字臺,兩張小轉椅,一盞臺燈,如此而已?!敝v課過程中我強調了“如此而已”四個字來說明總理辦公室的簡陋,立刻有學生反對說:“這還簡單嗎?有轉椅有臺燈,還有寫字臺?!奔磿r,全班學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得出了一致的結論:以總理的身份來說,當時的擺設確實特別簡陋。雖然學生的問題有時是“雞蛋里挑骨頭”,卻是學生質疑思維的展現,有利于語文學習能力的提高。
二、允許學生“存異”,引發學生創新興趣。
我國傳統教育崇尚經驗,反對創新;崇尚權威,反對懷疑;崇尚中庸,反對超常。這種觀念培養出來的人,多數墨守成規、謹小慎微并缺乏獨立自主的精神和創新意識。由于每個學生的發展水平、思維類型、生活環境、興趣愛好的差異,他們對同一事物有著不同的理解,每個學生在展示自己的學習過程的同時,也是在從事自我學習的創造性活動,而這種互動式的學習方式,就像一座立交橋,通過動態的活動為學生的創造性注入活力,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此,我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注意引導學生獨立,培養其勇于探索的品質,提高其創造能力。
例如教學《我不是最弱小的》這課時,有學生問:“爸爸趕忙把雨衣給了媽媽,媽媽接過雨衣沒有穿,卻把它給了薩沙。這一做法很奇怪!爸爸為什么不直接把雨衣給薩沙呢?”我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你們有什么看法?”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生1:可能是爸爸離媽媽最近(書上的圖能看出來),爸爸就直接把雨衣給了媽媽。
生2:不是,是因為爸爸愛媽媽,爸爸直接把雨衣給了媽媽,可見爸爸對媽媽體貼入微。
……
孩子們的思考盡管只是猜測,但他們的想法卻又一次震撼了我的心。我何不順著孩子的思路給他們一個“愛”的引導呢?我說:是呀,爸爸把雨衣給了媽媽,足見爸爸對妻子的關愛是體貼入微的。我們從細微之處體會到了爸爸和媽媽之間平凡的愛。然而,媽媽接過雨衣沒有穿,卻把雨衣給了薩沙,這又體現了怎樣的愛呢?輕輕地點撥,很自然地引起了孩子的共鳴——
生1:媽媽的舉動讓我們體會到了偉大的母愛。
生2:母愛是世間最偉大、最無私的愛……
聽到孩子們如此發自內心的表達,我的心里漾起了幸福的漣漪:孩子們真的長大了。
因此,我們要在教學中放開手腳,鼓勵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和課本對話,大膽思考,大膽發言,勇于創造,勇于更新,只要答案言之有理,就給予充分肯定,允許他們“出錯”,讓他們在討論中求同存異,使他們的創新思維得以發展。
三、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自主探索,促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以往許多教師習慣于以講代讀,即習慣于把自己的思維變成學生的思維,其實這種做法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嚴重影響了他們獨立思考、探究能力的發展。創新離不開想象,創新必須以想象為基礎。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步的源泉。”愛迪生沒有豐富的想象就沒有一千多項發明。兒童時期是想象力最為活躍的時期,兒童的想象力是其創造活動的基礎,一切創新的活動都是從創新性的想象開始的。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發展學生的想象力,需要給他們留下足夠的心靈空間,給他們保留足夠的思維空間,引導他們敢于想象,敢于創新,敢于打破陳規、標新立異。
例如在教學《天鵝的故事》一文時,“突然,一只個兒特別大的老天鵝騰空而起,可是它并沒有飛走,而是利用下落的沖力,像石頭似的讓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撲打在冰面上。經過這沉重的一擊,鏡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顫動起來。接著是第二次,第三次……”我讓學生想象省略號省去的是什么?這是一只怎樣的老天鵝?學生思考后回答說:“省略號省去的是老天鵝用自己的翅膀和胸脯無數次地撲打冰面的情境?!蔽医又f:“讓我們想象老天鵝用自己的翅膀和胸脯無數次地撲打冰面的情境,此時,它的身體會有怎樣的變化?冰面又會有怎樣的變化呢?”學生甲思考后回答說:“天鵝的胸脯和翅膀是肉長的,砸在這堅硬的冰面上,肯定很痛,也會受傷?!睂W生乙說:“老天鵝身上的羽毛也會掉下來,甚至會流血。但是,為了找到食物,為了能夠讓自己和同伴活下去,老天鵝還是一次又一次地將自己的胸脯和翅膀往冰面上砸,真是讓人佩服!”學生丙補充說:“冰面還會裂縫呢?!薄笆茄剑蔽艺f:“老天鵝就是這樣一次次用身體撲打冰面,多么巨大的力量,多么可貴的頑強精神!冰層終于裂開了小縫,在老天鵝的行動感召下,其他天鵝也來幫忙了,冰窟窿終于變成了很大的水面……真是‘人心齊,泰山移呀!”
學生邊讀邊想,想象越多,思路就越開闊,創新思維的成分就會越多,創新能力就能得更好的發展。
四、開展課外實踐活動,發掘學生的創新能力。
課外實踐活動是豐富學生精神生活,擴大視野、激勵創新的有效武器,它為創新思維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智力營養和環境氛圍,學生在活動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圍、教師思維的約束,在思考的藍天中自由翱翔。在課堂實踐活動中去了解社會、審視社會,真正讓語文教學走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理論聯系實際,才能培養出學生的創新能力。
例如新課標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第三主題單元內容為感受語言的表達藝術。這一單元共有四篇課文,包括第十課文言文《楊氏之子》,第十一課白話文《晏子使楚》,第十二課劇本《半截蠟燭》,第十三課相聲《打電話》。這一單元的學習任務是:通過學習感受語言的表達藝術,并通過綜合性學習積累精妙的語言,同時學習用得體的語言進行表達。面對這樣內容豐富的教材,面對這樣明確的學習任務,我把目標定位在給予學生發揮的空間,給予學生自主權,誘發他們豐富的想象力,讓他們學以致用,身體力行,親身實踐,在實踐中感悟語言的魅力。單元識字課和單元導讀課后,我問學生這單元想怎樣學。學生幾乎是異口同聲地回答我:“想演課本劇。”這正中我下懷。于是我讓學生自己理順了學習順序,他們認為可以先學第12課《半截蠟燭》,主要想學如何創作劇本,再練習表演;然后再學第10課文言文《楊氏之子》把它編成劇本并演出來;再學第11課《晏子使楚》,可以任選其中一個情節改編成劇本再演出來;最后學第13課相聲《打電話》。也有的同學認為學習第12課后,先學《晏子使楚》后學《楊氏之子》,因為《晏子使楚》是一篇白話文,情節具體,改成劇本比較容易,而《楊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需要大家去想象很多情節內容,所以放在后面學。我采納了后者的建議。誰說學生只會被動地接受?他們有理有據的分析不僅證明了他們已經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且他們不再唯課本是從,他們在創造,他們在更新。我很慶幸自己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意識,更慶幸我沒有越俎代庖,而是把空間留給了學生,讓他們也在學習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的重組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課堂上不再是教師瑣碎的分析,取而代之的是學生如火如荼的創作,興致勃勃的表演使學生對學習語言充滿了莫大的興趣。在小組合作中,同學一遍遍地互相補充,相互借鑒,修改著自己的劇本,而每修改一次,就是對人物內心世界的又一次挖掘。學生在排練中所表現出來的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潛能更讓我為之喝彩。用紅色粗頭碳素筆來替代那閃著瑩弱燭光的半截蠟燭,用紙做成的枷鎖和鐐銬,用木椅搭制的城門,無不體現著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有一個小組的表演竟然贏得了滿堂彩,我不禁也為他們鼓起掌來。因為他們根本就沒用書中的情節,而是根據《晏子使楚》中的三個情節又模仿自創了一個情節,獨創的回擊式的語言,巧妙的一語雙關簡直與書中的晏子的語言如出一轍,這難道不是在自覺踐行“人有我高,人高我異”的獨創精神嗎?
總之,只要我們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牢固地樹立創新的理念,營造創新的教學氛圍,構建創新的課堂結構,處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技能,那么語文教學就能改變學生只滿足于教師的講解,滿足于現成的結論的現狀,就能促進學生形成獨特的思維個性,就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新世紀中國教育文論(下卷3).人民交通出版社.
[2]創新學.南開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