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娟 王珊珊
摘要: 美術鑒賞教學是一種創新活動,培養創新性人才是時代的要求。作者結合美術鑒賞教學的實際,從激發學生的興趣出發,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挖掘學生的潛能,整合知識進行綜合訓練等方面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方法作了探索。
關鍵詞: 美術鑒賞教學創新思維能力創造性
創新思維,即積極的思維求異性、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獨特的知識結構及活躍的靈感等。創新思維的創新性是指完成思維活動的內容、途徑和方法的自主程度,并通過獨立的思考創造出有一定新穎內容,表現為思維打破常規、尋求變異和勇于創新;實質上它是各種思維優化組合的高效思維,產生于多因素、多變量、多層次思維的交互作用中。
著名的未來學家奈斯比特指出:“處于偉大的知識經濟時代,我們最需要的是創造力……”因此,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任務。美術鑒賞作為一種教學實踐活動,要特別注意調動學生自覺的審美積極性,力求在美的享受中實現鑒賞教學的任務。美術鑒賞教學是創造性的工作,其創造精神體現在引導學生發掘每件作品,特有的突出、本質、最感人的美點,并能對其作出深刻分析,使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鑒賞中發揮想象,運用對比、聯想,交流、探究等方法,逐漸培養美術修養和創造性審美能力。美術鑒賞的創造性是通過給學生感受、表現、創造藝術的機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藝術實踐活動之中,培養他們對藝術的愛好,使其獲得藝術審美的體驗和享受成功的歡愉。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搭建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平臺。
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必須以學生個性的張揚、綜合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為目的。布魯納認為:“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不是被動的消極的知識接受者,而是主動積極的知識探究者。”
1.教學過程中充分地運用問題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討論型教學法。利用學習小組展開課堂討論,相互質疑、釋疑、交流與合作學習,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結合鑒賞內容科學設計問題,既要有基本問題,中等難度的問題,又要有挑戰性的問題。當然,挑戰性的問題要讓“學生跳一跳可以摘得到的果子”。它能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從多方位、多角度理解知識,主動獲取知識,使學生內在的潛能得到充分挖掘,從而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學期末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知識,自選內容寫出美術鑒賞的小論文。目的是讓學生去主動地查閱有關的書籍,進行學習和研究,選定內容,尋找作品的美點,體會作品豐富的感情、深刻的哲理,同時要作出分析,通過創造性的思維活動,提高欣賞和理解美的能力。
2.創設探究性學習的情景,激發學生發現探究問題的強烈欲望,使課堂變為探究性活動的高效課堂。例如在《皇權的象征——故宮建筑群與天壇》的教學導入中,我先讓學生看《還珠格格》、《雍正王朝》、《康熙大帝》等著名的電視劇片段,再提出問題:你對明清兩朝的宮殿——故宮了解多少?這樣激起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和欲望,很快進入本課主題的文化情境之中。
創新問題情境,使學生有“創造性運用能力”,對于基本問題能舉一反三,提出新的問題。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解決新的問題,使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不斷得到提高。
3.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在美術鑒賞課堂教學中,要留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和空間,引導他們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思考,發散思維。對問題的解決盡量地深入,讓學生有更多的深層次的體驗、感悟、探究、實踐的機會。美術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它的很多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各個學生對同一作品,因學識、性格、情感的不同,感悟是不同的。因此,要給學生時間,讓他們提問題,并且要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問題,發表對問題的不同看法,這樣對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很有好處。
二、生動呈現教學內容,營造創新思維的氛圍。
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如PPT、視頻、投影等,既能使聲、光、電、樂同時刺激學生的各個器官,又能增加材料的動感,使同學們覺得生動、直觀、有趣,達到吸引注意力,激發興趣之目的。一個準備充分制作精美的課件能讓學生目不暇接,不僅能拓寬學生的視野,也能提高課堂效率,還能讓學生欣賞到課外的、更多的作品,讓學生有新鮮感,同時還可以呈現在課前預習中讓學生在互聯網上和其他途徑收集欣賞內容,使呈現方式生動而又多樣化,從而營造創新的氛圍。
三、美術鑒賞與音樂整合,提供創新思維的土壤。
音樂和美術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音樂是藝術門類中最抽象的一種藝術,但音樂能表現豐富的情感,因此,人們在欣賞音樂時會展開諸多的聯想,隨著音樂節奏的起伏,人的情感會不斷地變化。如能在美術欣賞課中把音樂和美術進行有機結合,將會達到圖音并茂、聲色俱全,深刻表現主題的教學目標,更能培養學生的審美理解力及創造力。
在欣賞《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時,我先用聲情并茂的語言簡單提示作品背景、內容,再讓同學們仔細觀察纖夫們勞動時的不同的姿態和表情,同時播放一曲《黃河號子》,這時學生自覺地“設身處地”,進入某種情境,體驗畫面中纖夫們勞動的艱辛,審美同情油然而生,進而受到欣賞對象潛移默化的影響,自覺地展開想象,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畫面。由于理性地參與了鑒賞活動,學生的積極認同的心理活動得到了深化,從而獲得了藝術作品意蘊美的領悟和審美愉悅,這是產生創新思維的極好的土壤。
我把欣賞活動推向更高層次:學生進入聯想境界后,我發揮主導作用,在音樂聲中,用激昂的語調朗誦出著名的詩句:“到伏爾加河去!是誰在偉大的俄羅斯河上呻吟?這呻吟聲像是一支沉痛的歌曲,那就是拉纖夫們在痛苦地行進。”在這種氛圍的渲染下,原來學生模糊、朦朧的審美享受立刻變得清晰起來:遼闊而優美的伏爾加河的風景與貧窮而苦難的纖夫處境形成鮮明的對比,仿佛是一曲低沉的號子在炎夏的悶熱中與河水的呻吟混然震顫。學生隨畫面的主人公一起痛苦、掙扎,逐步進入“物我兩忘”的審美境界。畫、樂、詩渾然一體的情境,使學生很快排除外界、內心因素的干擾而進入審美情境,這正是利用美術鑒賞發展學生創新思維所追求的境界。
四、美術鑒賞與臨幕作品、創作相結合,提供創新的機會。
在美術鑒賞教學中,欣賞到精美的作品時,學生往往有很強的臨摹沖動。事實上,只對畫面鑒賞,是紙上談兵,沒有實踐,不把分析得到的有價值的東西用于指導實踐,這樣的美術鑒賞是不完美的,應該使美術鑒賞與臨摹作品、創作相結合。
在《美在民間——中國民間美術》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表現出很大的興趣,很想動手嘗試。于是我決定給時間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需要,發揮自己的藝術天賦,做幾件泥塑作品,或是剪窗花。同學們主動參與,有助于學生自覺掌握科學知識和相應的思想方法,獲得自我表現的機會和創作的主動權。還讓有創意的同學下次介紹自己的作品,為下次的鑒賞課提供新的內容——自我欣賞。這樣做效果不錯,學生很開心。
五、開展美術鑒賞綜合訓練,提高創新能力。
小制作訓練、服裝服飾色彩搭配訓練、構圖設計訓練、泥塑、不同時代的美術作品鑒賞技能實訓等,都是適合高中生美術鑒賞課特點的訓練方法。我常采用的方法有三種。
1.模仿制作。通常是給學生一件泥塑作品和相應的材料、工具,讓學生通過對實物的觀察、剖析、測繪,模仿制作這件作品。
2.命題制作。給學生提供一些參考資料和工具,讓學生按要求進行設計制作。
3.自主創造性制作。讓學生自己準備材料和工具,自己獨立制作一個想象出來的藝術作品。
這三類訓練不僅各有特色,互相充實,而且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創造性地教育學生。不管哪種制作,設計制作的整個過程都是對作品的鑒賞過程,制作本身就是創新。經過這些循序漸進的制作訓練,學生系統地掌握了一些制作技巧,提高動手的能力,培養了綜合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
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美術素養,傳播美術文化,是美術教師的責任;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更應是美術教師的歷史任務。為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創新人才,我們要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李妍.淺談美術鑒賞課中創新能力的培養.
[2]馬文剛.論問題探究法在美術鑒賞教學中的應用.
[3]胡宇慧.美術欣鑒賞教學之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