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瑾瑜
摘要: 為了順應教育法制建設的趨勢,實現教育可選擇性的價值,本文引入教育券的概念分析其在學校選擇中的價值,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促進學校管理模式的轉變,使學校在競爭中顯示價值,促進社會教育公平發展。本文還提出了教育券實行中的配套機制,只有建立配套機制對教育劵實行中的一些缺陷進行彌補改善,才能使教育券發揮重要作用。
關鍵詞: 教育券學校選擇價值分析
教育法制建設的價值理想之一是具有可選擇性,其基本含義包括受教育者(包括家庭)有選擇教育——何種類型的學校、何種類型的課程,以及何種類型的教師——的權利和機會。①可選擇性是當代我國教育政策必然的一個價值選擇。重視和尊重選擇意味著重視和尊重個性。在尊重個性和主體性已成為人類社會和世界教育主旋律的今天,可選擇性作為教育政策價值標準符合人類社會和教育尊重與張揚個性、主體性的趨勢。我國教育不斷發展,教育法制建設價值之一的教育可選擇性的呼聲也愈來愈高,這也與世界教育改革的趨勢相符合。在教育法制建設過程中,與可選擇性相關的核心問題之一,即是基礎教育階段家長的教育(學校)選擇權,其本質為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的前提下對教育條件和教育資源配置方式的選擇,也是對學校和教學方式的選擇。
近年來,中小學擇校的熱度不斷升溫,同時也引起很大的爭議。很多富?;虻匚粌瀯菁彝サ暮⒆幽軌驊{借經濟能力和社會關系選擇優質的學校,得到較好的教育機會。而經濟條件有限和弱勢家庭中的孩子就很少有機會選擇優質或適合自己的學校,由于中國教育資源不均衡,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教育資源差距很大,尤其是農村的孩子得到的教育機會少而且質量不高,造成大部分農村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失去進入優秀高等學府深造的機會。近年來,進入北大清華等名校的新生中來自農村的學生越來越少,2011年所有新生中更是少有來自農村。照此發展,我國教育不均衡不平等的發展趨勢日漸明顯,兩極分化將愈演愈烈,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埋下一些不穩定因素。因此,盡力消除教育不公平現象,給每個孩子公平接受相同教育的機會成為當務之急。有些地方政府為了禁止學生擇校,采用微機排位的方式分配學校,這違背了學校具有可選擇性的要求和世界教育改革趨勢,也產生了很多弊端,關系腐敗叢生,學生為了能進好學校,學習奧數等課程,希望能具備進入優質學校的優勢,這給學生帶來了過于沉重的學習負擔。尋求更為科學公平的方法讓所有學生都能享受到教育法制建設中學??蛇x擇性的權利,都有機會選擇優質學?;蜻m合的學校則是必經之路。教育券就是讓學生都有選擇學校的權利,能有機會接受到公平的教育,也讓教育法制建設更與時俱進。
1.教育券
教育券是由弗里德曼提出的,就是由原本的政府直接撥款給公立學校,轉向政府以教育券(代金券)的形式撥款給學生和家庭,再由學生或家長選擇就讀的學校,而學校在招收到學生后,才能獲得學生手中的教育券,從而得到相應的教育經費。教育券使學生及其家庭能夠利用公共基金自主擇校入學,人們常常把這一思想的提出歸功于彌爾頓·弗里德曼,但它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紀的湯姆·佩恩。教育券其實是市場經濟自由化以來,公共事業或準公共事業領域也開始實行市場化,不再由政府計劃式調控,而加入更多市場選擇的因素。然而,學校選擇運動在世界某些國家和地區相對成功和類似教育券的計劃的引入卻是一種新現象。美國和其他地區在這方面的大規模行動已經拉開序幕。在美國密爾沃基進行了教育權計劃,“允許1000名低收入……學生使用州政府基金選擇一所私立的、無宗教派別的學校。該基金所提供的數額每年都會進行調整”。克立弗島和美國新罕布什爾州也實行了相類似的計劃。同樣,佛蒙特州允許居住在沒有公立學校的74個城鎮的學生就讀于“公立的或被認可的獨立的私立中學,學生父母可在本周內外選擇學校,并由誠征學校委員為支付學費”。②在中國浙江省長興,也曾試行了教育券計劃,對民辦學校和職業學校的學生一次性發放面額500元和300元的教育券。該縣為進一步拓展教育券的功能,又將教育券功能擴展到扶持貧困學生上,確定了自2002年秋季起,小學階段的貧困生每學期可獲得200元的教育券,初中階段的貧困生每學期可獲得300元的教育券。長興教育券制度試行一年來,其顯著成效已引起各方強烈關注,但是還有些方面考慮稍顯欠缺。
2.教育券的價值
2.1管理模式的轉變
在弗里德曼所設想的教育券制度中,傳統上在公共教育領域起主導作用的政府替代選擇(政府決定撥款給誰和撥款的數量)將轉變為公民社會選擇(家長和學生決定把教育券投向哪所學校),同時又伴隨學校一定程度上的自主選擇,這樣學生和家長權利增強,使得學校由之前的以學校為主體的管理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管理,更注重學生的權利和學生的效益。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學生和家長的選擇,獲得教育撥款。管理模式的轉變使學生獲得應有的權利——對學校信息的知情權,對學校管理建議決定權,在學校得到尊重的權利等,這能有所緩解目前學校中學生權利薄弱,學校占主導地位的不平衡現象。
管理模式轉變是學校更為人性化,更注重學生的利益,這對學生權益及學校服務質量提升起著關鍵作用,使學校的壟斷權有所動搖。由于教育經費的有限,使得學校薄弱的管理機制,無效的科層結構必須進行改革,最大化、最大效率地利用教育撥款,這樣學校的資源利用效率會大大提升。完善學校機制,更為有效地提高教育資源利用程度,即提高學校生產效率,并足以抵消學生帶來的負面配置效應。學校要獲得學生手中的教育券,就必須提高教育質量和教育管理水平,學校必須開設多樣性的課程,適應學生的需要,才能吸引生源。
2.2競爭中的價值
學生和家長持有的教育券可以選擇學校,學校才能獲得相應的教育經費,所以各學校之間會為了生源開始競爭。這種供給者之間的市場選擇和競爭機制能創造更高的效率。良性的競爭促使學校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升教育資源利用效率,注重多樣性。學生也能通過各學校的競爭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對未來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并且,這樣能促使更多的民辦學校的產生,使學生的選擇進一步增加,對公辦學校的教育質量的提升起重要作用。根據彌爾頓·弗里德曼提出來的,對公立學校的稅收支持,曲解了學校教育消費者和提供者的動機。學校消費者的動機被曲解,是因為在學區內居住的孩子,被鼓勵到本學區內的公辦學校就讀,而不是民辦學?;蛘咂渌麑W校,這樣就賦予了公辦學校對學區內的居民進行地方壟斷的權利。③因此,即使公辦學校不能提供給家庭所需要的教育類型與教育質量,但是它們仍然可以招收到學生。而教育券使得家長和學生有權用腳投票,教育消費者可以選擇自己適合和教育質量高的學校就讀,這樣更多學生選擇高質量的民辦學校,接受更為適合和優質的學校教育,并且能促進高質量私人民辦學校的產生,吸引更多社會力量辦學。
2.3促進社會公平
當前教育體制下,中小學學校選擇存在很多問題,富裕家庭選擇的學校范圍大,他們可以通過選擇好的學區房或者進入優質民辦中學或通過關系來實現學校選擇。而普通家庭,尤其是低收入家庭的教育選擇受到很大限制,因為到私立民辦學?;蜃兏幼〉氐絻炐愎W校的學區,經濟能力受到制約,不太能實現。因此,在教育起點上和教育機會上就不公平。而通過教育券,學校選擇權利有限的人就可以為子女找到更好的學校,或者利用杠桿原理來改善他們子女目前所就讀學校的教學環境。(美國教育部,1991,P41)這樣才能改善目前教育不均衡不平等的現象,從而縮小貧富家庭的教育差距,教育機會更平等,促進社會均衡發展。另外,使用教育券后,學校的選擇不再受居住地限制,人們對居住地選擇也不再受學區的影響,使得貧富家庭的選擇房屋時不受學區的限制,也能抑制學區周邊房價過高增長。
3.實行中的配套機制
3.1教育券面值大小影響學校的選擇
根據美國教育券計劃的實行,教育券的面值大小影響了教育消費者對學校的選擇。當教育券的面值較小,大大低于民辦學校的學費時,家長需要支付多出來的教育經費,家長還是傾向選擇相對薄弱的公辦學校,而不會選擇民辦學校。而當教育券的面值跟民辦學校學費差距不大時,家長可能會更多地選擇適合孩子的學校。
3.2交通費用納入教育券考慮范圍
美國的教育券計劃中,即使在有教育券的情況下,居住在偏遠地區的低收入家庭也很少愿意或有能力支付交通費用去其他學區的學校,他們仍然選擇居住地附近的學校。因為,弱勢家庭不能夠負擔搬家或者交通的費用,也不習慣于遷徙和長途交通,他們就不會選擇離居住地較遠的合適的學校。這樣,政府在進行教育券計劃時,應考慮對低收入家庭的交通補貼機制,并健全學生上學交通的體系,讓低收入家庭真正有能力選擇其他學區的學校。
3.3信息機制的健全
實行教育券后,各學校的信息對于家長的選擇來說尤為重要。如果社會和家庭不能充分了解學校所提供教育的有關信息,學校教育市場就不能發揮應有的價值。古典經濟理論認為,市場對貨物的分配是建立在一個假設基礎上,即消費者和公司充分了解預期產品的信息。如果消費者和物品或服務提供者的信息不對稱,那么市場的優勢就不能清晰地顯現,市場競爭就無法保證物品或服務提供者提供消費者需要的產品。④學校教育的消費者和提供者無法享有對等的信息,因為信息不對稱是教育的固有特征,尤其在學校教育中。因此政府應為消費者提供他們所缺失的信息,然后引入市場行為。政府應對教育內容進行公共監督,并傳遞給學生和家長。
家長的背景及教育程度使得家長對于學校的信息不平等,低收入家庭和缺乏教育的家長可能得不到相關的信息或缺乏對信息分析能力,會誤解對學校教育選擇的信息,那么這些家庭的孩子就很有可能做出錯誤的教育選擇。因此,政府除了設立公共教育信息的發布機制,還應該設置專門信息咨詢指導中心,方便家長咨詢了解相關學校教育信心,從而使教育券發揮應有的作用。
總的來說,在教育法制建設實現可選擇性過程中,教育券具有很多現實意義,但是在實行教育券政策時,要確定主要的針對人群,改善他們學校選擇的機會,根據實際情況對教育券具體制度進行調整,也要考慮教育券實行中的一些缺陷,從而建立配套機制進行彌補改善,使教育券制度發揮最大的效用,促進學校和學生的發展。
注釋:
①勞凱聲.變革社會中的教育權與受教育權:教育法學基本問題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131.
②③④埃爾查南·科恩著.劉笑飛譯.教育券與學校選擇[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8.
參考文獻:
[1]勞凱聲.變革社會中的教育權與受教育權:教育法學基本問題研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2]埃爾查南·科恩著.劉笑飛譯.教育券與學校選擇[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