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萍 馬野
摘要: 本文從德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地位、道德踐履、人格養成教育及德育教育模式四個方面闡述了高校德育工作者對孔子“修身”思想的借鑒。
關鍵詞: 高校德育工作孔子“修身”思想借鑒
大教育家孔子認為:“修身”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道德修養。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的學說中“仁、義、禮、智、信”無不與“修身”有關。“修身”從字面上理解意思是通過自身的努力,修養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水平,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質得到提高和完善,成為一個素質優良,精神高尚,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棟梁之才。在這里,“修身”作為目標,是人的完善、人格的自我體現;作為手段,是實現最高人生價值的道路和方法,為齊家、治國打下扎實的基礎。①因而,“修身”可以理解為人在實踐活動中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進而通過實踐活動(齊家、治國、平天下),實現完成人之德(知、仁、勇),內在心性之“克己”,化為外在現實的“篤行”,完成修身之道。
學校是育人的圣地,修身自然是學校的主要任務,無論老師還是學生,都當“以修身為本”,學會做人。所以,即使在兩千多年后的今天,孔子的“修身”思想仍然值得高校德育工作者們借鑒和學習。
一、重視道德教育,提高德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
“德者,得也,內得于己,外得于人。”是說一個人是否有道德既在于內心的獲得,又在于社會環境的影響。有了“德”,于人于己于社會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孔子正是洞察了道德的價值和魅力,所以十分重視個人道德的培養,強調對道德的真諦追求,推崇個人的心性修養和道德修養,主張用道德手段治理國家與社會,并建立了完備的道德價值思想體系。今天,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就是通過人的主體選擇,把人在發展中符合社會目標的思想政治強化,形成理想信念,對其起支配作用,使之與社會發展方向保持一致,并同社會發展形成互動。②道德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良好的道德品質不僅是國家社會對個人的期望和要求,而且是個體自身健康成長的內在要求,它對每個人的學習、生活、工作產生著深刻而廣泛的影響。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學校思想道德教育仍有政治傾向化。德育服從政治,服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它調節的是政治關系,而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教育學生以愛國愛黨為中心無可厚非,但學生首先要進入社會成為社會人,要面臨各種人際交往,道德教育作為德育的基礎在高校思想教育中是重中之重。然而學校教育缺乏各種人倫關系的教育,這顯然是不合適的。孔子認為,一個社會要順利發展,就必須重視道德教育問題,只有通過道德教育,才能引導人們正確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以實現社會的穩定,也只有在穩定的社會環境下才能推進社會的文明進步、國家的富強。因此,我們要提高德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重視道德教育。
二、重視道德踐履,實現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軟著陸”。
孔子的“修身”思想從發生到發展自成體系,自始至終突出和強調的是實踐之行,最終凝練為經世致用的特色文化。道德養成包含兩個方面:知與行,兩者對立統一。一方面,強調言行一致,言而必有行。道德知識與其他知識不同,須由道德行為體現,沒有道德行為,就等于沒有學到道德知識。這一點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須明確。另一方面,大學生的道德意識提高、增強是個漸進、長期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既需要道德認識的提高,又離不開情感體驗。只有將兩者結合,才能引發心靈的震撼,使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得到最終的一致。因此,將大學生的道德意識進一步深化,就必須放在社會實踐中與學生的行為結合。只有通過社會實踐的檢驗,大學生的道德意識才能自覺主動地轉化為社會行為,而且,這是一個情感體驗的過程。個人思想道德水平的真正提高,更需要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相一致,將個人已有的道德認識付諸于生活的實踐中。一個人并不是在被灌輸了多少道理之后就會具有高的思想道德水平的,他的道德水平表現最重要的還是通過大量的實踐與情感體驗理解和感悟道理。因此,只有通過道德實踐,將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聯系起來,才能真正達到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目的,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預期效果。
三、重視人格養成教育,真正實現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標。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說:“一切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形成人格。”③修身是中國傳統道德學說的核心,是每個人進入社會關系時的價值操守或倫理準則。修身就是把一定的道德意識、道德品質灌輸到人們的內心,變為他們的信念和習慣,并在人類歷史中延續下去的活動過程,其實質就是使人培養自己的理想人格,以提高自我精神境界。孔子認為,修身是人之為人的唯一途徑。德育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首要內容,也是解決社會矛盾和問題的主要途徑之一。
德育十分重要,卻難以準確具體化,尤其是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我國的德育工作不是很適應現代社會發展要求,雖然造成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不力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長期以來,我們忽視甚至忽略了人格教育及其培養。人格教育是德育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德育就猶如無根的浮萍,總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不能深入下去。因為首先,人格是人生價值觀念形成的穩定的心理基礎。人的價值觀念必須統一和穩定,而這就需要一個人的心理過程及其人格形態是統一而穩定的。其次,人格是形成特定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內在心理依據。世界觀是對世界的認識,正確的世界觀雖然來自正確的理論指導和學習,但如果沒有良性的人格形態作為內在心理依據,外在的觀念灌輸就很難起作用。最后,人格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質的主要動力。人格具有品質化的特性,因此,人格一旦形成,人就具有了相應的內在質地,不同的質地會適應不同的道德傾向,良性的人格自然易于建立良性的道德素質。所以人格養成在大學思想教育中應該給予重視。
四、豐富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強化思想道德教育的滲透性。
以修身文化中的“禮”為例,“禮”大到國家的典章制度“禮制”,小到生活細節“禮貌”、“禮節”,無所不至。要求人人守禮、各安其名、各安其分,教育、內化自在其中。從“禮”的外在表現形式來看,它只是一種表現形式,但其實質是內在的影響力和教化作用。在具體的道德實踐中,我們需要一定的道德規范對道德主體的行為進行約束和引導,個體道德的塑造不僅是每一個體人性向善發展的結果,也是道德規范對個體心靈產生影響的結果。對于教育而言,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在所有表現中的生活本身。④在現實中,德育離不開生活實踐,德育是一個全方位、多角度的漫長過程,教育的效果是潛移默化的、長遠的,在被教育者的未來人生中才能有所顯現。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我們不能量化考核,也不應要求立竿見影。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可以嘗試把德育內容滲透到歷史課、公民課以至日常生活中。無論文科還是理科教育中,都可以滲透德育內容,使傳授自然科學知識與道德培養結合起來,其方法是對每一門主修課都要從歷史、社會和倫理的角度學習研究。⑤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對中華文明的進步,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中孔子的修身文化體現了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精神和特色,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寶貴的精神財富。孔子的修身思想為后世的發展和研究奠定了堅固的基礎。聯合國原教科文組織總干事代表泰勒博士曾說:“如果人們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對當今世界的意義,人們很快便會發現,當今一個成功、昌盛的社會,很大程度上仍立足于孔子所闡述的許多價值觀念。”這就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我們并非生來就有理想、有追求、有信念,也并不是生來就是完美的。因此,面對當今社會復雜的環境和各種誘惑,大學生必須不斷修身,即不斷地完善自身。從孔子的修身文化中吸取養分對我國高校的德育定會大有裨益。
注釋:
①涂健.孔子“修身”思想探討[D].武漢理工大學.2008.
②張耀燦,鄭永廷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第一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7.
③趙祥麟等編譯.杜威教育論著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98.
④黃銘譯.教育與科學理性的功能[M].鄭州:大象出版社,2010:77.
⑤薛曉萍.強化道德教育的滲透性、個體性和實踐性[J].遼寧教育研究,2005,(7).
參考文獻:
[1]張耀燦,鄭永廷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第一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涂健.孔子“修身”思想探討[D].武漢理工大學,2008.
[3]趙祥麟等編譯.杜威教育論著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
[4]黃銘譯.教育與科學理性的功能[M].鄭州:大象出版社,2010.
[5]薛曉萍.強化道德教育的滲透性、個體性和實踐性[J].遼寧教育研究,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