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文芳
摘要: 在培養合格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過程中,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注重將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既學會做事又學會做人。本文結合高職教育與高職學生自身的特點,分析了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缺失的現狀、原因、基本對策。
關鍵詞: 高職院校學生人文教育基本內容
許多調查文章指出,有部分高職學生素質不高,存在著嚴重的心理、道德、情感方面的缺陷,其中有些人自私自利、追求享樂、損人利己、以鄰為壑,嫉妒心強、心理脆弱,狂妄自大、眼高手低,寬以律己、嚴以責人,缺乏同情心、難以共事。如此種種,當然有家庭和社會的原因,但究其根本,是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缺失,這一現象不能不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警覺與思考。
一、高職院校學生人文教育缺失的現狀
當前高職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現狀不容樂觀,人文素質教育存在較大差距。
(一)“人文、社會學科缺乏癥”越來越嚴重。表現在不少學生行為不文明,社會公德意識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處理人際關系,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對民族歷史、優秀文化、優良傳統了解甚少等多個方面。
有關高職院校學生人生意義的調查表明:7.2%的學生選擇“人生在世,吃喝二事”,3.6%選擇“過一天算一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10.4%選擇“人生就是一場悲劇”,20.1%選擇“平生無大志,但求溫飽足”,18%選擇“人生就是追求金錢”,15.1%選擇“人生就是追求權力,因為有權就有一切”,只有25.1%選擇“人生的意義是為社會做貢獻”。這說明具有正確人生觀的學生比例太少,享樂主義、悲觀厭世、金錢至上、權力意志主義、知足常樂人生觀在學生中很有市場。
(二)教師本人的人文素養欠佳。相當數量的教師專業技術過硬,但在教學過程中僅僅傳授給學生專業技術,并不能教給學生更多的人文知識,更不用說在授課時融人文知識于專業教學過程中。
(三)人文素質教育考評機制缺失。調查顯示,高職院校普遍缺少鼓勵教師進行人文教育的激勵機制。通過訪談發現,現在高職院校的院系體制建構,基本上依據學術領域的分工原則,教師以進行專業教學為其最主要的工作,而把參與人文教育活動視為時間和精力上的一種負擔,所以人文教育就成為被忽視的一個環節。
(四)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缺少職業特點。許多高職不能針對學生的專業實際和未來從事的工作崗位開展相應內容的人文教育,造成職業意識和職業道德的缺失。學校對開展職業人文教育認識不足,缺乏整體規劃和指導,所以高職院校學生社團和課外活動沒有體現出職業人文教育的特點。高職院校的學生社團與普通大學的學生社團趨同化,缺乏職業特色,學生活動以文體活動為主,沒有體現出高職院校的職業特色。
二、高職院校學生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領導重視不夠。一些高職院校的領導缺乏對人文教育重要性的認識,認為人文教育是全社會的事情,由社會大環境制約,把人文教育作為“軟任務”而少有精力去抓,造成人文教育的邊緣化和弱化。
(二)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設置不合理。由于職業教育學制只有三年時間,許多學校甚至只有兩年時間在校學習,因而造成了課程設置時只注重專業課,忽視了人文課;只培養學生的技能,不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的不合理現象。
(三)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質、人格心理方面的養成過分依賴理論知識的傳授,人文教育內容過多強調理論性。人文教育工作者過于尋求理論體系的完整和宏大,評價機制不與受教育者的切身利益相關聯,只是傾向于解決一般的道德認知,忽視了人文教育的實踐性。
(四)人文教育不能貼近高職生的生活,不能貼近社會發展的變化,不能夠貼近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校園里無論是課堂上“兩課”教師的長篇大論,還是課堂下輔導員的滔滔不絕,大多是知識的傳授和說教,理論宏大而收效甚微,造成“空對空”的尷尬局面。
三、高職院校學生人文教育的基本內容
(一)正確把握“人文”內涵。人文素質是指人通過人文知識的學習,以及由這些知識內化而成的在精神面貌、道德修養等方面所具有的綜合品質或達到的發展程度。人文素質的基本內容是人文知識,其形成主要有賴于后天的人文教育。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是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養。人文精神是人文素養的靈魂。
(二)在專業教育中滲透人文精神教育。高職院校開展“人文教育”和“素質教育”不能簡單等同為普通高等教育中的“通識教育”。職業技術院校的學制較短,學生在校時間要接受大量的實踐教育,不可能像本科院校那樣設立更多通識教育的課程。在專業教育中滲透人文精神教育,讓學生在課堂上逐漸培育人文精神,然后借助于課堂外的隱性教育實現學生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識、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的目標,這才是切合高職院校實際的人文教育之路。在專業教育中滲透人文精神教育,就是要實現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使學生在開展學習、應用、創新技術的活動中或者是在探索人類精神,關注人的本性的人文社會活動中,能夠受到兩種精神指引,使得自身的專業技術同人文素養協調發展。
(三)圍繞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開展人文教育。高職學生要做到樂崗敬業,必須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高等職業院校圍繞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開展人文教育,其內容要針對未來從事行業職業的特點,重點開展與未來職業緊密相關的法律教育,誠信、責任、創業、敬業的教育,培育突出職業特點的人文素養。
(四)人文教育將與科技教育有機結合,滿足學生成才的多元需求。首先,高職人文教育要清醒地認識到學生入學時的素質分異并不一定導致終身職業分野,要鼓勵和幫助學生根據自身的條件和興趣,制訂各自的成才計劃,努力學習,實現遠大的人生理想。其次,高職教育的專業或工種的設置以社會職業分工為基礎,較具體地反映了社會不同職業崗位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因此,高職院校人文教育應與科技教育有機結合,為高職學生傾向性潛能的發揮創造更多的機會,高職學生不同傾向性潛能的充分發揮必然導致其多元化成才。高職教育不是培養單純的專業人,也不是培養單純的職業人,而是培養完整的社會人。因此,高職教育不能忽視人文內涵,必須堅持做人、做事相結合的教育理念,既要實現高等職業教育服務于社會,特別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目的,又要充分認識高等職業教育是一種價值追求的過程,應該同時滿足個人發展的需要,以追求人性的完美、培養健全的人格作為其最高目標。
(五)關注學生的主體性。高職院校人文教育要引導學生認識與內化自身存在的主體性,樹立和強化以人為本的理念,教育學生在尊重自己存在的同時,要尊重他人的存在,既要珍惜和熱愛自己的生命,又要關愛和敬畏他人的生命,引導學生培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使其善于從單調的工作環境中尋找樂趣,培養民主、平等的人際交往態度,增強與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建立和諧愉悅的人際關系。
(六)道德教化。開展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職業道德教育,幫助和教育高職學生夯實為人民服務的職業道德理論基礎,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突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際關系理念,信守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等職業道德規范,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七)心理疏導。根據學生的心理健康需求與身心發展特點,加強對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首先,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與環境,確立適宜的奮斗目標;其次,引導學生以正確的態度面對挫折,努力培養百折不撓的意志品質,增強挫折承受能力;再次,幫助學生樹立樂觀自信的人生態度,培養多方面的興趣;最后,引導學生培育創新精神,對所學的專業知識孜孜不倦地鉆研,力求有所創新,從而推動技術進步。
參考文獻:
[1]葉肇芳.論職業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J].職教論壇,2000,(5).
[2]劉曉明.人文教育與高職培養目標[J].常州工學院學報,2003,16,(2):88-90.
[3]張立芬.談高職院校合格人才培養的定位、標準和保障措施[J].天津成人高等學校聯合學報,2003,5,(3):75-76.
[4]劉太剛.高等職業教育探索·創新·實踐[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5]楊柳.高職院校應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J].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