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薇潔
摘要: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一些教師采用填鴨式教學方法,阻礙了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發展。作者在教學實踐中,采用多種方法、通過多條途徑實施探究性教學,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低年級學生探究性教學
《全日制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提到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總目標中又要求“學生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教師作為探究性學習的導師,其任務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他們自己去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做到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與此同時,教師還要為學生的學習設置探究的情境,營造探究的氛圍,促進探究的開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評價探究的成敗。學生作為探究性學習的主人,自然是根據教師提供的條件,明確探究的目標,思考探究的問題,掌握探究的方法,敞開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內容,總結探究的結果。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許多老師沒有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沒有選擇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手段,沒有找準啟發探究的切入點。受應試教育下填鴨式教學的影響,學生總是被動地坐等知識,重知識記憶而輕思考問題,習慣于聽老師講解,習慣于背誦書本知識,忽略了語文這門課程的特殊性。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
所謂探究性教學模式,概括起來就是:整體感知—合作探究—反思拓展。具體說就是課堂教學過程是在教師的啟發和誘導下,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積極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在教學活動中探究感悟。自主探究的氛圍,讓課堂充滿樂趣;自主探究的切入點,讓學生學會提問;自主探究的拓展,讓探究走進生活。自主探究教學模式以“以人為本”的課堂教學思想為指導,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群體學習的作用,充分體現課堂的自主性、開放性、拓展性。那么,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該如何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呢?
低年級學生,特別是剛入學的孩子,天性活潑好動,對什么事物都感到好奇,凡事總要問個“為什么”,他們的思維往往不受常規模式的限制與束縛,且沒有定式,這就為小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提供了可能。可以說,兒童時期是發掘大腦潛能的黃金時期,培養和訓練兒童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要從小開始。但由于低年級學生年齡小,且沒有較寬的知識面,因此帶領低年級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具有和中高年級不同的特點。以下是我實施探究性教學的幾點體會。
一、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講,人類的“好奇心”是產生“問題意識”的心理根源,也是推動人類成長和前進的根本動力所在。對現實事物觀察和思考,是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基本途徑,對大量資料的搜集和占有,是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基礎。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外延相等的理論,讓語文探究性學習有著廣闊的天地。
引導低年級學生質疑,很多教師認為難度很大,更談不上鼓勵學生課前質疑了,他們覺得這違背了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實際情況又是怎樣的呢?一方面,很多教師沒有實踐過,沒有把學生往這個方向引導,我們怎么知道不行?另一方面,我們再來反思一下,為什么幼兒園的小朋友一天到晚就喜歡問“為什么”,而到了小學就不問了?是他們的思維能力下降了,還是我們沒有給他們機會,給他們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實際上,是我們不讓他們問了,嫌他們煩了。一些老師會想:引導學生質疑費時費力,而且低年級學生提的問題千奇百怪,還不如由我們設計幾個問題來組織教學,這樣,省時省力,自己也能控制住局面。但是這樣做扼殺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扼殺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如果還是因循守舊,穿新鞋,走老路,那么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就永遠是一句空話。
要求低年級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教師不能提出過高的要求,讀讀生字詞、標標小節號應該是可以的。在學生對漢語拼音比較熟悉,基本上能夠獨立進行閱讀的情況下,可讓學生試著提出自己的問題。因為低年級學生會寫的字有限,也容易忘事,教師要教給學生一些簡單的符號,讓他們在書上標一標,畫一畫。
二、提供自主閱讀的時間和空間,啟發學生課內質疑,自主釋疑。
在課內質疑,除了根據課題質疑之外,更主要的是在學生采取了多種形式,進行了充分讀的基礎上的質疑,這時的質疑,就是有的放矢的,就會有一定的質量。第一課時,在學生把課文讀正確、通順的情況下,可以讓學生質疑。這時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是十分有用的,它將為教師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提供直接的幫助,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提問,來組織第二課時的教學。這樣做,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幫助學生答疑解惑,并在學生自主釋疑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一舉多得。
在課內質疑,還可以在學習一部分課文內容后,進行質疑。例如,教師在教學二年級《有趣的發現》一文時,可以在學習一、二自然段,弄清有趣的發現是什么以后,再引導學生說一說:學到這里,你還想知道什么?有的學生會問:為什么會有這種有趣的現象?還有的會問:為什么我們這里沒有這種有趣的現象,而那里卻有這種有趣的現象?然后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獨立尋找答案。對這樣涵蓋內容比較多,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教師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讀讀、想想、圈圈、畫畫,還可以同座位或四人小組討論。學生通過自己讀書找出答案,會興趣盎然,樂此不疲。
三、教學內容結束后,引導學生再質疑,努力向課外延伸。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只靠讀一本書是學不好語文的,即使是小學低年級,也要樹立起在課外學語文,在社會中學語文的思想。一位老師在教完《小松樹和大松樹》后,讓學生質疑,有學生提了這樣一個問題:“小松樹為什么長在山上呢?”這個問題可真叫那位老師哭笑不得,因為這跟教學目標毫無關系。對于這樣的問題,不能不了了之,更不能置之不理,不然就會失去引導學生在課外學習語文的大好時機,也會挫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小松樹為什么長在山上?這是個自然科學方面的問題,松樹的種子可能會被小鳥叼著,在飛行的過程中,落到了山上,再加上合適的土壤、水分等原因,就生長起來……如果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回去查資料,不就培養了學生的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嗎?如果學生回去問他的爸爸、媽媽,知道了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再安排學生在語文課外活動上進行交流,這不就是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嗎?所以,我們說,只要留心,時時處處都能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四、以小組學習為方式展開主動探究。
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憑借自己主動建構知識與活動,去與他人互動,與環境互動,與人類的文化互動,達到自身進一步發展的目的。因為探究性學習的整個過程更多的是在合作、互動、自主的學習方式中進行的。這種學習方式,打破了傳統的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況,發揮了學生主體參與的意識和主動求知的精神,調動了學生獨立思考、判斷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獲取知識,學到方法。
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例,要比較合理解決、處理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真正提高小組學習的實效性。教師要教給學生小組學習的技巧。
1.組員的分工。在一個四人學習小組中,每個人最好都有各自不同的分工,這個分工不一定都是一成不變、固定的,而應該根據每次的學習內容而有所變化,當然,能力強的學生肯定是每一次合作學習的主角。因此,老師在合作學習之前要作一個說明、安排,使每個小組成員都明確自己的責任。分工清楚了,責任明確了,學生在合作學習時才不至于沒事可干,無話可說。
2.小組討論交流時多采用輪流發言式。這種方式是指小組成員圍繞一個中心問題輪流發言(可讓后進生先發言),一人也不落下。這種方式可使每個成員不得不參與思考、討論,提高弱勢群體的主動參與意識,變被動為主動,在合作交流中有所收獲,有所提高。
此外,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之前,老師也可以教給學生一些小組學習的技巧,比如,“交流時,組長指定輪流發言”,“認真聽取小組同學的發言”,“有不同意見的可以提出來討論”,等等,讓每個學生真正參與到小組學習中來,而不是一個“旁觀者”。
總之,探究本身不僅有助于知識的掌握,更直接促進了主體精神的發展。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改變傳統的“灌輸”、“識記”的“填鴨”式教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主動探究,讓他們去觀察、去發現、去感悟、去思考。充分尊重學生的探究本能和個性,把思維空間留給學生,把自學方法教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自主時間還給學生,把學生引入“探究、發現、提問、解疑”的主動學習過程中去,讓學生以發現者的身份進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