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廉
摘要: 本文根據新時期的要求,結合歷史和國外經驗,對校外教育社團的功能定位進行了分析,并從社團種類設置、指導思想、活動內容、運作方式、體制管理五個方面對如何更好地發揮社團功能這一問題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 新時期校外教育社團功能定位
一、校外教育社團發展面臨的挑戰
社團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組織形式,多年來一直在校外教育中占據著重要位置。隨著中央13號文件的出臺,全國各地掀起了建設未成年人校外活動場所的高潮,新建社團大量涌現。可以說,全國現有的青少年宮基本上都建有社團,社團在青少年素質教育中的價值和作用得到了最廣泛的認可。但我們發現,不少社團在建設和管理中,功能定位不準,發展思路狹隘,不少社團仍然將指導尖子學生、追逐獎項作為主要發展目標,在管理上忽視社團的特性,組織隨意、松散,系統性不夠,更不用說發揮團員的主體作用和培養參與意識;在活動內容上單一乏味,過分注重技能技巧,缺乏創新性和個性,在活動形式上仍然以室內訓練為主,成為興趣培訓班的高級延續。還有些社團,存在的意義僅僅是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演出或競賽任務,有任務時突擊訓練,無任務時鴉雀無聲,社團活動難成常規。在這種形勢下,不少社團逐漸丟失了青少年自我凝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平臺屬性,或變成了執行任務的工具,或變成了應景的擺設,喪失了活力,逐漸走進死胡同。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提出引導各類社會組織加強自身建設、增強服務社會能力,支持人民團體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發揮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作用;動員社會多元力量,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社會化。青少年是祖國未來管理的主人,青少年社團作為一個小單元的社會團體組織,應該在創新社會管理中擔負起自己的使命,發揮更多功能。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強學生社團組織指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志愿服務和公益事業”。這對社團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對校外教育社團功能定位的再認識
(一)“以史為鑒”看社團的使命。
我國的青少年社團始于民國時期。1919年,北京高等師范學校附中的一些進步學生成立了少年學會,創辦了《少年半月刊》,討論問題主要涉及獨立生活和實行工讀、學生參政、男女同校、婦女解放問題。此后,學生社團大量涌現,成為青少年聯系社會的橋梁和紐帶,尤其在國家危急的特殊時期,社團成為了學生心系國家、參與政治的重要組織,靜坐、示威、游行、罷課等學生運動是當時學生社團的主要活動內容和形式。
今天的學生社團,大多是有相同興趣愛好者建立的,雖然作為學生聯系社會的橋梁和紐帶的角色依然沒有改變,但是對社會的責任感和參與社會管理的使命感明顯減弱。近年來,我們看到不少社團特別是環保志愿者行動、愛心義工服務隊等在服務社會方面走在了其他社團的前列,產生了較好的社會效益;一些興趣類社團抓住時代的主題,拓展了自己的活動范圍,關注民生時政,如創作極富時代感的作品赴施工現場、養老院、聾啞學校義演,為災區義賣捐款,開展社會問題大調查等,受到了熱烈歡迎,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因此,從歷史上看,服務社會、奉獻社會既是當代學生社團發展的根本目標,又應該成為今日學生社團應承擔的社會和人民賦予的時代使命。
(二)“洋為中用”看社團的使命。
在國外和我國臺灣地區,社團不僅歷史悠久、種類繁多,而且承擔了許多社會義務,在維護社會穩定和教育青少年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美國,團隊作為培養領導才能的主要場所,是學生領袖的搖籃,是學生展露才華的主要平臺和依托,比較強調學生民主意識和領導力的培養。美國學者直接將社團功能概括為:提供直接的學習經驗,開闊學生個體的文化視野;有效彌補學科課程的不足,提高知識技能的運用和實踐能力;培養特殊才能;建設性地利用休閑時間;為職業發展提供有利機會;逐步適應社會,培養社會能力和態度;強調學生的生活化;促進教育的民主化進程。
學生社團在日本非常流行,學校對學生加入社團幾乎是強制性的。社團的培養目的不僅僅是培養學生興趣愛好,在構成條件、組織方式、社會實踐及活動形式上都形成了日本校園文化獨有的特色。由于日本在教育觀念上奉行獨立自主和創新思維,故社團活動除了建立初期主題和活動場所申請需要經過學校批準之外,其他所有活動事宜,包括會員加入、前期宣傳、活動安排及場地的布置,以及內容等都由學生一手包辦,目的在于鍛煉學生的管理能力、組織能力和實踐能力。
在我國臺灣地區,社團活動作為實施群育的最佳方式,具有“自我發展、公民與民主生活的訓練、領導才能的培養、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等功能”。
借鑒這些經驗和實踐,我認為,國外的社團以服務類定位較多,國內的社團以興趣類定位過多,因此,社團要走出狹隘的小圈子,不能將育人目標僅僅定位于高一級的興趣培養、技能提高,而應是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服務社會意識的增強。
(三)新形勢下社團的功能定位。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認為,今日的社團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把握功能定位。
一是弘揚興趣、彰顯個性。今日的社團類型豐富多彩,社員一般具有相應的專業興趣和基礎,在活動中能夠充分發揮、鍛煉自我、張揚個性。因此,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培養了興趣愛好,擴大了求知領域,掌握了一技之長,發展了個性,健全了人格。社團成為其展示個性風采,激發獨特創意,培養創新能力的舞臺。
二是了解社會、服務社會。社團始終是以當時的社會背景為依托為基礎的,作為廣大學生了解社會的窗口,為學生的成長提供了社會的一個縮影和模擬環境。因此,社團的發展,不僅僅要有益于社員本身,而且要有利于社會的發展,社團應該始終強調公益精神和社會責任感。通過參加社團活動,社員會學到了很多平時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提高社會實踐和社會交往能力,開闊視野,從而擺脫狹隘的自我意識,提高對社會和社區事物的關心和參與,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增強個人的社會功能。
三、如何更好地發揮校外教育社團功能
(一)在類型設置上,注重多樣化和寬泛性。
社團大多是興趣類的,社會服務型社團很少。興趣類社團往往過于關注團員的個人特長和技能發展,忽視社會參與意識。但從社團最基本的功能上來,社團是一個凝聚青少年力量的社會組織,為廣大在校外無處可去的學生提供了一個去處,這個去處給予他們的是一種按照他們意愿營造的非強制、非說教的、平等的、民主的同伴文化氛圍和活潑、健康、向上的活動內容。因此,只要是青少年喜歡的、有意愿和感興趣的,有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長的任何領域都可以成立社團組織,不要一提到社團就只想到興趣特長類社團,招收對象只是有特長的學生,實行選拔制,這是對社團的片面理解。我們應該將社團作為一個最廣泛、最基層的凝聚青少年、教育青少年的組織,擴展種類,使其多樣化,放寬門檻,降低對特長的要求。
(二)在指導思想上,強調德育為先。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在教育戰略中要“堅持德育為先,立德樹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東西方各種價值觀碰撞融合,一些舊的價值觀被拋棄或質疑,新的價值觀尚不明確。在這種狀態下,青少年難免出現價值觀上的模糊與混亂、偏激與搖擺等,無法做出正確的分析和接納,有的青少年甚至被引誘加入邪教、黑社團等非法團體。社團作為一個符合同輩文化群體的健康、積極的社會組織,必須發揮應有的價值引導的作用。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團隊文化和團隊活動,將德育作為社團建設的一個指導思想貫穿始終,向社員積極傳播正確思想和先進科學文化,引導他們明辨是非善惡,培養高尚情操,主動看待社會丑惡現象,逐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三)在活動內容上,注重實踐性和體驗性。
社團不同于興趣培訓小組,社團的活動要在全體社員的共同參與和交往中完成,這實際是一種實踐性教育。在這樣的教育中,起重要作用的不是課堂上權威的說教,而是學生自身的體驗,這種獨特的體驗正是社團的主要價值所在。因此,要避免社團活動形式化、娛樂化,強化社團的實踐性,創造各種機會,參與社會、市政、學校和社區的各種活動,將活動現場變成社團課堂。在活動內容上,在社團活動方式選擇上,在講授、范例分析和技能訓練外,更多的是發現性學習、討論、實驗,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教育他們學會知識技能,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人做事,主動適應社會,而這正是素質教育和創新社會管理對社團要求的。
(四)在運作方式上,體現開放性和社會性。
社團是一個大眾的、面向全體的組織。開放性和社會性要求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團員的招募和入團的門檻設置上面向社會公眾,不能僅限于培訓班內部招生;破除教育行政部門發文、學校推薦、擇優錄用的舊觀念和做法,可以通過大眾傳媒等社會渠道進行。二是在活動的組織和發動面上,不能僅僅限于社團成員之間或者場所內部,要面向公眾,發揮社團的示范性作用,走出場所,以社團的影響力帶動更多的青少年參與活動。
(五)在體制管理上,體現主體性和自主性。
社團是一個小社會,在這個小社會里,團員們不僅要學習知識技能,而且要學習處理社會事務的能力,因此,吸納團員參與必要的管理,鍛煉其自理能力、管理能力、領導能力等,是幫助其更好地了解大社會、服務大社會的必要準備。要摒棄社團指導老師包辦一切的做法,真正認可學生作為社團主人的主體地位,通過建立團員的自理組織,如理事會等,推行社團自主管理體制,讓他們全方位地認識社團、了解管理,體驗民主和合作,培養團隊意識,在其中完成社會化。
參考文獻:
[1]王萬民.國外青少年社團發展的特征及啟示[J].青少年研究.山東省團校學報,2002,(4):45-46.
[2]趙瑞清.中學生社團生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博士論文.
[3]康曉光.轉型時期的中國社團[DB/OL].http://www.china-review.com/sao.asp?id=3294.
[4]胡志宏.上海市社區青少年社團培育與建設——對上海市社區青少年社團發展的實證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碩士論文.
[5]蘇英姿.群體心理理論在學生社團建設中的應用價值[J].教學與管理,2009-2-20:37-38.
[6]李毅昂,梁業勝.課外教育資源開發視野下的學生社團改革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09,(1):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