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娜
摘要: 本園以江蘇省“十一五”規劃課題《以能力為取向的幼兒園語言類課程開發的研究》為平臺,建設一個基于幼兒園研究現狀、幼兒園師資、資源等特點的,有利于促進幼兒、教師高效和諧發展的幼兒園語言類課程。在課程開發的研究中,本園對幼兒語言教育進行了較系統的探索,在深入思考、分析和概括的基礎上,對幼兒語言教育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關鍵詞: 《以能力為取向的幼兒園語言類課程》幼兒園語言類課程教育實施策略
我園以江蘇省“十一五”規劃課題《以能力為取向的幼兒園語言類課程開發的研究》為平臺,建設一個基于幼兒園研究現狀、幼兒園師資、資源等特點的,有利于促進幼兒、教師高效和諧發展的幼兒園語言類課程。
一、課程的內涵與特質
(一)內涵。
本質: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關注幼兒多項能力的發展,變封閉為開放,變單調為多元,變機械記背、答問為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如體驗、探索、討論、游戲、表演、展示、欣賞……
理念:讓幼兒學會流暢靈動地表達。
價值:促進幼兒能力提高和全面發展。
課程的內涵回答了語言教育對人類社會和幼兒發展所起的作用,不僅體現我們在“做”的理念,而且反映在“做”的過程中的領悟和認識,更是該課程的根基所在。
(二)特質。
1.主體性
在課程開發的過程中,我們培養善思的教師,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幼兒和所開發的活動,營造多元、豐富、互動的環境,努力激發幼兒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豐富的活動內容和具有選擇性的活動方法,保障了幼兒的主體地位,避免了幼兒由于缺乏興趣、經驗和基本的能力準備產生被動卷入、旁觀、等待、無謂地跟隨和冷漠參與的現象。
2.活動性
《綱要》指出:“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因此我們努力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擴展幼兒的經驗,提供促進幼兒語言發展的條件。我們靈活采用集體、小組、個別的活動形式,重視幼兒與周圍環境、人、物的對話與互動,力圖使幼兒在聽、看、說、想、議、做的多種活動過程中,以幼兒自己特有的方式發展多種能力,促進幼兒表達流暢而靈動。
3.開放性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是人類學習的基礎,我們認為語言教育應具有一定的開放性。這種開放性體現在:第一,課程實施的重要途徑是通過互相滲透的各領域的教育開展的,內容不是封閉的,還涉及藝術、健康、科學等多個領域。第二,在實施的過程中,既有預設的,又有可生成的空間;既有顯性課程,又有隱性課程;既重視教師與幼兒的互動,又重視幼兒與家長的互動。教育內容的選擇、時間的安排、資源的利用都具有一定的靈活性與開放性。
二、課程的目標
總目標是:培養言語流暢、思維靈動的幼兒。在此基礎上,我們依據課程理念,形成了“課程總目標—能力目標—年齡段目標—具體發展階段目標”四級目標體系。
主要目標如下。
(一)能聽會說——具備傾聽、講述、閱讀、欣賞的能力,言語流暢。
小班:能有意識地傾聽,養成樂于講述的態度,掌握單幅單頁圖書的閱讀技能,對文學作品感興趣。
中班:能辨析傾聽內容,會完整清楚地講述,掌握單頁多幅圖書的閱讀技能,感知文學作品語言的豐富和優美。
大班:能理解傾聽內容,會運用多種句式連貫有序講述,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會根據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續編和創編。
(二)能想會做——具備交流、溝通、想象、創造的能力,思維靈動。
小班:能大方地與人溝通,具有運用較豐富的詞匯與同伴簡單交流的能力,在特色游戲中會大膽想象。
中班:能主動地與人溝通,具有運用較完整的語句與同伴交流的能力,在特色游戲中會發揮想象、樂于創造。
大班:能較靈活地與人溝通,初步具備在各種場合恰當運用語言的能力,在特色游戲中會積極想象、大膽創造。
三、課程內容主要結構
(一)教學活動類。
包括聽說活動、談話活動、講述、文學活動、早期閱讀。
(二)游戲活動類。
四小活動:小記者、小主持、小導游、小播報。
劇場活動:指偶劇場、圍裙劇場、皮影劇場、舞臺劇場。
手指樂園:手指廣播操、手指游戲。
四、課程的主要實施策略
我們強調教育整體觀,注重從兒童年齡特點出發,關注兒童興趣和需要,將其置于適宜、豐富、富有挑戰的環境中,促使其在最近發展區內得到多種能力鍛煉并和諧發展。
(一)課堂教學——主動建構,滿足幼兒語言發展基本需要。
為了促進幼兒“能聽會說”,在每周一次的“特色時間”里,教師根據主題和幼兒發展水平選擇教學類活動中課程內容。如大班主題《動物王國》中,教師選擇教學類課程中的《動物歌》《動物絕對不該穿衣服》等活動開展教學。這種針對幼兒發展需要和主題內容設置的課堂教學能滿足兒童語言發展基本需要。
(二)游戲活動——多元互補,促進幼兒多種能力有效提高。
為了進一步促進幼兒“能想會做”,在每周兩次的特色游戲時間里(在周一到周四中某兩天下午30分鐘),幼兒進行課程的四小、劇場、手指兒歌等游戲活動。在開展游戲活動中我們關注兩點:(1)讓幼兒感受游戲活動的有趣和好玩;(2)促進幼兒多元能力的提高,滿足幼兒個性發展的需要。
(三)滲透教育——時時處處,課程文化氛圍的營造與浸潤。
滲透教育是指滲透在環境創設,以及幼兒一日生活中的語言教育活動。我們充分利用幼兒園的環境資源,注重發揮情感和認知的熏陶作用,將語言教育滲透到幼兒一日活動的環節中。我們通過環境營造、餐前小廣播等活動,在時間和空間上將課程滲透于幼兒一日活動中,關注課程教育與幼兒生活、游戲的聯系。
(四)家園共育——形成合力,拓展語言教育更廣闊空間。
在重視開發園內資源的同時,家長的參與成為課程實施和建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了指導家長在家庭中開展有針對性的語言教育,我們嘗試開發了《幼兒語言發展家長指導手冊》,其中涉及三個內容:(1)幼兒每周一詞(句、段)的表達練習;(2)“每周一玩”(家長在家中和幼兒一起開展的四小、劇場、手指兒歌等游戲活動);(3)“故事大王來啦”(每周家長在家中可以和幼兒一起講述的故事。
(五)童話節活動——整合資源,課程文化內涵的不斷豐富。
童話節是一種以體驗、表達、欣賞、表現為主的綜合性活動,也是我們和家長溝通特色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徑。一方面在課程中“言語流暢、思維靈動”的幼兒培養目標能逐步達成,另一方面促使課程資源整合,課程文化內涵不斷豐富。
五、課程的評價
我們希望課程的評價能做到:關注多層次性,強調發展性,突出現場性,堅持多元性;形成幼兒發展評價和教師發展評價的基本方法和要領。其中比較具體的2項評價工具分別是針對語言教學活動設置的“教學活動評價指標”和針對各年段幼兒語言能力發展的“能力發展評價指標”。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評價體系反映幼兒能力的提高和成長情況,提高課程實施效益。
六、課程實施帶來的初步收益
(一)幼兒語言表達日趨流暢靈動,多種能力得到發展。
幼兒在課程實施中擁有了更多與同伴、成人、社會相處的機會,得到了更多嘗試、參與的經驗,傾聽與理解、表達與交流、閱讀與欣賞等能力大大加強,并通過經驗遷移和重組,其交往、創造、探索等社會性和創新性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二)教師基于能力培養的語言教育策略初步形成。
一批研究性和反思性的經驗材料伴隨特色教育應運而生,課程建構和實施以來,我園教師多篇論文參與各級論文評比和發表。教師群體通過課程的開發研究和實施,對幼兒語言教育有了新的認識,對基于幼兒能力發展的課程有了新的思考。
課程是幼兒的,也是教師的,它不只是傳遞和執行的過程,也是共同對話和開發的過程。我們時常思考:我們能做怎樣的課程?這些課程能帶給兒童什么?愿我們的課程開發之路越走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