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高波濤
“三甲”夢難圓
□ 本刊記者 高波濤
“不能山心創東醫‘省院三菏紀甲澤委’市書了單記。縣”中王
東啟清楚地記得,在最近的一次醫院內部會議上,院長以這句話結束了醫院的“三甲”夢。
幾個月前,在醫院召開的“創三甲”大會上,院長還激昂地指出:“三甲醫院等不來,要不來,必須靠大家努力工作干出來!我們一定能克服一切困難,摘取三級甲等綜合醫院的桂冠!”
王東啟后來才知道,院長態度的大轉彎緣于今年6月來自衛生部的一紙通知。6月25日,衛生部的一則《關于規范醫院評審工作的通知》,叫停了重啟不到兩年的醫院評審工作。衛生部要求對2011年前通過評審的等級醫院進行復核評審;對2011年以來新增的三級醫院,分別取消其評審結論或予以重新評審。
中止的不僅是山東省菏澤市單縣中心醫院。
記者電話采訪天津市的兩家醫院,詢問其“創三甲”的最新狀況,兩家醫院給出的回復大致相同:“醫院從來沒有創過‘三甲’。”
事實上,經網絡搜索,天津“薊縣人民醫院召開迎接‘三級甲等醫院’評審誓師動員大會”、“靜海縣醫院實施三年規劃,創建三甲醫院”的新聞仍不下百條。
自2011年評審工作重啟以來,全國先后有400多家醫院被評為三級醫院,超過了第一周期(1989—1998年)評審數量的總和。一時間,縣級醫院爭創“三甲”的質疑聲充斥網絡。
“院長估計是受了媒體報道的影響,我們也是縣級醫院。”王東啟說,“這只不過是歷史原因造成的級別問題,不應成為制約醫院爭創‘三甲’的因素。在當時,山東有8家‘中心醫院’面臨同樣的問題,我們決定聯合起來去找衛生廳講理。”
最終,單縣中心醫院得到了機會,于1995被順利評為“三級乙等醫院”。
據了解,單縣中心醫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44年的冀魯豫第十一專署醫院。1958年,根據山東省衛生廳指示,該醫院以駐地命名為中心醫院,劃歸當地領導,由此更名為單縣中心醫院。
就此,衛生部醫療服務監管司司長張宗久給出了明確答復:“只要符合區域規劃的醫院,都是可以評三甲醫院的。”
王東啟表示,自己也是在后來參加華東區六省一市的醫院院長論壇時,才知道這一消息的。“如果不是參加這次會議,像我們這種基層醫院又怎么能得到準確的信息呢?不過,誰來做區域規劃,什么時候可以通過復審,這些都是未知數。”
小窩是質膜上直徑為50~100 nm的凹陷,CAV是小窩的主要結構蛋白。CAV家族有3種蛋白:CAV-1、CAV-2、CAV-3,主要分布在質膜上,在高爾基體、內質網、囊泡、胞質內也有少量發現。CAV是大小約為20 000的蛋白,有兩條穿過質膜的α螺旋,其N端及C端均位于胞質側。CAV形成低聚物復合體定位于胞膜,形成凹向胞質側的凹陷。CAV-1有兩種亞型(α、β),β亞型比α亞型短31個殘基。CAV -2也有兩種亞型(α、β),CAV-2β亞型比CAV-2α亞型短13個殘基[6]。
山東省菏澤市單縣中心醫院早在2006年就開始了“三級甲等醫院”評審工作的準備。
“蓋房子、買設備、引人才,是最基本的準備。”該醫院紀委書記王東啟告訴《民生周刊》記者,“創三甲”幾乎成了醫院近年來的工作重心。
2007年,占地3.5萬平米、高17層的單縣中心醫院新外科病房大樓開始動工。近幾年,單縣中心醫院不僅收購了緊鄰的老衛校的28畝地,還修建了占地106畝的單縣中心醫院北區。
從新建成的外科病房大樓可以看到,很多樓層人滿為患,樓道里加床看病的現象比比皆是。
“我們建樓是為了創‘三甲’,但也是為了醫院的發展。醫院現在每天的門診量達到了1500人。”王東啟說,與單縣中心醫院的“被迫”擴建相反,在一些地區,尤其是醫療衛生需求不足的縣域,個別醫院在現有資源仍有富余的情況下,僅為爭創“三甲”而擴地建設,這不僅是醫療資源的浪費,也凸顯出區域衛生資源不能有效整合。
在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坐落著濱州市中心醫院(結防院)和惠民縣人民醫院,前者屬于一所綜合性三級醫院,而后者為一所二級甲等醫院。在這個人口不足70萬的國家級貧困縣,兩所醫院均在擴建。
濱州市中心醫院院長王士亮2011年的醫院工作報告顯示,該院建筑面積近5萬平方米的16層綜合病房樓已經完成了主體工程,1.1萬平方米的7層傳染病樓內外裝修工程正在緊張施工,8800平方米的6層后勤保障樓也已開工建設。一位工作人員透露,醫院新建面積合計120畝左右,成了創建三甲醫院的硬性指標。

左圖:山東省菏澤市單縣人民醫院的“三甲”夢因衛生部的一紙通知而宣告暫停。

右圖: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人民醫院正在擴建,面積將達120畝。圖/高波濤
惠民縣人民醫院坐落在遠離縣城的李莊鎮,相比位于市區的濱州市中心醫院,略顯冷清。該院住院樓一層護士站的床位登記卡顯示,其60張床位僅入住了17張。與冷清的病房形成對比的是,在惠民縣人民醫院的擴建工地上,工人們穿梭往來。
有專家指出,擴地體現出區域醫療資源規劃的必要性。在多數醫院以市場為導向的今天,盲目擴張最終導致的是對公共醫療資源的浪費。
趙女士的老伴、兒子都是山東省東營市勝利油田中心醫院的醫務人員。提到“創三甲”,趙女士一臉無奈。“7月份,他們爺倆每天都在加班。我以為是患者多,沒想到是為了醫院評級。”在趙女士的印象中,下班回家,父子倆的話題永遠圍繞著“三甲”。
勝利油田中心醫院的一名護士告訴《民生周刊》記者,7月份是該院的“學習月”、“考試月”,評審指標要死記硬背下來,以迎接即將到來的“三甲”復審。
“創三甲”遠不止學習政策那么簡單。單縣中心醫院普外二科護士長曹秀榮表示,“創三甲” 期間,從入院宣教、安全告知、健康宣教記錄單、輸液單、生活評估單到監護記錄等,一名醫務人員需要為每個病人填近10張表單。
既要照看病人,又要填各種各樣的單子,曹秀榮坦言,“評‘三甲’是有好處,但準備這些表格占用了太多時間。”
單縣中心醫院網站上的一則新聞十分醒目:2012年6月12日下午,單縣中心醫院爭創“三甲”迎評辦,首次召開了專題會議。該院院長明確表示,要迅速熟悉評審指標,掌握迎評工作技巧,在短時間內盡快達到要求。
衛生部在1989—1998年開啟的第一周期醫院評審工作,起初只注重于硬件設施考核,也由此引發了醫院為“創三甲”而重硬件、輕服務的種種弊端。此后,衛生部多次重置標準,將評審重點放在了“改進服務管理、加強護理管理”等方面,重點考核醫院的管理理念、服務理念及落實情況。
在勝利油田中心醫院的等級評審辦公室,一位工作人員表示:“創評主要是制度落實,不過‘三甲’評審完了,也就沒人(監)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