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鄧凌原
北京文化新引擎
□ 本刊記者 鄧凌原

2012年3月11日,國家博物館舉辦的動漫產業發展成果展吸引了眾多游客。圖/CFP
十七屆六中全會以來,黨中央提出文化產業大發展與大繁榮,加大了對文化產業的支持力度。作為首都北京,更是首當其沖。本期“科學發展 保障民生”系列報道走進北京,關注其在文化創新方面的“非常路”。
隨著十七屆六中全會、“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一系列扶持政策讓文化創意產業這片蘊藏巨大投資機遇的沃土迎來了蓬勃發展的生機。
有著3000年建城史、800年建都史,積淀了深厚歷史文化的首都北京無疑具備了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極大優勢,并走在了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前列。據統計, “十一五”時期,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占GDP的比重從9.7%提高到12%。2011年,文化創意產業實現總收入超過9000億元,已成為北京市服務業中的第三大支柱產業。目前,全市的文創企業數量超過30萬家,30個市級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形成了產業集聚態勢。
古香古色的胡同文化節、精彩紛呈的戲劇演出、人頭攢動的圖書博覽會……這些活躍在古都深處的文化活動,正逐漸成為領跑北京經濟的“新引擎”。
文化創意產業是一種在全球化消費社會的背景中發展起來的,推崇創新、個人創造力、強調文化藝術對經濟支持與推動的新興產業。作為21世紀最有前途的產業之一,文化創意產業在古都北京落地萌芽,始自2005年。
這一年年底,北京確立了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打造創意之都的發展戰略,明確提出要將文化創意產業作為首都經濟未來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要培育這一經濟亮點,使其成為首都未來經濟發展的“引擎”。
2006年11月,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促進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批準設立,按照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促進中心主任梅松的表述,這是一家“專門從事推動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常設機構”。
此外,自從明確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后,北京市就開始不斷施以政策上的扶植。2006年11月,歷時半年、六易其稿的《北京市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若干政策》出臺,并被廣泛認為是指導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同年12月,《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分類標準》頒布。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涵蓋9大類:文化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電影,軟件、網絡及計算機服務,廣告會展,藝術品交易,設計服務,旅游、休閑娛樂及其他輔助服務。
與此同時,“北京市第一批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授牌儀式在首屆文博會閉幕式上舉行。首批10個集聚區是:中關村創意產業先導基地、北京數字娛樂產業示范基地、國家新媒體產業基地、中關村科技園區雍和園、中國(懷柔)影視基地、北京798藝術區、北京DRC工業設計創意產業基地、北京潘家園古玩藝術品交易園區、宋莊原創藝術與卡通產業集聚區和中關村軟件園。
啟動資金是項目發展的首要條件。為此,北京市設立了兩個專項基金——“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資金”和“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基礎設施專項資金”,前者的資金規模為每年5億元,用于扶植政府重點支持的產品、服務和項目;后者則用于支持集聚區的基礎設施、環境整治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這些別具特色的集聚區一經公布,其集聚和輻射帶動作用非常明顯,立刻吸引了大量的文化機構和文化、藝術人才入駐。
2008年4月,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再添11個,總數達到了21個,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發展的格局基本確立。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主題性國際展會,奧運會的舉辦無疑催熱了北京文創產業的發展。一場水墨風情的開幕式使得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具有“中國風”的藝術品如水墨畫、文房四寶等一時熱銷;而奧運吉祥物“福娃”更催生了《福娃》、《福娃奧運漫游記》、《福娃五連環》等成功動漫作品,大大小小的動漫公司和動畫工作室紛紛推陳出新。
后奧運時代,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已經形成了海淀和朝陽兩個增長中心和“一軸多區”的文化創意產業空間布局,并由培育引導期轉入全面繁榮期。文化創意與科技創新組成的“雙輪驅動戰略”,已成為北京發展的新航標。
“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呈現新特點,就是投融資力度明顯加大,這為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勁活力。”梅松表示。
9月3日,隨著西班牙舞蹈家索爾·比克一場包含舞蹈、音樂、戲劇元素的舞劇奏響,2012年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在國家大劇院小劇場拉開帷幕,座無虛席的場面再次宣告了北京演出市場的火爆。
據了解,今年上半年,北京演出市場異常繁榮活躍,47家主要劇場和6家體育場館共演出6602場,觀眾452萬人次,演出收入5.01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演出場次上升了5%,觀眾人次提高了11%,演出收入增長了26%。而據統計,北京上半年演出總收入已約6億元。

按照北京市“十一五”規劃,文化演出中心在北京市重點建設的八大文化創意產業中心名單中名列首位。北京市文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關宇也曾表示,北京市未來將打造三個中心:亞太演藝中心,全國動漫產品研發、技術推廣和銷售中心,全國藝術品交易中心。
為了打造亞太演出中心,北京加快推進了首都文藝演出業聚集區發展,于2011年底成立了首都劇院聯盟,并大量吸引社會資本尤其是民營資本進入演出市場。目前,投入北京演出市場的社會資本正在逐漸增多。《民生周刊》記者從北京市文化局獲悉,2011年初,北京市共有民營院團326家,到今年6月底已增至530家,平均每個月新增11家。演出經紀機構也快速增長,截至6月底,北京市有演出經紀機構1403家,僅今年上半年就增加了151家,平均每月新增25家。
位于宣武門內大街抄手胡同64號的繁星戲劇村無疑是在北京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過程中逐漸成長起來的一家民營劇院。作為國內首家集群式劇場,繁星戲劇村擁有5個小劇場,以表演先鋒劇、實驗劇為主,同時承載展覽、新聞發布、講座、沙龍、影音視聽、餐飲等各種商業功能,文化、商業氣息非常濃厚。
繁星戲劇村建村投資近3000萬元,面積近5000平方米。自2009年11月份開業以來,繁星戲劇村一直推行低價票策略,繁星戲劇村董事長樊星曾對《民生周刊》記者表示,“預計總投資要五六年才能回本”。
因此,尋求創新發展模式一直是繁星戲劇村的努力方向。去年年底,繁星戲劇村主動加入首都劇院聯盟,并通過統一的票務平臺發布資訊、共享演出資源,發揮規模優勢,這顯然為“繁星”的未來開拓了廣闊的市場。
此外,繁星戲劇村還主動加入到一系列展演和演出季活動中,如今年上半年的首屆北京優秀小劇場劇目展演等,推行低票價惠民舉措,集合優勢資源,讓市場變得“厚實”起來。
面對未來,樊星認為,由于北京市政府在文化產業振興方面有著大力扶持的計劃,所以民營劇院“未來會有不錯的發展”,而演出市場對民營資本的吸引力也會進一步增大。
隨著首都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經營性文化企事業單位轉企改制走向市場。今年6月,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監督管理辦公室正式成立,這是北京市創新文化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也意味著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的監管體系進一步走向成熟。
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促進中心的有關負責人在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指出,盡管北京擁有的文化資源無比豐富,但從目前來說,絕大部分文化資源尚未被當作一種產業資源得到合理的開發,甚至處于“塵封狀態”,這與北京作為國際和國內文化中心的地位并不相符。
北京市政協和文化產業領域相關專家圍繞“十二五”規劃進行的調研顯示,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短板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首先是創意水平有待不斷提高。目前,文化創意產品逐漸成為國際間貿易往來的主要內容之一。然而,在這樣的國際發展趨勢下,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的創意水平仍相對淺層化,對本土民族傳統文化資源挖掘不足,缺乏鮮明的個性風格和民族特點,文化資源優勢尚未轉化為產業優勢。如油畫家張東紅就認為,中國當代藝術尚未建立本土學術氛圍,話語權仍牢牢掌握在西方手中,評判標準難免以西方為坐標。

2012年9月2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九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達成中外版權貿易協議3298項,比去年增長11.68%。圖/CFP
其次是文化創意產業鏈存在斷層現象。企業間缺乏密切的協同和合作,產品的有效差異性小,提高產業鏈的整體競爭能力差,難以獲得較高的利潤回報和競爭位勢。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曾指出,“文化創意產業的規律表現在產業鏈很長,一本小說或一個劇本,可以做成圖書、電影、游戲、動漫等,開發延伸出一系列產品,資源的使用偏向于產業鏈,這是其他產業所沒有的。”
三是民營文化創意受金融體制制約,企業發展艱難。在每年5億元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中,民營企業獲得資助的金額非常有限。以民營劇院為例,由于演出成本居高不下,票價過高,一些小劇場上座率極低,制作方不得不通過增加贈票來“填場”,一場演出下來入不敷出,只好繼續提高票價……最后陷入“演得越多虧得越多”的怪圈。
從北京各區所制定的“‘十二五’時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劃”中記者了解到,深化機制創新、加大支持力度、強化人才支撐、加強行業監管等措施將成為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進一步發展的方向和基本對策。
近日,北京市委宣傳部聯合北京市金融工作局發布《關于金融促進首都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爭取到“十二五”末新增文化創意上市公司50家,形成“北京文化”板塊。
《意見》指出,將完善現有財政資金的投資方式,建立北京文化創新發展專項資金,北京將在2012-2015年4年中,每年統籌資金100億元,用于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意見》同時表示,要加快推進設立中國北京文化產權交易所,將其打造成為規范全國文化產權交易的國家級平臺。
“本市將采取多種措施加大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加快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的分配和其他融資平臺的落實。”梅松表示,一些文化創意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融資“瓶頸”將有望逐步拓寬。
海淀區文化委宣傳科秦科長也告訴《民生周刊》記者,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積極探索適合文化企業特點的信貸融資方式,加快建立多元化投融資體系,給予重點項目和中小文化企業擔保貸款,將成為下一階段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文創產業的主要舉措。
□ 編輯 嚴碧華 □ 美編 徐 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