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鄭 旭
濕地衛士劉春杰
□ 本刊記者 鄭 旭
“喝一吧龍杯,江我挺三們甜江這的國的。家純”級凈在自水黑然
保護區管理局抓吉管理站駐地,站長劉春杰向《民生周刊》記者建議。
38歲的劉春杰個子不高,身上的迷彩服洗得有些發白;一管英雄牌鋼筆夾在上衣口袋里;腳上的雙星球鞋,據說還是幾年以前參加單位組織的乒乓球比賽時買的;左手腕上一塊老式上海手表雖然表面已碎,但“從未罷工”。
“還是國貨經久耐用!做巡護工作的,一年中有半年是在野外,穿戴再講究也都是‘花架子’。”
在沒見到劉春杰以前,管理局辦公室主任孫鑫鑫告訴《民生周刊》記者,劉春杰所在的抓吉管理站是三江保護區6個派出站當中距縣城最近的一個,即便如此,從縣城開車到這里也要90分鐘。
“遠離都市,習慣了寂寞,濕地保護者唯一的榮耀就是孤獨地享受自然賜予人類的靜謐之美!”孫鑫鑫說。
黑龍江三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黑龍江省撫遠縣和同江市境內,北臨黑龍江,東靠烏蘇里江,與俄羅斯隔江相望,中心部分在撫遠縣境內,保護區面積 19.8 萬平方公里,其中國際重要濕地面積 16.44 萬平方公里。
劉春杰告訴記者,1994年保護區成立之時,正是他走出校門等待分配之年,家人曾建議他去保護區鍛煉鍛煉。劉春杰一打聽,保護區的巡護隊員平均年齡都在40歲以上,年齡上的代溝讓他打了退堂鼓。
2006年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以《縮水的濕地》為題,報道了三江自然保護區區域內的部分濕地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被開墾利用、生態資源被過度開發的亂象。節目播出后,不僅引起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也讓已經在建設銀行撫遠支行工作多年的劉春杰有了新的想法。
“我是土生土長的撫遠人,從小就知道濕地是地球之腎,那些年濕地遭到破壞,實話實說,我真的很寒心。”劉春杰說,那期節目播出之后,他背著妻子辭掉了銀行的工作,三天后去保護區管理局填寫了入職登記表。
作為同事,據孫鑫鑫回憶,當年劉春杰到保護區管理局報到時,一心要去管護一線工作,但局領導考慮到他比較適合行政工作,沒有答應他的請求。
“相對于一線工作而言,行政管理確實要輕松得多,但我知道我最適合做什么,所以一直堅持我去第一線工作的想法。”
2009年,經局黨委會研究決定,在保護區管理局機關坐了3年辦公室的劉春杰,被派往管理局直屬的抓吉管理站工作,職務站長、級別正科。
現實與理想永遠不會平行,交集之處即為困惑。
“剛到管理站時,包括我在內才5個人,如果遇到輪崗輪休,最少時站里就只有2個管護隊員。”
劉春杰告訴記者,在一線工作最怕的就是安靜,所以他會想方設法活躍管理站的氛圍。因為工作的特殊性,每年的春、秋兩季是管護任務最重的時節,管理站所有隊員被要求吃住在站里,因此玩棋牌、做文字接龍游戲,甚至從一張報紙中找一條新聞來擴寫都是他和隊員們打發時間的辦法。
“但時間長了,你還會覺得孤獨,所以想家就成了一種必然。”每當日落時分,劉春杰就會給家里打個電話,聽到愛人和女兒的聲音就會很開心。如果遇到家里有急事或者孩子生病,劉春杰也只能通過電話向親屬求助,而不能守在她們身邊。
然而,劉春杰是樂觀的。
作為我國東北端面積最大的低地高寒濕地,三江濕地湖泊、島嶼星羅棋布,荒草、沼澤一望無際,風景之美不言而喻。
“我們這里還是東北亞鳥類遷徙的重要通道。每年春季東方白冠、丹頂鶴等珍惜鳥類都會在此處繁衍后代。”劉春杰說,他來到管理站后學會了攝影,每次外出巡護的路上,都會用相機記錄下別人難以遇到的景致,慢慢地他發現,原來自己所管護的這片區域竟是如此“詩情畫意”。
“我常和隊員說,我們保護的這片濕地,不僅是我們的‘領地’,更是是一幅水墨國畫,不僅要用心呵護,還要學會欣賞,達到這種境界就不會孤獨了。”劉春杰翻弄著自己歷年拍攝的圖片,笑著對記者說。
事實上,從事一線管護多年的劉春杰早已經把濕地視為自己的精神領地,神圣而且不容侵犯。
2011年5月9日,劉春杰和隊員李宏宇在例行巡護途中,發現一處濕地有被墾伐過的痕跡。按照我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的規定,核心區和緩沖區內是不準許耕種的。憑經驗判斷,劉春杰認為,嫌疑人并未走遠,于此佯裝遠離墾伐區域后,劉春杰靜伏下來。
果不其然,30分鐘后,一輛四輪農用車重返濕地,車主和另外一人用事先準備好的鐵犁锨開厚厚的地表土層,劉春杰箭步上前亮明身份,并與隊員李宏宇控將車主控制住,交給隨后趕來的三江自然保護區林業公安局干警處理。
“像這樣執法,我們每年都會遇到,危險也隨時都會發生。”劉春杰告訴記者,2010年初冬,一個由三人組成的盜獵團伙駕駛一臺越野車闖進抓吉管理站管護區域,使用自制獵槍射殺保護動物。聽到槍聲的村民向當班的劉春杰反映了此事,為防止發生意外,劉春杰讓一名管護隊員留在站里向上級匯報,自己則駕駛摩托車前去執法。
“我趕到的時候,發現有一個人在車里,另外兩個人不知道去向,我記下了車號后,便上前盤問車里的人。”但讓劉春杰沒有想到是,該人并不配合,堅持謊稱自己是來采風的。劉春杰發現,車后座處有一只被獵殺的飛龍(花尾榛雞,國家三級保護動物),于是要求此人下車接受檢查。
漏了馬腳的盜獵者從后備箱里拿出兩條高檔香煙,希望劉春杰能夠放水通行,卻被劉春杰斷然拒絕。正在此時,另外兩名盜獵者返回駐車地,依仗人多強行啟動汽車逃跑。
“當時雖然只有我自己,我想不能讓他們跑了,就把摩托車橫在了越野車前。”憤怒的盜獵者下車便是一記猛掌,罵著臟話讓劉春杰走開,但劉春杰面無懼色,并再次向盜獵者出示了執法證以示身份,但迎來的是盜獵者的又一記巴掌。
“執法證”并未喝止住盜獵者的違法行徑。越野車再次啟動,加大馬力將劉春杰的摩托車撞開,揚長而去。
“我想騎摩托追,但怎也打不著火!”回憶起這次執法經歷,劉春杰有些無奈。

在濕地縱深處,劉春杰需要駕船巡護。圖/鄭旭
執法難是每一個濕地自然保護區管護隊員都要面對的問題。劉春杰認為,這主要和公眾濕地保護觀念不強有很大關系。
每年的春季和秋季他都會組織隊員印發濕地保護宣傳手冊,分發給轄區周邊村屯的農民,向其宣講相關知識,同時與森林公安部門緊密配合,加大巡護頻次,做到小案說服教育、大案要案第一時間趕到現場。
劉春杰告訴記者,與幾年前不同的是,目前管護站已經實現了科技化巡護目標,管理局不僅為其配發了GPS衛星定位系統、無限通訊工具,還安裝了可移動高清晰夜視監控設備,徹底改變了以往夜間巡控難的局面。
更讓劉春杰欣慰的是,他的隊伍也越來越壯大。
“現在我們這個管護站一共有11人,7人擁有大專以上學歷,其中有3人是去年參加工作的大學生。”在劉春杰看來,未來濕地保護工作需要的是年輕的“正能量”,而更多年輕血液的加入說明濕地保護工作已經越來越受到關注和認可。
國家林業局濕地管理中心主任馬廣仁不久前曾表示,近年來,全國每年新增濕地保護面積20多萬公頃,恢復濕地近2萬公頃。同時,新一輪的無序開發和過度利用仍然對濕地生態系統的健康造成巨大威脅,濕地保護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加強濕地資源保護,維護濕地健康和安全應是全人類共同的責任。
“來,咱們把這杯水干了吧,為了這共同的責任。”水杯叩響的一剎那,劉春杰笑得像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