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金剛
月餅里的流年
□ 張金剛
于我而言,中秋就是月餅,月餅即是中秋。一塊小小的月餅,融合了幾多生活滋味,穿越了多少歲月流年,我自深解其中味,感懷其間情。
“八月十五月兒明呀,爺爺為我打月餅呀”。唱起這首兒歌,我的嘴里便溢滿了口水,心中充滿了期盼,蹦跳著跑到母親跟前,眼巴巴地渴求:娘,我要吃月餅!童年時光,家境拮據得很,一到過節,母親便心里發慌。因為我至今仍記得母親與我對視的目光,游離中透著愛憐;但母親的回答卻讓我幸福:咱這就去打月餅!
傾盡家里所有富余,備上面粉、花生、核桃、芝麻,農活中忙里偷閑,隨母親一起背挎著大包小包趕到鎮上,買了白糖、植物油,統統交給月餅加工坊。母親給師傅幫忙,我安靜地守在一旁,靜候美味的月餅噴香出爐。
數小時后,母親將一塊月餅遞給我,圓圓的雕有花紋,香香的沁人心脾,好美、好香。嚼在嘴里,白糖甜、花生香,一時口舌生津,滿口流香。夾在其中的紅絲、綠絲,鮮艷、勁道,忍不住一根根拽出,仰頭、張口、伸舌,十分享受地送入口中,細細品嚼。吃到最后,竟舔凈手中的月餅渣兒。母親舍不得吃,只在一旁甜甜地笑。
如今想起那吃相,雖有些慚愧,但心中滿是幸福。
初次離開家鄉到城里求學,中秋便在異地,也才深懂了“每逢佳節倍思親”的無奈與難忍。離學校近、交通便利的同學,都趁小假回家團聚。而我們這些家在深山的同學,只得獨守校園,滿懷思鄉愁緒,借睡覺、看書挨過沒有親人的中秋。
“發月餅嘍!”同學響亮的一聲吆喝,讓我心里驟然一暖。隨后,兩塊誘人的酥皮月餅,拿在了手上。原來這月餅,是學校為留校學生送的“溫暖月餅”,不由一陣感動。教室里一幫“游子”,吃著月餅,歡樂融化了澀澀鄉愁,氣氛一時活躍起來。那天,第一次吃到藏有葡萄干的月餅,那酸酸甜甜的味道,一如當時的心境,酸澀而甜蜜。
沒想到,同學返校時,竟又有一波“溫暖”襲來:一堆家鄉月餅、土特產送到了我的面前。蛋黃的、五仁的、豆沙的、芝麻的,各種風味;鴨梨、蘋果、葡萄、大棗、花生、核桃,各類特產。來自各地的中秋美味,讓我一時淚涌心間。
那年中秋的月餅,注定讓我終生銘記。因為在異鄉品嘗到的甜蜜幸福中,融入了母校無微不至的人文關懷,融盡了同學們貼心理解、互幫互助的真摯情誼,滋味悠長。

在鄉下教書時,每逢中秋,淳樸、可愛、善良的孩子們,都會從自己口中擠出月餅來,送給我這位遠道而來的老師。這飽滿濃濃尊師情的“百家月餅”,讓我格外感動和珍惜,因為那是孩子們的一片純潔心靈。在城里安家后,每逢中秋,我都會買些月餅,與妻子一起看望留守農村的雙方老人。借月餅表達我們的孝心,收獲他們幸福的笑顏,讓我倍感喜悅和知足,因為那是對父母養育之恩的綿薄報答。
今年中秋未到,女兒早已吃到了月餅,如我當年對藏在月餅里的紅絲、綠絲很感興趣。可僅吃一點,便吵著說味道不好,月餅吃到一半就塞給我,挑揀另一種口味。我一時百感交集,是該埋怨孩子的胃口刁鉆,還是該羨慕孩子的幸福生活呢?想來,只有羨慕。
月餅,是中秋不變的主角;甜蜜,是中秋永遠的味道。回首吃過的中秋“月餅”,我嘗到的是五味雜陳的生活滋味,品出的是幸福快樂的歲月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