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夢想一點時間
——讀《打工旅行——一年實現一個夢》

【書 名】《打工旅行:一年實現一個夢》
【作 者】吳 非
【出 版】中信出版社
【日 期】2012年3月版
我們都有灑脫追尋夢想的權利,可是我們未必有這樣的勇氣。人生一直在路上,夢想一直在追尋,有人把它過成了旅行,有人把它過成了追尋。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各種壓力越來越大。房子、車子、工作的壓力都讓我們趕上了。還好,打工旅行的潮流也讓我們趕上了。
經常聽到人說,旅行誰不想去啊,可是要有時間更要有錢啊。實際上旅行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取決于時間和金錢,更多的是一個人的勇氣和能力,以及對待生活的態度。大多數時候大部分人都沒有足夠的勇氣放下瑣碎然后上路,于是沒有時間,沒有錢,甚至是年齡問題,都成了說服自己的最大理由。
我們都有灑脫追尋夢想的權利,可是我們未必有這樣的勇氣。在都市大同小異的365天里,和許多同齡人一樣,作者吳非知道這樣的生活并不是自己所想要的,但又不知自己想要些什么。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聽說有一種旅行,方法很簡便,卻可以改變人的一生,這就是“打工旅行”。于是,在2010年4月,他辭職,帶著200美元前往新西蘭,開始了一段冒險的旅程。
往常在都市的一年里,幾乎例行的是白天公事,晚上應酬,唯一的強烈刺激,也許就是錐心刺骨的戀愛。而在新西蘭的一年里,吳非卻與生命中各種滋味相遇。這一年,他干了十幾份不同的工作:獵人的助手、監獄臨時演員、日本餐廳廚師、獼猴桃果園摘果、葡萄園剪枝、大學清潔工、甚至還包括在鬼屋裝鬼……他在當地人家喂豬、劈柴、除草,自由自在地做農民。
在這個天堂般的國度里,有各種各樣的選擇。趣味無窮的生活,環境不過是布景,鏡頭調度開始多元,喜怒哀樂變得多姿多彩。
而一年前的他,還和大多數不知道領帶該怎么打才顯得飽滿精神的“愣頭青”一樣,站在高級寫字樓透明的幕墻后,遠眺林立的繁華,近看玻璃上自己的面孔。也許有時,還會自以為是地認為進入了事業的上升期和感情的穩定期。直到有一天突然驚覺:原來自己睡了這么久,一直在做著別人的夢。
每個人都要經歷這樣一段歷程,日復一日的循規蹈矩后,開始厭倦和抗拒。有些人選擇了行動,有些人選擇了隱忍,有些人辭官歸故里,有些人漏夜趕科場。
人生就是這樣,如若沒有夢想,沒有一番折騰惋惜,就會沉悶老套,晚年回憶起來,覺得乏善可陳。是否我們應該給夢想一點時間,想想自己究竟喜歡什么,想做什么,該如何做得開心,怎樣做離夢想才能更近一點。
關于夢想。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是在為自己而活,而是為別人眼里的一個自己而活。 很多時候,我們都拋不掉那個被太多東西束縛著的自己。我們不能只為自己而活,在我們追尋夢想的這條道路上,有著太多人的付出,相應的,我們就必須背負起這一份責任。于是,自己的夢想,也就永久地成為了一個夢……
關于旅行。曾看過一句西諺,大意是:旅行就是你賣了自家的房子去他鄉給別人種地。《打工旅行》作者倒是沒有賣掉自家的房子,但他去新西蘭打工旅行時,的確干了不少農活兒。當然,干農活兒也沒什么不好的,很多文藝青年都有一個種地夢,覺得干農活兒既接地氣,又有詩意。只是如果讓文藝青年一生都以干農活兒為生,估計他們又會向往城市生活了……
關于生活。“有些生活,只能用來羨慕或者贊嘆,而不是拿來模仿的。”就如讀這本書,也許會讓一些人有想去打工旅行的沖動,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這樣的勇氣。這是作者的“間隔年”,也只是我們大部分讀者的飯后談資而已,羨慕過,贊嘆后,依然回歸各自平淡的生活。
《打工旅行》這本書的封面很漂亮,內文排版也很漂亮,只是書中的文字缺乏獨特的趣味,有些程式化,例如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的背包只有40升,裝不下很多東西,唯一可以不斷塞進去的是感動和希望。我覺得這樣就足夠了。”個人認為,這樣的感悟太心靈雞湯了。
而吸引了我來讀這本書的,也恰恰是沒有獨特加工的,質樸的語言。他說“我希望當我們背起包的時候,不要放下責任。”這句話說的真好,我們上路,并不是為了要推卸責任。真的希望有一天可以如他說的那樣,我們的生活都能足夠幸福,我們不需要通過旅行去逃避,去自省,去獲得短暫的快樂或者新的經歷。
人生一直在路上,夢想一直在追尋,有人把它過成了旅行,有人把它過成了追尋。世界太過繽紛繚亂,讓我們用最簡單的雙眼來凝視一切吧。
給夢想一點時間,這一年,我,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