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佳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經濟研究所,湖北武漢430077)
產業安全是國家利益和產業利益的交集,是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油料產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對于保障人民生活和宏觀經濟穩定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當前我國油料產業出現了油脂油料產品進口依賴程度高,油料加工領域外資大舉進入,油料生產水平低下等問題,使得我國油料產業安全形勢不容樂觀。
產業安全的概念來源于國際貿易領域。產業安全是指在開放的經濟體系中,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特定產業在國際競爭中不受內部和外部因素的威脅或破壞,能夠保持獨立的產業地位和產業競爭優勢,從而具有持續生存與持續發展的能力,保證本國的產業權益在國際競爭中不受侵害。產業安全的核心就是產業具有國際競爭力,產業安全的保障就是國家對產業具有預控力[1]。
油料產業是一個產業鏈較長的產業。從狹義角度來講,油料產業主要是指以油料為中心的,包含種植、生產、加工、銷售、貿易等的多元性主體產業,即油料種植業、油料加工業(主要是壓榨業)、油料加工品的銷售、油料及其加工品(即油料油脂產品)的進出口貿易等主體產業。從廣義上來講,油料產業不僅包括這些主體產業,還包括與其關聯的其他產業,如養殖業、餐飲業、食品加工業等。
油料產業安全就是油料產業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國家預控力,在國際競爭中不會受到國內外因素的威脅或破壞,能夠保持獨立的產業地位和產業競爭優勢,從而具有持續生存與持續發展的能力,保證本國的產業權益在國際競爭中不受侵害,保證國內消費者在一定的經濟水平上能夠持續獲得安全健康的油脂油料產品及其關聯產品。
我國進口的油脂油料產品主要是大豆、油菜籽、棕櫚油、豆油和菜籽油。中國是大豆和豆油的全球第一大進口國;第二大棕櫚油進口國;從基本不進口菜籽和菜籽油,逐漸成為全球第二大菜籽和菜籽油進口國。中國大豆進口量占全球進口總量50%以上;豆油、棕櫚油、棕仁油、油菜籽、菜籽油進口量占全球進口總量均在20%左右。2010年我國大豆進口量創歷史新高,達到5480萬t,油菜籽進口量為160萬t,我國這兩種油料進口量合計約占全球油料貿易量的50%;2010年我國進口食用植物油826萬t,約占全球食用植物油貿易量的14%。
進口依存度主要反映國內產業的生存與發展對進口的依賴程度,用進口量與國內消費量之比來表示。近5年來,我國油料的進口依存度基本上保持上升的趨勢,從2006年的34.8%上升到2009年的51%,也就是國內消費的油料當中由1/3需要進口增加到有1/2來自于進口。這主要是由于大豆的進口依存度迅速上升,從2006年的62.3%上升到2009年的84.7%。從2007年開始,大豆的進口依存度都一直保持在75%以上。近5年油菜籽的進口依存度波動較大,最低的2010年只有6.3%,最高的2008 年達到 22.1%(表 1)。

表1 我國主要進口油料產品的進口依存度(單位:%)
將進口大豆和油菜籽折算成植物油以后,植物油的進口依存度基本上在65%以上,最高達到73.8%。由于我國不生產棕櫚油,國內消費的棕櫚油都來自進口,但是由于國內庫存的變化,進口依存度會在100%上下波動。豆油的進口依存度基本上在95%以上,由于2008年國內庫存比上一年度增加了一倍,進口依存度達到104.3%。近5年菜籽油的進口依存度波動較大,從15%上升到30%。由于2008年油菜籽進口量猛增到303萬t,菜籽油的進口依存度達到最高的31.8%。
如果將油料產品進口依存度為40%設定為產業安全水平,總體上看,由于油料和植物油進口依存度都超過了40%,我國油料產業處于不安全狀態。而引起這種產業不安全的具體產品則是大豆、棕櫚油和豆油。雖然油菜籽和菜籽油的進口依存度還沒有超過40%,但是其波動較大,值得警惕。
(1)價格風險。進口產品價格主要受到出口國產品價格和國際運費的影響。由于油料產品是制造生物柴油的重要來源,油料產品價格就和國際能源價格緊密聯系。同時,國際運費也和石油價格密切相關。再加上國際資本熱衷于對大宗農產品的炒作,國際油料產品價格波動頻繁。
2000-2010年這10年,大豆和油菜籽的國際價格波動越來越頻繁,幅度也越來越大。前五年基本上在200-300美元/t上下波動,后5年價格波動劇烈。2007年大豆和油菜籽的價格分別比上一年上漲了71%和72%,是這十年中增幅最大的。2008年跌幅分別為19%和39%,其中,油菜籽創下10年當中的最大跌幅。植物油的國際價格波動與油料基本一致,前5年基本上是緩慢上升,分別在2007年和2008年度創下了近十年來的最大漲幅和最大跌幅,2010年度價格又迅速回升(表2)。

表2 主要油脂油料產品的國際價格 (單位:美元/t)
相關研究證明,國內外油料及其相關產品市場是整合的,尤其是大豆和豆油的國際市場價格變化領先于國內價格,國際市場價格變動是國內價格變動的格蘭杰原因[2]。進口依存度過高就會使得國際價格通過進口油脂油料產品價格輕易、快速的傳導到國內,從而加劇國內油脂油料產品及其相關產品價格波動的頻率和幅度,增加宏觀調控的難度。一方面,農民無法保證有穩定的種植收益,就會降低種植積極性;另一方面,本土加工企業也會由于市場價格的劇烈波動而增加經營風險,影響國內產業的健康發展。
(2)可獲得性風險。由于我國油料產品主要來源于國際市場的供應,這就需要對國際市場供應的保障程度進行分析。雖然全球變暖造成的自然災害越來越頻繁,部分主產國因災導致油料大量減產,會降低我國對國際油料產品的可獲得性。但鑒于自然災害發生的隨機性和不可控性,這里不對此進行分析。
當前影響國際油料油脂供應的主要人為因素就是以植物油為原料生產生物柴油。美國、歐盟、巴西和阿根廷強制推行生物能源法案,全球經濟復蘇推高油價,使得生物燃料生產激增。據測算,當石油價格高于50美元/桶時,生物柴油生產就是有利可圖的。全球生物柴油產量2000年不足10億L,2010年則達到190億L。2002年以來,以生物柴油為主的世界工業用植物油消費量年均增長22.1%。其中,2006年消費量占到了世界植物油總產量的12.7%。我國油料產品的進口來源國基本上都在使用植物油制造生物柴油。全球主要用植物油生產生物柴油的生產國和地區,包括歐盟、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國,分別占到全球生物柴油總產量的60%、11%、8%和7.6%。其中,美國、巴西、阿根廷是我國大豆和豆油的主要進口來源國,他們主要用豆油生產生物柴油。雖然歐盟不是中國油料產品的主要進口來源地,但它卻是我國油料產品進口的最大競爭者。歐盟是僅次于中國的世界油料第二大進口地區,是全球植物油和餅粕的最大進口地區。歐盟生產生物柴油的主要原料是菜籽油。我國棕櫚油的進口量來源地馬來西亞和印尼全部用棕櫚油生產生物柴油。
同時,生物乙醇的生產也會對我國油料產品的可獲得性產生重要的間接影響。生產生物乙醇的原料玉米、甘蔗是和大豆爭地的農作物,一旦擴大玉米、甘蔗的種植面積,就會減少油料種植,從而降低了國際市場的油料供應能力。
(3)食品安全風險。我國進口油料產品的食品安全風險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轉基因油料及其加工品對人體健康可能造成危害,這種危害包括食用轉基因植物油帶來的直接危害和食用轉基因餅粕飼養的動物產品產生的間接危害;二是低價棕櫚油搶占其他食用油市場,而其過高的飽和脂肪酸含量不利于人體健康。
從目前國外的研究成果看,轉基因油料可能造成的安全隱患不容忽視。一是可能對人體產生過敏反應;二是轉基因大豆及其產品可能會影響人體健康和內部系統;三是轉基因食品可能會使人體對抗生素產生抗性;四是轉基因食品可能引起跨物種感染,使人類感染動物的疾病,帶來嚴重災難;五是轉基因大豆中存在未知DNA,可能帶來新的不安全[3]。另外,中國大量進口的棕櫚油成為除豆油外的第二大消費食用油。由于棕櫚油飽和脂肪酸的含量是所有食用油當中最高的,超過50%,營養價值也最低,長期食用會造成人體血清飽和脂肪酸攝入過量,導致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從而引發心腦血管疾病。它的長期食用是不利于人體健康的。
目前,跨國糧商在我國97家大型油脂企業中已參股控股64家,占總股本的66%;壟斷著我國80%的進口大豆貨源,其豆油加工能力占國內總能力的60%以上。除壓榨和精煉環節外,外資還進入更下游的環節,包括小包裝食用油、專用油脂等。目前外資參股或獨資的大豆加工企業占領國內市場份額的85%。外企豐益集團已占據國內小包裝食用植物油市場50%以上,旗下有金龍魚、元寶、口福等10多個品牌。另外,外資集團正在逐步將產業鏈條延伸至我國飼料企業,企圖控制豆粕等蛋白質飼料原料。在控制了我國的大豆加工業之后,近年來外資企業正逐步向油菜籽和花生等其他油脂加工業領域滲透。其中,新加坡豐益國際有限公司現有油菜籽加工企業7家,年加工能力已經達到144萬t,在行業內遙遙領先。同時,新加坡豐益國際還在快速擴張。
很多國外學者研究發現,跨國并購導致的外資對東道國某個產業的控制程度增強是不利于東道國經濟發展的。并購方對市場控制能力不斷增強,容易引起一定的壟斷,阻礙競爭,甚至會對東道國國內投資產生擠出效應,從而使得東道國經濟成為“截斷”或“空洞”的經濟[4]。
(1)外資控制對油料產業安全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國家對食用油市場價格的調控能力減弱。相關研究證明,如果一個企業的市場份額達到30%以上,就可以左右市場價格,形成壟斷。作為生活必需品,食用油的需求是剛性的。處于壟斷地位的企業可隨意提高價格,在銷售上卻不受太大影響。國家要想控制食用油價格上漲就十分困難。
(2)外資在油料加工流通環節的高度壟斷也會造成外資對整個油料產業鏈的控制。由于控制了油料產業鏈中間的加工企業,便擁有了選擇油料進貨渠道的權利,也就控制了油料產業鏈的上游環節——種植業;由于掌控了油料加工品的銷售流通環節,自然也就間接控制了油料產業鏈下游的養殖業、食品加工業等各個環節。一旦外資控制了整個油料產業鏈,我國就徹底失去了對油料產業的控制力、調控力和發展力,油料產業將處于完全不安全的狀態。
從長期來看,由于外資的資本實力雄厚,建設的油料加工廠規模較大,提高了我國油料加工業的行業規模水平。而行業規模決定進入壁壘,進入壁壘高會形成先入者的壟斷。這樣就提高了我國油料產業的進入壁壘,進一步鞏固了外資的壟斷地位。
近年來,我國大豆、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生產呈現出一定的萎縮態勢,油農收入、種植愿望、種植面積出現“三下滑”。大豆、油菜和花生的種植面積在2000-2005年期間基本保持穩定。油菜和花生在2007年都降到最低值,分別為564萬hm2和394萬hm2。2009年開始,大豆種植面積下降,油菜和花生面積上升。2010年大豆種植面積下降到800萬hm2,油菜和花生種植面積分別上升到737萬hm2和453萬hm2。2010年大豆、油菜、花生相比這期間最高種植面積分別減少了415萬hm2、12萬hm2、53萬hm2(表 3)。

表3 我國主要油料品種的種植面積和產量
大豆、油菜籽和花生產量不斷波動。2010年大豆產量為1500萬t,相比2004年的最高值1740萬t,減少了240萬t;2010年油菜籽產量為1308萬t,相比2009年的最高值1366萬t,減少了58萬t;2010年花生產量為1564萬t,為10年來最高產量。總體來看,近兩年大豆和油菜籽產量呈現減少趨勢,花生產量有所增加(表3)。
農民生產油料的積極性不高,主要是由于經濟效益較低引起的。我國大豆和油菜產量主要是受預期收益以及與相關農作物的比較收益的影響,油料產品的價格是影響產量的主要因素[5]。大豆的種植收益沒有水稻和玉米高。2002-2009年,除了2002年和2003年,其他6年大豆的單位面積凈利潤都低于水稻和玉米(只有2008年大豆高于玉米)。2009年,大豆的凈利潤只有1620元/hm2,遠低于水稻的3765元/hm2和玉米的2625元/hm2。
相比小麥,油菜籽的單位面積凈利潤波動較大,2008年高達4620元/hm2,2009年就猛跌到645元/hm2。除了2003年、2007年和2008年,其他5年油菜籽的單位面積凈利潤均低于小麥。2009年油菜籽凈利潤為645元/hm2,遠低于小麥的2250元/hm2。油菜籽種植收益不穩定,再加上收益不如小麥,農民紛紛改種小麥。
統計資料顯示,我國油料種植成本穩步上升,遠大于同期價格的上漲幅度。未來,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的大幅上漲、土地資源的持續匱乏以及化肥等生產資料價格的大幅上升,油料的種植成本還將穩步上漲,將進一步降低油料種植收益和農民種植油料作物的積極性。
我國油料的國際競爭力較低主要體現在:一是由單產低導致的生產效率缺乏競爭力;二是由出油率低、水雜高導致的質量缺乏競爭力。我國大豆生產技術與先進國家存在著較大差距。正是由于技術進步緩慢,2002年以來我國大豆單產始終在1.65t/hm2上下徘徊,遠低于美國3t/hm2。國產大豆的出油率在16%-17%之間,低于進口大豆18%-21%的出油率。同時國產大豆的水雜也高于進口大豆2個百分點左右。國內油菜籽的單產比歐盟低1.35 t/hm2,出油率低于進口油菜籽7個百分點左右,水雜高于進口油菜籽3個百分點。由于質量差異,按照當前價格水平,進口油菜籽與國產油菜籽存在600元/t的溢價,國內加工企業更加傾向于選擇進口油菜籽。
當前我國油料生產受到較大的資源環境約束:一是土地資源。我們只有12133萬hm2的耕地,折成農作物播種面積約為每年15667萬hm2。除了必須保證的糧食生產面積11000萬hm2,還有蔬菜、棉花、糖料等經濟作物就要占3333萬hm2,油料生產只有1333萬hm2可用。二是水資源。正常年景下我國人均水資源為2200 m3,只相當于全球人均水平的28%。三是生態環境。一方面是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污染日益嚴重。濫用農藥和化肥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農業COD排放占全國COD排放的40%多;另一方面,近年來極端性氣候災害明顯增加。這都降低了我國油料生產的可持續性。
由于當前我國大豆和油菜籽的油料國際競爭力不強,相對收益較低,農民種植油料的積極性下降,再加上資源環境約束加大,我國油料生產的形勢日趨嚴峻,進口油料對國內市場的沖擊也將持續,我國對進口的依賴性也將越來越大。長此以往,我國將失去對油脂油料市場的定價權和話語權,油料產業安全將無從保障。
油料產業就是從油料生產、加工到銷售、貿易等一系列經濟活動的多元性主體產業。我國油脂油料產品進口依存度過高,加工和銷售領域受外資控制程度高,油料生產水平較低,使得國內油脂油料產品價格容易受到國際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和外資控制,國家對油脂油料市場價格的調控能力減弱;國內油脂油料產品的市場供應也無法在數量上和安全性上得到保障。從產業安全的衡量標準——本國對某一產業具有控制力、調整力、競爭力和發展力,來衡量我國油料產業安全,可以得出結論:我國對油料產業的控制力和調整力低下,油料產業并不具有競爭力和發展力,油料產業安全程度低。在當前我國全面開放油脂油料市場的情況下,想要通過提高關稅限制進口是不可能的,關鍵是要苦練內功,提高我國油料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對大豆、油菜、花生的種植區域進行合理調整,根據各種植區域的自然生態特點選擇生產方向,明確主栽品種,擴大區域種植規模。[6]充分利用WTO“綠箱”政策條款,增加對油料生產的支持。加強水利、道路、倉儲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培育良種、提高種植技術和機械化水平,提高油料的單產和出油率。提高種植補貼水平,提高油料種植收益。將保護價收購政策改為為差價補貼政策,以穩定油料種植收益。
鼓勵企業之間強強聯合,延長產業鏈。鼓勵“企業+協會+農戶”的合作組織經營模式,提升油料產業化水平,加強油料種植戶抵御風險能力[7]。在當前豆油、菜籽油加工產能普遍過剩的形勢下,應加強對整個行業的新增產能進行控制,尤其是控制小規模產能的增加。嚴格執行外資投資管理條例,加強對外商投資油料產業的規范和管理。
擴大進口來源地范圍。到國外建立生產基地,建立全球進口供應鏈。運用非關稅貿易壁壘適當控制進口,加強對油脂油料產品的進口檢疫。加強國內轉基因產品的標識制度,大力宣傳非轉基因食用油的安全性,推行健康的油脂消費理念,鼓勵居民合理控制油脂攝入量。
農業部、商務部等相關部門可以聯合建立專門機構,積極開展油料產業競爭力調查、產業安全評估和產業損害預警工作,及時發現問題,為開展貿易救濟提供政策依據。大力扶持油脂油料行業協會的建設,發揮本土企業維護本國產業安全的主導作用。
[1]邵春光.中國產業安全現狀及對策 [J].中國科技投資,2007(1):52-54.
[2]趙麗佳.中國植物油產品的進口貿易研究 [D].華中農業大學,2009:67-68.
[3]張麗君.轉基因大豆進口源環境和食品安全的可能風險[J].糧食科技與經濟,2008(4):4-11.
[4]呂勇斌.外資并購與中國農業產業安全:效應與政策[J].農業經濟問題,2009(11):67-71.
[5]陳新華,馮中朝,劉潔.技術性貿易壁壘(TBT)對我國食用油料產業安全的影響與保護的有效性分析[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0,31(6):674-677.
[6]余建斌,喬娟,喬穎麗.進口沖擊下的中國大豆產業發展對策[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5,26(3):213-216.
[7]林國華,林卿.論構建符合中國農業發展的技術壁壘體系[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3,24(1):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