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宇立
風云雜談
航班“流量控制”掩蓋了什么
文/楊宇立
前一段時間接連發生有乘客不堪飛機航班一再延誤,竟然沖入跑道攔停飛機的事端。事情鬧大了,才使善于“辦大事”的制度被激活。
在類似的事件當中,乘客或許有錯,但不能說有罪。因為首先不嚴格履行契約、侵犯乘客權利的一方是民航部門。當所有文明合法的抗議手段都失靈以后,顯然會開啟“合理的要求得不到合理的滿足,只能采取不合理手段來滿足”的邏輯開關。
就目前的情況看,此類以“航線流量控制”為由,柔性侵犯乘客權利的事件有呈常態化的趨勢:從下午到晚間,期待中國民航飛機準點起飛幾乎成為奢望,白紙黑字的航班起飛時間淪為參考消息,飛機的正點率已經遠不如乘火車了。
如今,沒有人迂腐地指望中國的機場準時放飛每一架飛機,而機場管理和飛行管制中存在的問題,也很難再被“流量控制”并因其傳導的“飛機晚到”等理由所掩蓋。這其中,又尤以把乘客弄上飛機再施“流量控制”最令人生厭。大機場如此,僅有幾架飛機的二線機場也跟著學。
“飛機在天上才賺錢”是商業常識。飛機上不了天,使乘客損失很多時間,機場損失很多善意,航空公司損失很多利潤。
中國有960萬平方公里陸地領空,美國有930萬,比中國少30萬平方公里。中國民航現有機隊總規模為1657架。而排位全球機隊規模第一的美國達美航空公司就擁有744架飛機,居世界第二的美聯航有712架飛機。這兩家公司的總數已接近中國民航機隊的總規模。美國的航空公司多如牛毛,卻罕見以“流量控制”為由拖延預定的起飛時間,即其對乘客售票合同的毀約率很低。
試比較中美兩國航空公司的運輸效率:在2010年,北美排名第一的達美公司運送乘客1.63億人次,亞洲排名第一的南航客運0.76億人次,差距不明顯嗎?
2007年美國乘飛機旅行者為7.4億人次,中國僅1.84億人次,德國1.1億人次,日本約1億人次。中國民航的貨運量為112億噸公里,美國為406億噸公里,德國85億噸公里,日本84億噸公里。美國飛機比中國客貨運量多3倍以上,德國、日本比中國空域小得多,僅中國一省而已,那里的機場為什么不搞“流量控制”?
能為中國空域“流量控制”提供合法性證明的理由之一是軍機訓練,但人們想想就會感覺不對頭。目前全世界約有5.8萬架現役軍用飛機,美國占24%,上萬架了。就算其中有一半駐扎外國空軍基地,也還有五千架需在國內空域搞訓練飛行。而中國軍機的總數約為3500架,假定訓練飛行時間一樣,美國航班為什么沒有來自軍方原因的“流量控制”,或者說軍方不要求“流量控制”?
更驚人的數據是,美國民用飛行器的總數大約為23.2萬架,其中絕大多數是私人飛機和公務機,占比高達96%。假定中國新貴的私人飛機有一千架,公務機也有一千架,加民航機隊,中國飛行器的總數仍不到1萬架,不及美國的1/23,為什么美國航班的正點率遠高于中國,而且恬談“流量控制”?說白了,中國空域資源浪費太厲害,民航拿約定的起飛時間不當回事,所以冠冕堂皇的“流量控制”也很厲害。
把老百姓當傻瓜“忽悠”的衙門作風經常讓人不得不怒。壟斷部門里那些訓練有素的花錢專家,什么時候才能增加一點在“小事情上”對老百姓說實話的勇氣和膽量?但愿中國航管部門不要以航母飛機訓練作為“流量控制”的新理由,進一步侮辱中國老百姓的智力。
圖:陸華 編輯:靳偉華 jinweihua1014@sohu.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