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棲
行賄指數和不行賄者排行榜
文/沈棲

國際公民社會組織“透明國際”每年對全球各國的清廉程度,經過調查統計、綜合分析,作出排行榜,有一定的公信度。我國近年的名位有所提升,但總體上說仍是居后。前不久,“透明國際”發表了2011年《行賄指數報告》,將世界上28個主要工業國家和新興工業國家納入考察范圍。中國在全部28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27位,僅高于俄羅斯。
行賄指數當是腐敗程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此排名,“透明國際”又給咱敲響了警鐘!
雖說行賄已作為一種罪名赫然列入我國現行的刑法,這一行為無疑將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但從司法實踐的層面看,行賄案的受理和審結明顯弱于受賄案,換言之,一些行賄人逍遙法外。行賄和受賄堪稱一對政商聯合體的“供求關系”:有受賄者之“求”,必有行賄者之“供”,兩者如形隨影,由雙方“利益鏈”所致,必須同步查處一并嚴懲。我甚至認為,打擊行賄乃是遏制受賄的邏輯前提——沒了“供”,何以“求”?
檢視時下的行賄案,行賄者的手法不斷更新,顯得更為巧妙、隱蔽。那些赤裸裸的貢奉錢幣的做法有,但式微,因為一旦東窗事發,贓物俱在,難以辯解,唯有“死路一條”。阿堵太俗,來點“雅”的:或聘為高爾夫俱樂部、網球俱樂部會員,給個“會員卡”;或相邀出席國外的某個論壇后,來個周游列國;或以“補壁”為名,送上名人字畫;或以無可估價的古玩、奇石供“把玩”、“欣賞”;等。——有識人士稱之為“雅賄”。沒有直接的金錢交易,沒有明確的賄金標的,給查處預設了路障,一旦規避了法律,行賄者自身安全,也給受賄者留有一條退路,前者心知肚明:自己的“有利”是建立在后者“無恙”的基礎之上的,這才能實現“雙贏”的權錢交易。
“透明國際”的行賄指數分析中有一項是關涉跨國公司的。毋庸諱言,入駐中國的跨國公司大多在支出的賬目中有“打點”的費用。前一陣子,西門子、澳爾瑪對當地工商、稅務、公安等相關部門請客送禮的丑聞曝光,引發網絡“圍觀”輿情熱議,我曾寫了一篇短文《入鄉不隨俗,行么?》回應之。恰如西門子某位銷售主管所言:“在中國做生意,你不給人家一點好處,人家就不會給你方便,難啊!”這些跨國公司在自己的國家做生意都是“一身正氣”,無須行賄,何以“南橘北枳”?答曰:“土壤”使然也!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年底某媒體盤點出中國商界10位“不行賄者排行榜”,柳傳志、王石等知名企業家入榜。說實在,“不行賄”既不是社會海洋的道德港灣,也不是政治高地的精神旗幟,對一般企業家來說,它委實是一種最起碼的品質而已。“不行賄”也要搞個“排行榜”予以褒揚,至少說明它在商界已成為一種“稀缺物”和“奢侈品”。王石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時說過一則他親歷一次企業家論壇的事例:在那次論壇上,有位企業家嘉賓毫無愧色地說:“在中國不行賄一事無成,我自己就行賄過”。對于這番不加掩飾的話語,全場竟然“報以熱烈的掌聲”。同感乎?贊成乎?王石陡然而生“整個市場經濟體制由此蒙羞”的感慨。——何時王石的這一感慨能成為商界的共識,那么,我國的行賄指數就會下降,而市場經濟就會健康發展,政治清明指日可待。
圖:季平 編輯:靳偉華 jinweihua1014@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