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鑒香港如何改善商業環境

張 恒媒體評論員
前不久,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發表《2012年世界競爭力年報》,中國香港連續第二年被評為世界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香港的強大競爭力,源于優良的商業環境。在這里,無論是資產雄厚的億萬富翁,還是白手起家的窮小子,只需繳納不到2000元的注冊費并出示身份證,新公司最快6天后就可以開張;在這里,商人們無需為眼花繚亂的稅種煩惱;不擅應酬也并無大礙,與政府官員交往過密反而有可能引來麻煩。
在專家的評說中,在媒體的報道里,香港幾乎成了商業社會的完美代表。值得我們思考的是,為什么這個連飲用水都需向內地購買的資源匱乏的城市,能發展成全球最具競爭實力的經濟體?為什么他們的市場經濟,和我們經常所見的竟然那么不同?為什么普通人也能獲得與富二代同樣的市場機會?為什么一個政府,能夠俯下身段服務于每一個希望創造財富的市民?香港的商業環境究竟能夠帶給我們什么樣的經驗和資產?
翻看研究香港的著作,參考經濟學家的分析,我們能夠找到的最核心的答案,無外乎九個字——大市場、小政府、大社會。這“九言真經”說易行難,互相牽制,在美麗的經濟畫面背后,形成了香港特殊的社會運作系統。
先說“大市場”。對于經濟來說,市場的力量遠比政府控制更為客觀,也更有效率。它沒有強烈的偏好,沒有尋租的空間,它為每一個想投身其中的人——無論你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提供了相對平等的機會。香港由一個貧窮到一無所有的小島,發展成世界最令人矚目的經濟體這個過程本身,就證明了自由的市場經濟的力量。這種力量,在經濟學家弗里德曼看來,也能消化掉政府權力濫用而帶來的負面影響。當然,這種濫用在香港很少出現。
再說“小政府”。因為香港奉行“小政府”理念,這里的企業家門不但無需用繁重的稅負為臃腫的公務系統埋單,同時也避免了無所不包的政府所經常面臨的權力失范的局面。相反,政府權力在這里更容易為法律所規限。當市場的力量有所不逮時,它因為小而靈巧,更容易填補市場的漏洞,然后也容易更快地抽身而出。
除此之外,還得說說香港的“大社會”。一個強大的社會底盤,為香港政府和市場雙方提供了一個平衡機制。當市場失靈或者政府運轉失效時,社會組織能通過各種方式,來填補其留下的漏洞,推動政府或者市場盡快向一個健康的方向轉變。
若是細探究香港的內部脈搏紋理,我們可以發現,香港其實也面臨著一些問題。但是,香港在創造優良商業環境方面的各種制度,讓它總能找到合理的解決方式和渠道,并使這個城市進入一個良性的發展循環。香港回歸之前,《財富》雜志曾經以《香港之死》進行報道,但十年之后,它的姊妹雜志《時代》周刊不得不糾正這個差勁的錯誤:“《財富》曾差勁地、錯誤地預測香港回歸中國會給它帶來死亡,然而香港甚至比從前更有生命力。”這正是香港踐行“九言真經”的很好例證。
我們曾為這座城市魂牽夢繞,曾為它的回歸振奮吶喊;進入“自由行”時代之后,我們也曾迷戀它光鮮艷麗的外表,為它的經濟發展所欽佩。現在,在回歸十五個年頭之后,我們有必要再次打量香港,梳理這座城市可能帶給我們的每一份資產——不止是經濟的資產,還有制度的鏡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