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濟 宣
打造最具幸福感企業
□ 濟 宣

濟三煤礦辦公樓前意氣風發的礦區職工。
“最具幸福感企業”——
這個稱號的出爐,很難讓人聯想到煤礦企業。相反,在公眾眼里,“高危”、“黑色”、“地下作業”等等關鍵詞似乎一直與煤礦企業如影隨形。
然而,在2011年山東省最具幸福感的企業調查中,兗礦集團有限公司濟寧三號煤礦(以下簡稱“濟三煤礦”)即獲評此項殊榮,成為“山東省最具幸福感企業”之一。
濟三煤礦坐落在濟寧市郊區美麗的微山湖畔,是國家“八五”重點建設項目,核定年生產能力700萬噸,是國內第一座集煤、電、港于一體的特大型現代化井工煤礦。
近年來,濟三煤礦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發展為了職工、發展依靠職工、發展成果由職工共享”的企業發展理念,全心全意保障和改善民生,實現了企業發展質量與職工幸福感的同步提升。
2000年12月28日,當時被稱為“我國第一座設計年生產能力500萬噸的現代化特大型礦井”——兗礦集團濟寧三號煤礦在微山湖畔投產。濟三煤礦從誕生之日起,就瞄準“中國第一、世界一流”的目標,致力于建設高產高效礦井:用三年時間,使原煤年產量達到800萬噸,最終達到1000萬噸。
1000 萬噸!對當時剛剛走出三年困難時期的中國煤炭行業來說,近乎天方夜譚。
2003年,濟三煤礦成功實現了目標,產煤 1008萬噸,成為世界上第一座年產千萬噸的立井煤礦,被載入世界基尼斯紀錄,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立井第一礦”。
濟三煤礦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績,是他們貫徹安全生產、積極創新技術的結果。
濟三煤礦自投產之日起,就一直實施安全預控管理,實現高效集約開采,注重培養職工安全核心價值觀,有效貫徹落實黨的“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安全生產方針。同時,該礦利用安全培訓基地開展模擬現場等培訓活動,有效提升了職工安全技能素質。
而令“濟三人”最為自豪的,則是他們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兗礦集團綜采放頂煤核心技術應用于礦井,實現了生產的集約高效,并且通過安全監測監控等“十大系統”和E礦山綜合管理平臺的建立,實現了安全生產信息化、自動化管理。
截至今年3月12日,礦井已實現連續安全生產2166天,產煤4300余萬噸。
十幾年來,濟三煤礦以保民生、保和諧、保穩定為原則,高度重視改善礦區民生,將民生問題列入礦井重要議事日程,積極為職工辦實事、辦好事,促進了礦井和諧穩定發展。
在日常管理中,濟三煤礦堅持完善職代會制度,征集落實職工代表提案,組織職工代表評議重大決策和領導述職報告;完善廠務公開制度,對涉及職工利益的集體合同、集體協議由職工代表商討確定,對工資分配、人事調整等敏感事項及時公開,接受職工監督;完善參與管理制度,實行礦領導信箱和“礦長接待日”制度,搭建職工與管理決策者溝通交流的信息平臺,保障職工參與企業管理的權力。
與此同時,濟三煤礦還積極實施井下潔凈生產工程、地面綠化美化工程和人文生態工程,生態文明礦井建設扎實有效,形成了景色優美、潔凈文明的礦區新風貌;建成投用職工體育活動中心和圖書閱覽室、棋牌室,配備了多種健身設施,積極開展文體娛樂活動,豐富了職工精神文化生活;致力于改善住宿、乘車、洗浴條件,為職工營造了舒適寬松的工作生活環境。
“濟三人”充分秉承“發展企業、回報社會”理念,在企業發展的同時追求社會效益最大化。
截至2011年末,濟三煤礦累計產煤7268萬噸,上繳利稅148.66億元;投入專項資金近億元,成功治理了礦區周圍泗河右堤段及內外灘塌陷區;每年投入專項資金支持地方建設,積極安置轉業軍人和大學畢業生;熱心社會公益,為社會殘疾家庭、貧困家庭累計捐款600多萬元,樹立了良好的礦井品牌和社會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