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變化到變革
——讀《看不透的中國經濟,我們怎么辦?》

【書 名】《看不透的中國經濟,我們怎么辦?》
【作 者】新京報社
【出 版】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日 期】2012年3月版
2008年以來,全球在政治經濟領域的改變,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這樣的變化不會停息。
全球主要國家的政要們,在2011年的11月聚集歐洲,談論經濟危機。然而對于未來,他們似乎很難達成有效的共識。
歐洲和美國,這些富裕國家,寄希望于中國這樣的實際上還并不富裕的國家去“拯救”。尷尬的現實世界再一次告訴我們,富人向窮人借錢,一定是哪兒出了問題。世界在這樣的規則中,已經奇怪而又“良好地”運轉很多年了。
中國已經表態,歐洲的問題主要依靠歐洲解決。這實在是必須遵循的常識。中國不可能是也不必是世界的“救主”。中國雖然是歐美甚至是日本的債主,但中國有自己的“內債”需要償還。2012,對世界經濟很關鍵,對中國經濟更關鍵。
2012年房價直降50%?大盤將跌破2000點大關?通貨膨脹6%還不算見頂?農產品還要漲價?十年“黃金熱”終于走到了盡頭?房價、物價、投資該何去何從?針對這些老百姓關心的問題,《看不透的中國經濟,我們怎么辦?》一書中,均有解答。它集結了中外45名頂尖經濟學家對當下變化莫測的經濟形勢做出分析預測,并對普通投資者的投資理財行為獻計獻策,其中對于經濟形勢和經濟問題的分析都非常具體而有針對性。
一方面,經濟學家們的分析都是從自己研究或工作的具體領域出發,言之有物。
其中,許小年指出了“占領華爾街”背后涉及的美國政府的企圖;謝國忠針對現今的房價調控政策做出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礎上預測了今后的房價走勢;茅于軾則將關注點放在了中小企業信貸問題,而且也從自己的立場給出了行之有效的解決策略。幾位國外經濟學家的關注面則更加國際化——他們的關注點都定位于今后的全球經濟走勢、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在全球經濟中的定位、歐盟危機及相應對策、華爾街背后的金融業危機問題。從他們的分析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經濟跳動的脈搏,而這種宏觀的全局意識對我們把握現今變化多端的經濟形勢是必要的。
另一方面,企業家們則更加關注具體現實。
他們都從自己所身處的行業內部出發,表示了自己對行業前景以及行業內部各種問題的期待、擔憂和認識;也從各個不同領域向廣大投資者分析了各種不同投資方式的特性和優劣。
中坤投資集團的董事長黃怒波從海外購地引起的風波出發,對國內眾多想要“走出去”的企業提出了很多進軍海外市場的寶貴建議。他表示,歐美世界對中國很敏感,對中國有防范心理,接受不了中國強大了就要走出去這個事實。中國企業想要“走出去”,就要有長期戰略考慮,不要撈一把就走。賭的心態不能帶到國外去,一個強大的國家還要有一個強大的“走出去”戰略。
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王健林則是從一個地產業龍頭的立場表達了對房地產這個行業以及中國房地產市場前景的態度。他說“我覺得,任何一個行業都不能以它是好的行業或是壞的行業來作為評價標準,房地產行業目前看來好像有些千夫所指,但我不認為這個行業就是個壞的行業……”
在書中,菜百集團總經理王春利對廣大黃金投資者提出了中肯的建議;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雁南則針對眼下越來越火的收藏品市場給藝術品收藏者提出了一些指導性的意見……
看一看2009年以來中國各家銀行的財報,看一看大銀行每天凈利潤數億元的數據,看一看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的財政收入數據,無法否認,中國的經濟仍然像一列高速的列車。錢,并不缺少,缺少的,是平衡。
從不平衡到平衡的過程,可以叫做調控,但不應僅僅停留在政策調控的層面。解決深層的問題,化危為機,需要變革。
如何變革,我們從本書中,可以找到一些建設性的意見。這些意見涉及宏觀經濟、財稅政策、企業經營、市場法治等等諸多領域,它們指向一個共同的方向:理性的、積極的、主動的變革,帶來新的希望。
【編輯微語】
站在人類發展歷史與未來的高度,面對數百年一遇的發展機遇,我們似乎找到了中國經濟發展的藍圖——可持續發展是方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途徑,而第三次工業革命就是我們的藍圖。
【書 名】《第三次工業革命:新經濟模式如何改變世界》
【作 者】杰里米·里夫金
【出 版】中信出版社
【日 期】2012年6月版

【編輯微語】
用生動有趣的寓言故事來說明經濟學的本質,非常通俗易懂,即使不懂經濟學的讀者也都能讀懂。而對于有經濟學功底,甚至是專業圈內的人來說,也不致覺得淺顯,反而會提供另外一種看待經濟學的視角。
【書 名】《王二的經濟學故事》
【作 者】郭凱
【出 版】浙江人民出版社
【日 期】2012年6月版

【編輯微語】
馮侖集半百人生沉淀,暢議當下熱點,以其獨有的睿智思辨、幽默段子,深入淺出,亦莊亦諧,對價值公平、財富傳承、人生追求、企業治理等話題進行有力批判和建樹,更全面展示、分享為人、經商的大智慧。
【書 名】《理想豐滿》
【作 者】馮侖
【出 版】文化藝術出版社
【日 期】2011年11月版

□ 編輯 王季璐 □ 美編 徐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