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嚴碧華
湘西“牛王”再轉身
□ 本刊記者 嚴碧華

嚴德忠近照
他小時因為右頸肌肉萎縮導致“偏頭”,后因“香港關懷行動”的免費治療得以康復。“重見天日”的他格外興奮,思量最多的是如何自強與回報社會。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充分利用家鄉的資源優勢從事礦產品開發,經過幾年的拼搏,事業初有成就。與眾不同的是,從一開始他的企業就是殘疾人的“家”。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事業越做越大,回報社會的能力也越來越強。他不再局限于簡單地安排殘疾人就業,心中裝著的是如何帶領當地百姓集體致富。
2011年初,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浪潮的推動下,他的人生迎來了第二次轉身,將資金集中投入到畜牧業,大規模與高規格地養起了湘西黃牛。
他有一個非常忠厚的名字——嚴德忠,湖南花垣人。今年5月25日至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前往武陵山區就推進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工作調研。期間曾去過他的企業,勉勵他要加強與農民的合作與聯系,在企業發展的同時,促進農民長期穩定增收,脫貧致富。
這些話語讓他倍感壓力,但也給了他信心。
出生于1965年的嚴德忠,身兼湘西州政協常委、殘聯副主席等數職。與今天的輝煌相比,他的幼年是艱辛的。
6歲時因為右頸肌肉萎縮導致“偏頭”,整日頭暈腦漲,強烈的自卑感使他終日閉門不出。
上學后,因為殘疾他經常被嘲笑。曾經很多次,他偷偷躲在大山深處放聲痛哭。他也想過放棄上學,把自已關在屋里,哪也不去。但同時,又有一個聲音在腦邊響起:只有刻苦學習才能改變命運。
在家人的支持下,他堅持上完了高中,然后在龍潭鎮供銷社謀得了一份差事。當年,供銷社算得上一個“衣食無憂”的單位,但因受病痛困擾,嚴德忠仍然“抬不起頭”。直到1996年,已經31歲的他終于等來了改變命運的機會。
那一年,他獲悉“香港關愛行動”可以免費治療他的疾病。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他報了名,并得到了治療。奇跡發生了,“偏”了20多年的頭基本被治愈了。
這讓他欣喜若狂,邀請親朋好友大喝了一場。酒醒之后,很快又有一個念頭在腦海中閃現,那就是“想傳遞更多的關愛”。
但在鄉鎮上班,能力畢竟有限。躺在床上,他反復琢磨著怎樣才有機會掙錢。當地礦產資源豐富,他目睹了一批人成了“萬元戶”。
“要不我也試試?!辈桓始拍乃麤Q定出來一試身手。因為沒有本錢,對行業也不太熟,最開始,他幫別人做事。有了點積蓄后,他開起了公司。
憑借不屈的精神,10年間,他成了當地的致富“能人”。
時至今日,當地人仍習慣地在背后叫他“偏哥”,但語境與語義卻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富裕起來的他,第一個想到的是如何幫助當地其它殘疾兄弟。
為了摸清殘疾人的生活狀況,歷時一個多月,他走遍了花坦縣1000多戶特困殘疾人家庭,重點調查了多殘戶和無收入戶的生活情況。
家徒四壁、衣衫襤褸……這些場景深深刺痛了他。更讓他辛酸的是,與當年的他一樣,這些殘疾人幾乎終日閉門不出,在這樣的情況下,家境更是每況愈下。
了解這些情況后,他一口氣安排了500名殘疾人就業,讓這些殘疾兄弟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每月開支。
“殘疾人一般自尊心很強,比如有些耳朵有殘疾的,明明聽不到聲音,也要買臺手機裝模做樣地接電話。”因為自已也有殘疾,所以嚴德忠能深刻體會那種不甘的感覺。
正常上班,正常開支,讓殘疾人可以找回自信,在他看來,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盡管已經過去多年,他仍然清楚地記得一位殘疾職工家屬曾對他說過的一番話?!拔疫@孩子,已經20多歲了,吃苦耐勞,但由于聾啞,外出打工別人不要,在家無事可做,整天悶悶不樂?,F在來到你這里,感覺完全變了個人似的,我放心了?!?/p>
在他的關愛下,許多殘疾人不僅能自食其力,而且建立了家庭,走上了富裕路。該縣道二鄉杠杠村村民田和順視力殘疾,在廠里每月至少可拿1500元的工資。工作10年后,建了房子,買了電器。這樣的案例很多,他也因此多了一份“家長”的責任。一方面,得想方設法把企業經營好,保證殘疾職工正常開支;另一方面,得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殘疾職工有“家”的感覺。
他還自掏腰包舉辦了有800多名殘疾人參加的自強教育培訓班,重點是幫助殘疾人提升自身素質,增強自信。
對于那些從小就身患殘疾的孩子們來說,他更多的是從教育方面支持。2001年,當他得知花坦縣有20名殘疾兒童在湘西州特殊學校上學,但絕大部分因為家庭貧苦交不起學費而失學時,心情特別沉重。
他第一時間趕到,要求學校及時把失學的殘疾兒童招回,一切費用由他的公司負責。
嚴德忠不僅僅是捐錢了事,他更想告訴這些殘疾孩子,外界很關心他們。每年5月第三個星期日(從1991年開始,這一天為“全國助殘日”)上午10點左右,無論多忙,他都要抽時間去學??纯?,時間一長,這成了一個不變的 “約定”,11年如一日。
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在受訪時表示,每當他來時,孩子們就像見到親人一樣,特別高興,盡管有些因為殘疾無法用言語表達,但從神情也能看出孩子對他的依賴。
對于老年人的幫助則更加直接,那就是捐錢。
“我們發現,殘疾人需要幫助,老年群體的需求也比較大。”經過調查后,公司開始有計劃地為花垣縣200名90歲至99歲的老人每年每人發放1200元的保健金,每年共24萬元。這一做法同樣持續了多年。
如果說31歲那年的免費手術是嚴德忠人生第一次轉身,那么投身畜牧業,就是第二次。這次轉身恰恰在全國產業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之下發生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事業越做越大,他不再局限于助殘與養老,他思量的是如何從根本上改變當地困難群體的現狀,作為政協委員,他曾多次深入調研并與專家交談?!耙郧爸v要想富,先修路?;A設施先行肯定是正確的,緊隨其后,我們應該考慮怎樣選擇適合當地農村的產業,只有產業才能富民?!彼南敕ㄅc國家層面提出的產業扶貧不謀而合。
經過充分細致的調研,他發現國內中高端牛肉價格居高不下且供不應求。而作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的湘西黃牛在當地農村比較普遍。除此之外,當地環境優美,牧草豐富,也具備大規模養殖的條件。
“如果能利用這些優勢,因地制宜地產業化,豈不是兩全其美?!钡R上又有一個念頭在嚴德忠腦海中閃過,“此前搞農業產業化項目,成功的并不多見?!?/p>
他把當地曾經有點名氣的農業項目一個個再“回映”了一遍,終于找到了癥結所在。
“公司一定要與村民捆綁在一起,這樣公司做大了,村民也隨之受益。”他認為,這樣做意味著工作量很大,但很值得,“是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急性子的嚴德忠,在充分調研之后,很快行動了起來。
如今,他的公司已經成為湖南省最大的優質肉牛生產基地,公司所在的花垣縣致力于打造“牛都”,帶領家鄉人民致富的嚴德忠也因此又多了一個外號,被當地人稱為“牛王”。
“我們的目標是通過規模化養殖,讓湘西黃牛走出大山,讓全國人民都能吃到湘西黃牛。”在向總理匯報時,嚴德忠信心滿滿。

今年5月下旬,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嚴德忠的企業考察,勉勵他加強與農民的合作與聯系,帶動農民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