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華 王俊衡
摘要:財政對綠色技術創新的支持體現在優化新資源配置、影響創新成本收益、降低創新風險、促進成果轉化等方面。而政策支持手段通常包括財政直接投入、財政補貼、政府采購、稅收政策等。近年來,遼寧省財政支持綠色技術創新成就顯著,但仍存在著力度偏弱、結構不合理、資金使用效率不高等問題。需要從管理模式、成果轉化、環境建設和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等方面進行改革。
關鍵詞:遼寧;綠色技術創新;財政政策
中圖分類號:F8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0-0014-02
由于綠色技術創新具有外溢性、投入大和風險高的特點,如果沒有政策的支持,企業和個人通常沒有太大的積極性。作為老工業基地的遼寧省,傳統產業所占比重較高,經濟上的高消耗、高能耗的特點沒有根本改變,“節能減排”任務艱巨?!笆濉蹦酥粮L時期,綠色技術創新都有著非凡的意義,應充分利用好政府采購、財政投資、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各類財政政策工具,營造創新環境,持續支持綠色技術創新,為實現遼寧省經濟社會發展,產業升級,民生改善的目標做出貢獻。
一、綠色技術創新財政支持的機理分析
1.優化創新資源的配置。財稅是政府調控經濟的重要政策工具。政府結合科技政策、產業政策和區域政策,有針對性地制定相應的財稅政策,從而對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過程產生影響,促使和引導社會資源流向政府支持的綠色技術創新領域。
2.降低創新活動的成本。財稅支持本質上是將宏觀主體的支出權或收入讓渡給微觀經濟主體的行為??梢猿掷m降低企業或個人創新籌資、投資和經營的邊際成本和實際成本,使創新活動的供給增加。當創新投資產生收益或發生虧損時,通過費用或財稅抵免等財稅措施提高收入能力,增加創新收益,減少虧損。
3.分擔創新活動的風險。創新活動具有較高的風險,政府采取適當的財稅政策可以為創新者分擔全部或部分風險。如通過財政補貼、財政投資、政府采購等承擔或分擔創新風險。通過加速折舊等延期納稅方面的措施,加快技術進步投入資金的周轉和回收,減少資金方面的風險;通過實施優惠稅率等財稅措施,增加企業收入,減少企業利潤方面的風險。
4.促進創新成果的轉化。財稅可以有效地促進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政府通過制定企業與科研機構和高校合作研發與推廣的財稅優惠措施,可以鼓勵和引導產、學、研的聯合,調動企業和科研院校兩方面的積極性,促進創新成果在生產領域中的推廣和應用,縮短創新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的周期,更好地實現企業技術創新的目標。
二、綠色技術創新財政支持的手段分析
財政支持綠色技術創新有多種手段,各種手段發揮著不同的作用。通常政府支持綠色技術創新的手段主要有財政直接投入、財政補貼、政府采購、稅收支持等。
1.財政投入。財政投入是指政府直接將部分財政資金投入到綠色技術創新中,以推動這項事業的發展。財政可以通過直接投資、建立專項基金等形式支持綠色技術創新。即政府可將經過論證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直接發包給企業、高?;蜓芯繖C構,通過對研究成果檢測、驗收等方式控制研究進展和成果質量。對于急需的重大項目,政府也可以通過相關部門直接組織團隊進行科技攻關。
2.財政補貼。財政補貼是指政府對企業、單位或個人所從事的綠色技術創新項目給予適當的補助,以便降低風險,提高私人創新的積極性。需要政府財政部門組織對社會各項研究工作進行申報、評估,確定補貼的對象、補貼的內容、補貼的幅度、補貼的形式等,并對補貼資金的使用進行監督管理。
3.政府采購。政府采購是指政府對綠色技術創新的產品實施優先購買的政府行為。政府采購具有導向性和扶持性的特點。即通過政府采購可以引導社會需求,使私人采購向環保、科技產品方向轉化。同時有了政府采購的支持可以為先進環保型技術產品提供更大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4.稅收政策。稅收政策是指政府通過制定各種鼓勵性措施,從而發揮稅收對綠色技術創新活動的支持。首先,政府可以通過稅制改革在中國稅收制度中加入更多的帶有普遍意義、持久效果的稅收支持與綠色技術創新活動有關的政策。其次,政府可以有針對性的對特定的納稅人、特定的時期、特定的活動采取具有針對意義的稅收政策,如對綠色技術創新給予稅收減免、加速折舊、研發支出直接列支、加倍費用扣除、投資抵免等多種政策支持。
三、遼寧綠色技術創新財稅支持的現狀分析
1.財政投入迅速增加,但與國內發達省份存在差距。2000年遼寧省地方財政科技撥款總額為13.5億元,2010年則達到68.9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7.7%。① 而同期遼寧省地方財政總支出從2000年的518.08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3 195.82億元,年均增長率19.96%,領先于地方財政科技撥款1.44個百分點,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地方財政科技撥款占地方財政支出的比例由2000年的2.6%下降到2010年的2.16%。與同期發達省份比較而言,不論是在絕對規模還是相對規模上差距都是在逐步增大。2010年遼寧省地方財政科技撥款規模排名全國第七,僅為同期廣東、上海、北京、江蘇、浙江和山東的32.13%、34.1%、38.51%、45.82%、56.75%和81.67%。
2.支出結構需要進一步優化。2006年之前,遼寧省地方財政科技撥款主要集中于科技三項費和科學事業費兩項上,其中科技三項費占有絕對比例,占地方財政科技撥款的比重不低于75%。與其他省份相比,撥款項目少,而且缺乏靈活性,這突出表現在科研基建費少、沒有其他科技撥款項目。2006年以后,遼寧省地方財政科技撥款主要集中在技術研究與開發和其他科學技術支出兩類,這與發達省份相比,總體趨勢一樣,但是明顯比例不足,落后于發達省份10個百分點以上。
3.財政資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遼寧當前財政支持綠色技術創新的政策主要是通過企業、高校、研究機構申請、政府申批等形式提供財政資金,通過落實有關的政府采購政策,稅收優惠政策對綠色技術創新活動提供支持。但從效果上看,許多投入效率不高。具體表現在:一是存在著大量的重復低水平研究。一些研究項目由于調查研究、實驗等工作不足導致研究成果價值低。二是成果轉化率低。許多研究結題后成果就被束之高閣,未能在實際中發揮作用。三是研究經費被濫用或挪用的現象也時有發生。一些單位或個人打著研究的旗號申請到了研究經費,結果用于單位和個人消費開支,使經費投入白白浪費。
四、遼寧綠色技術創新財政支持的相關建議
1.采取分層分類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通過建立新的分層分類管理模式,可以提高管理的實效性。具體包括:其一,對于急需的重大應用技術,采取集中的管理模式。充分調動社會資源參與綠色技術創新活動。政府可以采取“抓大放小”的方式,對于涉及遼寧經濟社會發展的急需和重大技術,可以跨地域的組織有實力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在政府主導下組織研究團隊,合作研究開發。其二,對于基礎研究和通用應用研究,采取統一的管理模式。通過發包的方式交給本地的大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完成并及時跟進和管理和驗收工作。其三,對于專用技術研究,采取靈活的管理模式。通過改善環境、完善法律制度、采取多樣性財政補貼、貼息、稅收優惠等政策由中小企業、研發機構和個人按需自主完成。
2.注重軟環境建設,調動社會創新的積極性。由于技術研發是一項知識性、專業性很強的工作,通常需要發揮集體的智慧,依據國際經驗,需要發揮社團組織、非政府機構的作用。具體包括:完善各地的企業支援中心等建設,采取介紹實驗基地、技術指導、人才引見和培訓等多種方式為綠色技術創新提供“軟環境”??梢越梃b日本以都道府縣設立的“工業技術中心” 為代表的、為中小企業提供價格昂貴的技術試驗設備的設施與制度。日本從明治時期的1877 年即開始由地方政府設立試驗研究所,為企業提供技術指導及產品檢測,開展地方企業所需要的技術研究開發等。遼寧省雖然有“遼寧省企業技術創新推介會”、“遼寧省科學技術協會”等組織,但由于依托政府而非市場的特點,決定了自身積極性和能力難于勝任相關的組織和協調工作,需要進一步依托市場進行改革。
3.注重產學研結合,發揮協同作用。研究成果轉化工作很重要,我省當前存在著“研究多、應用少”,且存在許多“低水平重復研究”的情況。所以,應轉變過去的管理理念,在加強項目管理,“杜絕低水平重復研究”問題的基礎上,加大推進研究成果轉化的力度,對于不能轉化的項目研究加以限制。具體包括:一是財政支持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從事綠色技術創新活動,通過提供服務實現技術成果轉化。二是強調產學研結合,促進合作網絡的構建。三是通過鼓勵企業與大學等研究機構、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等開展跨領域、跨行業、跨地區的聯合開發,提高成果的應用能力。
4.加強經費管理,提高經費使用效率。針對經費被浪費或挪用的現象,政府應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加強經費管理,抑制違規現象。具體措施包括:一是將經費批給有研究條件和研究能力的單位和個人。即在項目審批時嚴格把關,對于研究條件欠缺、研究能力不足的項目不予經費支持。二是變提供研究經費為研究成果獎勵,通過稅收等政策支持項目研究,通過財政投入等政策對成果進行獎勵。三是變結果管理為過程管理。對研究項目秉承“全程管理、分步撥付經費”的管理原則,對不符合規定的情況,停止經費供應。四是通過政府引導,產生賺錢效應,更多吸引民間資金參與。
參考文獻:
[1]秦書生.綠色技術創新的政策支持[J].科技與經濟,2012,(2):18-21.
[2]畢德利.遼寧省發展綠色經濟的戰略政策研究[J].社會科學輯刊,2010,(6):149-152.
[3]吳松.日本的中小企業政策體系與創新政策[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10,(10).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