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晶 曹海英 楊紅
摘要:自2008年以來,延壽縣農民資金互助組織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同時,在其發展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管理人員素質低下、運行機制不健全、注冊資金不足等問題,通過對延壽縣貧困村農民資金互助組織的調查、分析,提出了促進延壽縣貧困村農民資金互助組織健康發展的一些建議:加強科學管理、構建合理的運行機制、拓寬資金來源渠道,進而促進延壽縣貧困村農民資金互助組織更好、更快地發展。
關鍵詞:農村金融;貧困村;農民資金互助組織
中圖分類號:F3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0-0062-03
引言
2006年,國務院扶貧辦與財政部聯合啟動了“貧困村村級發展互助合作資金”試點工作,并在全國范圍內14個省份開展了試點工作。貧困村農民資金互助組織吸收了財政部門的扶貧資金和農戶的入股資金,形成農民資金互助組織的內部資金,并以簡便的貸款手續為社員提供小額貸款服務,緩解了貧困村村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貸款難的問題。
2008年以來,黑龍江省在延壽縣、通河縣、巴彥縣、方正縣的11個貧困村進行了“發展互助資金”的試點工作,延壽縣有4個貧困村納入了試點范圍,分別是延河鎮新發村、延河鎮團山村、壽山鄉雙星村、六團鎮六團村。本文通過對延壽縣貧困村農民資金互助組織進行調查,對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進一步對管理機制落后、運行機制不健全、注冊資金不足等問題給予了建議。
一、延壽縣貧困村農民資金互助組織發展的現狀
延壽縣是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下轄的一個縣,面積約為3 226平方千米,人口共計26萬左右。在哈爾濱市的11個貧困村試點村中,延壽縣有四個試點村,貧困村的比例較高,在對延河鎮新發村、延河鎮團山村、壽山鄉雙星村、六團鎮六團村四個試點村進行調查時,壽山鄉雙星村的農民資金互助組織的社長與管理人員不予以配合,致使調查無法進行,無法獲得相關數據。本文對延河鎮新發村、延河鎮團山村、六團鎮六團村三個貧困村的數據進行了調查分析。
延河鎮新發村、延河鎮團山村、六團鎮六團村三個貧困村農戶總數約為800戶,人口總數約為3 490,建檔立卡的貧困戶總數約為185戶,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約為501,領取低保的農戶數量約為105戶,農民收入情況約為4 600元/年/人。村莊的主要收入來源為種植水稻、玉米、大豆等農作物。
1.延壽縣農民資金互助組織基本成立情況
六團鎮六團村互助資金協會、延壽縣延河鎮新發村發展生產互助資金協會、延壽縣延河鎮團山村互助資金生產發展協會均成立于2008年,由政府帶動成立,注冊資金分別為45萬元、41.1萬元、40萬元,其中政府注資30萬元,其余資金由社員入股籌得。社員人數分別為75、73、96,共有社員244人。農民資金互助組織的成立主要是為社員提供貸款服務,同時六團鎮六團村互助資金協會還對非社員提供資金互助業務,主要是給予孤苦老人、特困戶每月100元~200元的生活補助,農民貸款主要是從事農業生產,只有小部分用于子女教育、日常開銷等其他支出。
2.農民資金互助組織的資金組織形式
農民資金互助組織的資金來源主要為財政資金,小部分為社員入股資金,對于社員入股有資金的限制,成員最小入股資金為一千元(即1股),最高入股金額為兩千元(即2股),在其正常的運作當中,會將農民資金互助組織的股份量化為個人股份,在年底會對農民資金互助組織的收益進行分紅,六團鎮六團村互助資金協會按著年末資金盈余對社員進行等額分紅,對于特困戶有特殊補助,延壽縣延河鎮新發村發展生產互助資金協會按著年末利息收益的80%對社員分紅。
3.農民資金互助組織的進入與退出機制
對于農民進入與退出農民資金互助組織,是按照入社自愿與退社自有的原則進行的。農民進入農民資金互助組織的方式為交納入股資金即可進入,對于貧困戶進入農民資金互助組織有增股優惠政策,對于想要退出農民資金互助組織的社員,只要不存在對農民資金互助組織的欠款,即可退出農民資金互助組織。
4.農民資金互助組織的貸還款制度
對于社員在農民資金互助組織中的貸款,有資金額與期限的限制,六團鎮六團村互助資金協會的貸款上限為2萬元,最長期限為10—11個月、延壽縣延河鎮新發村發展生產互助資金協會的貸款上限為5 000元,最長期限為12個月、延壽縣延河鎮團山村互助資金生產發展協會的貸款上限為3萬元,最長期限為12個月。六團鎮六團村互助資金協會、延壽縣延河鎮團山村互助資金生產發展協會的月占費用率為9厘,延壽縣延河鎮新發村發展生產互助資金協會的月占費用率為8厘,還款方式統一為到期還款。對于所有社員占用費率無差別。
5.農民資金互助組織的內部管理
農民資金互助組織在年末都有固定的還款日期,六團鎮六團村互助資金協會、延壽縣延河鎮新發村發展生產互助資金協會、延壽縣延河鎮團山村互助資金生產發展協會生產發展協會的還款日期分別為12月20日、12月20—30日、12月2日。六團鎮六團村互助資金協會、延壽縣延河鎮團山村互助資金生產發展協會生產發展協會沒有提取風險準備金,而延壽縣延河鎮新發村發展生產互助資金協會提取了風險準備金。組織機構不是十分健全。每年定期召開社員大會,解決社內重大決策,對于社內事項采取一人一票的表決方式,并定期向全體社員公開財務和運營等情況,延壽縣延河鎮新發村發展生產互助資金協會、延壽縣延河鎮團山村互助資金生產發展協會有完善的章程,而六團鎮六團村互助資金協會不相應的章程,但都具有相應的崗位責任制度。
二、延壽縣貧困村農民資金互助組織存在的問題
1.農民資金互助組織的管理機制落后
延壽縣貧困村農民資金互助組織的管理機制落后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文化水平低,另一方面是民主管理能力低。在對六團鎮六團村互助資金協會、延壽縣延河鎮新發村發展生產互助資金協會、延壽縣延河鎮團山村互助資金生產發展協調查中發現,農民資金互助組織的管理人員多是由村里過去的老村長、會計等擔任,文化水平為小學或中學,年紀大、文化低是延壽縣貧困村農民資金互助組織當前管理人員現狀。沒有經濟管理的常識及文化基礎,對金融、經濟、風險等相關知識欠缺,六團鎮六團村互助資金協會、延壽縣延河鎮新發村發展生產互助資金協會、延壽縣延河鎮團山村互助資金生產發展協會社內不具備專業會計人員,會計專業知識欠缺,賬務處理混亂、不規范等原因嚴重制約著延壽縣貧困村農民資金互助組織的管理水平及發展。
農民資金互助組織秉承著“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在不斷的發展著,但在延壽縣貧困村農民資金互助組織中,“民管”這一環節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民管”就是讓農民自己以管理者的身份參與到農民資金互助組織的管理工作當中,而農民資金互助組織作為金融組織的一種,其管理者應該具備較為全面的金融方面的專業知識,但在延壽縣貧困村農民資金互助組織實際運行過程中,管理者管理能力有限,管理方式陳舊,社內決策多是根據平時經驗積累,不能促進農民資金互助組織的發展。這就使延壽縣農民資金互助組織的實際運行與社內原則產生了矛盾。
2.農民資金互助組織的運行機制不健全
金融監管對于金融機構來說是一項很重要的措施,它既能在一定程度上防范金融風險,同時,還能促進金融公平交易[1]。延壽縣的農民資金互助組織,沒有經過銀監會的批準,風險控制、監管制度混亂,一方面是農民資金互助組織管理人員沒有意識到監管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延壽縣縣政府相關部門沒有在相應的鄉鎮設立監管辦,也沒有及時的對農民資金互助組織進行有效的監管指導,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管,六團鎮六團村互助資金協會、延壽縣延河鎮團山村互助資金生產發展協會農民資金互助組織沒有提取準備金,這給農民資金互助組織的運行帶來了很大的風險。
延壽縣貧困村農民資金互助組織在內部控制方面也存在著一些問題。農民資金互助組織的人員工作劃分不清,如管理人員一人負責資金的發放與收回、資金的存放,會計人員管理組織印章同時管理組織的存折、提款收款等工作[2]。在對六團鎮六團村互助資金協會、延壽縣延河鎮新發村發展生產互助資金協會、延壽縣延河鎮團山村互助資金生產發展協會的調查中發現,一人兼多職等現象十分嚴重,農民資金互助組織的管理人員由村委會委員擔任,這些管理漏洞都增加了農民資金互助組織的運行風險。
3.農民資金互助組織的注冊資金不足
農民資金互助組織主要以農村農民為主要服務對象,延壽縣貧困村農民大多經濟收入低、存款少,沒有閑置資金存入農民資金互助組織當中,少數農戶經濟狀況較好,將閑置資金存入到農民資金互助組織當中,但在數量上很難滿足農民資金互助組織在正常運作的同時兼顧幫助全部社員的資金需求。同時,農民資金互助組織不能給予儲戶相對優越的儲蓄利率,存款利率為每天8%~9%(六團鎮六團村互助資金協會的存款利率為每天9厘,延壽縣延河鎮新發村發展生產互助資金協會、延壽縣延河鎮團山村互助資金生產發展協會的存款利率為每天8厘),且從儲戶角度上來看,農民資金互助組織的儲蓄風險要大于正規金融機構,農民資金互助組織很難從社員手中及農戶手中吸收到存款,導致農民資金互助組織資金總量少 [3]。
三、延壽縣貧困村農民資金互助組織發展對策
1.科學管理
定期舉行管理人員的培訓活動,不斷提高管理人員的專業素養,加強延壽縣貧困村農民資金互助組織管理人員在相關法律、法規、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習,同時還要提升自身的服務、經營、管理能力。鼓勵村里接受快、理解能力強的年輕人參加培訓,不斷為農民資金互助組織注入新血液,注入新力量。除此之外,可以聘請社外專業管理人員、會計人員等對農民資金互助組織進行管理,使農民資金互助組織達到專業水平,促進其更好地發展。
2.構建合理管理機制
加強外部監控。政府部門應在延壽縣相應的鄉鎮設立銀監會,降低農民資金互助組織的準入條件,鼓勵六團鎮六團村互助資金協會、延壽縣延河鎮新發村發展生產互助資金協會、延壽縣延河鎮團山村互助資金生產發展協會積極進行注冊,完善內部監管制度。監管部門應發揮其作用,對農民資金互助組織的投資結構,是否按時、足額的提取準備金、財務管理等方面進行有效監管,并長期的、持續的對農民資金互助組織進行監管,以控制運行風險,促進農民資金互助組織建立規范的管理體系[4]。
3.拓寬資金來源渠道
資金缺乏是阻礙農民資金互助組織發展重要因素之一。解決資金的來源問題,才能更好地發展農民資金互助組織,擴大組織規模、增強組織為社員服務的能力。
吸收非社員資金。農民資金互助組織不能單一的吸收社員的入股資金及存款,政府相關部門可以制定相應的扶貧政策,引導央行、農業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給予農民資金互助組織優惠貸款政策,如以較低的利率、簡便的貸款手續等向農民資金互助組織提供一定數額的貸款[5]。同時,可以鼓勵社會各界企業、團體、組織、金融機構等投入資金,或是以入股的形式,或是以無償借用的形式。通過對非社員的籌資,以達到壯大農民資金互助組織資金規模。
參考文獻:
[1]何頻.安徽省農村資金互助合作組織的發展現狀與對策[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11,(6).
[2]杜曉山,孫同全.村級資金互助組織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J].農村經營管理,2010,(8).
[3]陳晨.安徽阜陽農村資金互助組織的調查[J].東方企業文化,2011,(18).
[4]陳咸清,金勇.發展農民資金互助組織探析[J].江蘇農村經濟,2008,(4).
[5]周俊才,王小雁,張少軍.定西市農村資金互助社的實踐與思考[J].甘肅金融,2011,(10).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