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得岳
摘要:會計假設從屬于會計目標,會計主體和貨幣計量假設是會計假設的“基石”,是會計系統區別于其他系統的典型標志。持續經營、會計分期等假設是建立會計方法和規則而設定的前提條件。
關鍵詞:會計假設;再認識;會計理論
中圖分類號:F23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0-0129-02
會計假設是會計理論構建不可或缺的重要概念之一,對會計假設進行準確的把握,直接關系著會計理論體系的構建。
會計假設最早是由佩頓在其所著的《會計理論》中提出來的,他提出“會計基本上是處理同價值有關的經濟數據,而不是自然界的確定事物,價值是高度不確定的。同價值有關的商品、權利、服務等要素不僅使現代會計在許多方面運用估計與判斷,而且使會計的整體結構建立在一系列一般假定之上”。強調了作為環境抽象的會計假設是建立會計整體結構的基礎,同時也指出了會計假設源于客觀環境的不確定性,面對這種不穩定的經濟和政治環境所做的判斷卻又是合理的和必需的。
會計假設是對會計系統運行條件和運行環境的一種合理判斷,它從屬于會計目標,同時又是系統其他要素的構建基礎。會計假設是一系列會計方法及會計原則建立的前提。會計方法是將會計對象歸類為不同會計要素基礎上的確認、計量和報告,而會計原則是在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過程中應遵循的規則和要求。無論是會計方法的建立還是會計原則的形成都必須建立在一定的會計假設基礎之上,如權責發生制作為一項重要的會計原則,它離不開“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貨幣計量”這幾個重要前提。但要注意的是,不同會計假設的性質和作用各不相同,有些假設是在長期的社會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些概念和基礎,這些概念和基礎規定了會計發揮作用的界限和范圍,而另一些假設則是為建立會計方法或原則而設定的前提。
從會計信息系統論的角度出發,財務會計是一個輸入、加工和輸出貨幣信息的經濟信息系統。在用來描述會計信息系統構成的各理論要素中,會計目標代表了系統輸出信息應實現的目的;會計假設從屬于會計目標,是為保證系統按既定目標運行而對其運行環境和運行條件提出的要求;會計方法和規則建立在會計假設基礎之上,是系統目標實現的基本手段。
一般而言,在會計目標確定后,必須明確什么樣的信息可以輸入會計信息系統。首先,為企業利害關系人提供決策有用信息的總目標決定了能夠輸入會計信息系統的信息只能是會計主體范圍內發生的信息。會計主體以外的信息包括企業投資人、關聯方以及企業員工個人的經濟信息都不能輸入該系統,這就是所謂的會計主體假設。其次,會計目標還決定了會計信息系統加工處理的信息只能是能夠用貨幣計量的信息,其他計量單位表示的信息,通常不能進入會計信息系統并由會計信息系統來加工,而只能作為會計信息的注解和補充說明,這就是貨幣計量假設。由于會計主體與貨幣計量假設對可輸入會計信息系統的信息做了最基本的限定,因此,這兩項假設是會計假設的“基石”。
當符合條件的信息進入會計信息系統后,必須采取一定的方法對其進行加工轉換,以輸出符合會計目標的信息。會計信息系統加工轉換信息的方法就是對會計要素進行確認和計量,而會計確認和計量必須建立在約定的基礎之上。在會計要素,既定的情況下,會計確認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將會計主體的經濟活動在恰當的時間予以確認,而在恰當的時間確認又必須首先假定會計主體能夠在可預見的將來持續地經營下去,否則,在不同的時間確認將變得毫無意義,因此,“持續經營”成為會計確認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前提。在會計主體持續經營的前提下,會計確認所必須解決的另外一個重要問題是時間標準問題。為了能及時報告會計主體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人們只能按照其他標準,如日歷標準等將持續不斷的經營活動人為分割為相等的期間,這就是會計分期假設。可見,持續經營和會計分期假設是確立會計確認原則的兩個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
就會計計量而言,會計的目標是為決策者提供對其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決策者的決策是通過市場發出的價格信號來引導的。因此,為實現會計目標,會計必須提供能夠如實反映商品交換過程中的價格信息。由于價格信息的數量確定是通過供求雙方在等價交換過程中實現的,在貨幣計量假設已對會計計量單位作了基本限定的情況下,有必要通過市場價格假設來保證會計所提供的信息必須以市場價格為基礎。市場價格假設是指會計計量數據均應來自因交易而形成的市場價格。它有兩層含義:一是所有的會計數據均來自市場價格;二是會計要素的賬面價格應隨其市場價格的變動而不斷調整。在這里,市場價格可以是已發生的交易所形成的價格,也可以是未發生交易的資產的市場價格。一般地講,歷史成本計量基礎所依據的市場價格假設只包含第一層含義,而公允價值計量基礎所依據的市場價格假設則同時具有兩層含義。市場價格假設對會計確認,計量原則及會計方法的建立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這一假設不但為會計計量提供了一個客觀依據,它表明會計數據只能來自于市場價格,沒有市場交易基礎的其他經濟數據不能成為會計信息系統加工的數據,而且它使會計目標與會計計量原則之間的邏輯關系更為協調一致,從而為公允價值計量基礎的應用提供了依據。
綜上所述,會計假設從屬于會計目標,在會計目標確定以后,會計假設應根據會計目標的要求來提煉、修訂或補充。會計主體和貨幣計量假設是會計假設的基石,這兩項假設界定了哪些會計信息可以輸入會計信息系統,也是會計信息系統區別于其他系統的典型標志;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假設,市場價格假設是建立會計方法和規則而設定的前提條件。其中,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假設為會計確認原則的確定提供了依據,市場價格假設則為會計計量或會計信息的數量確定提供了基礎,各會計假設之間相互聯系、相互補充、構成一個完整的會計方法基礎。
參考文獻:
[1]會計大典(第1卷):會計理論[K].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
[2]葛家澍,杜興強,等.會計理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3]財會期刊.[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