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國周
摘要:校園文化反映了一所大學的精神狀態(tài),對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一所大學的健康發(fā)展離不開個性鮮明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建設事關大學品位提升和人才培養(yǎng)大計,文化特色是大學的生命力所在,而批判精神對于建設特色校園文化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校園文化;批判精神;大學使命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0-0308-02
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一種亞文化,目前學者們還沒有對其概念達成共識。但是總的來說,校園文化同社會文化一樣,其內涵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校園文化是學校建設和發(fā)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包括了學校的科研設備、教學內容、校容校貌、規(guī)章制度、價值觀念、精神氛圍等。狹義的校園文化是指學生的課外文化活動。本文從高校校園文化活動開展與大學生批判精神的關系方面探討建設批判性的校園文化的合理性問題。
一、目前高校校園文化的同質化趨勢
校園文化是一所大學的精神狀態(tài)的集中反映,學生、教師以及其他學校管理人員都是校園文化的活動參與主體。一所大學具有怎樣的精神面貌,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全面發(fā)展都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同時對一所大學的未來發(fā)展質量也有很大的決定作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同質化趨勢讓大學的人才培養(yǎng)和人文精神的傳承都受到了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1.校園文化活動模板化,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無論是高校的課堂教學活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社會實踐活動、文體娛樂活動、科研學術活動和黨團建設活動都已經(jīng)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活動方案和模式,不管是參與的學生或者是老師都是年復一年的按照固定的模板去開展各類校園文化活動。這種做法嚴重地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才能不能夠得到很好的發(fā)揮。這樣就失去了鍛煉學生組織動手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和團隊合作意識的作用。學生的思維方式被模板化,失去了對各種社會現(xiàn)象、問題的思考反思意識。對一切事物他們只是被動地去接受,按照大多數(shù)人和事先設計好的程序去執(zhí)行。學生的行為被異化為工廠流水生產(chǎn)線上的一道道工序,他們總是在重復同樣的行為模式。
2.校園文化活動形式化,學生缺乏主動參與意識。校園活動的模板化直接導致了內容的形式化,活動的開展流于表面形式,忽視了形式和目的的統(tǒng)一,即全心全意為學生的成才發(fā)展服務這一宗旨。活動形式只是內容的載體,活動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組織形式,組織形式是否得當科學,對于活動目的實現(xiàn)也有很關鍵的影響。但是很多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忽視了活動目的的存在,為了形式而形式,而不是為了目的而形式。而活動的形式化又進一步強化了活動的模板化,活動的參與者失去了參與的激情與主動性,活動的開展方式也日益僵化。學生被迫參與活動就失去了開展活動的本真意義,不利于學生責任感、榮譽感和主人翁意識的培養(yǎng)。
二、大學生批判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面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問題,每一個參與者都不能再做沉默的大多數(shù)。大學作為人類文化精神的主要創(chuàng)造者、引領者,我們沒有理由不發(fā)出吶喊的聲音,獨立思考的能力、批判精神不能夠缺失。筆者從外因內因兩個方面分析大學批判精神缺失的原因。
1.媒介文化的沖擊。媒介文化的影響力來自于大眾傳媒,隨著大眾傳媒產(chǎn)業(yè)的發(fā)達,特別是電子媒介技術的日新月異,使得媒介文化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對當今社會文化的構成產(chǎn)生了根本性的影響。媒介文化憑借其強有力的傳播手段和社會流行趣味相結合成為當下社會真正的大眾文化,擁有著最廣泛的受眾。但它又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大眾文化,媒介文化消解了傳統(tǒng)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對立界限,使各種文化劃分標準都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無法想象,今天如果沒有這些傳播媒介和它們攜帶的媒介文化,我們的生活將如何進行下去。媒介文化跟從潮流,屈從市場,瓦解傳統(tǒng)的審美標準,追求感官體驗。媒介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面向當代社會生活,參與媒介文化的大眾來自社會各個階層。人們從大眾媒體獲得的信息影響力大有超過家庭教育、傳統(tǒng)文化和學校教育影響力的趨勢。它在主宰著我們的視聽,潛移默化地決定著我們感知外部世界的方式,我們的“世界觀”越來越受媒介文化的左右。媒介文化在于向人們提供行為規(guī)范和價值取向,傳播經(jīng)驗、知識和技能,造就人的心理和人格的同時,也在扼殺人的理解力和創(chuàng)造力,讓人們僅僅滿足于感官的體驗和“知道”的滿足,而缺乏實際的社會行動,模糊人們的知和行的界限,不利于人的全面發(fā)展,造成受眾的孤立化、被動化。面對媒介文化彌漫的校園,校園文化建設應該堅持批判立場,一方面挖掘媒介文化的積極因素,利用媒介文化資源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提升大學生媒介文化品位,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質。另一方面要科學開展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注重媒介技能傳授和媒介素養(yǎng)提高的統(tǒng)一,培養(yǎng)大學生的媒介批評意識,辯證看待媒介文化影響,引導大學生合理利用媒介資源,促進媒介消費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統(tǒng)一。
2.大學人文精神的遮蔽。人文精神是一個人對于人的命運,人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人的自由與解放,人的幸福與發(fā)展等有著深切關注與思考的內在品質,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應在大學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學的人文教育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大學生不僅要掌握服務社會的專業(yè)技能,而且還應該有社會責任感,有歷史擔當,有勇于拼搏、敢于挑戰(zhàn)的魄力和勇氣。正如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在談到高等教育改革時所說,“大學過于功利,大學校長過于功利,對社會將是一個禍害”。當下的社會對知識和技術的崇拜已經(jīng)超過了對思想的崇拜,“然而知識也是雙刃劍,比如化學家可以合成藥物,也能合成毒品,大學過分追求技術主義,對國家并非有利。撒切爾夫人曾有個論斷,認為中國不會成為世界強國,因為近代中國沒有獨立的、足以影響世界的思想。的確,中國近代開始就沒有足以影響世界的思想家了,我們輸出的只是制造業(yè)的產(chǎn)品,而一個國家如果沒有一流的思想家,這會是個悲哀。”人文精神和公民精神的培養(yǎng)無疑對于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成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現(xiàn)在高校的人文教育課程體系設置還不夠完善,高校的“兩課”教育變成了純粹的知識傳授,而沒有起到啟迪思想的作用。授課方式采用灌輸式、大班制的模式,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為了應付考試而去死記硬背一些條條框框的知識點。實踐證明,討論式、引導式和啟發(fā)式的教育方式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民主思想、公民意識。在討論式教學過程中,可以培養(yǎng)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反思去發(fā)現(xiàn)真理,辨別謬誤。這樣得來的知識才能真正內化于學生的心中,成為行動的指南。
三、建設批判的校園文化的合理性分析
批判精神是馬克思主義的內在精神,也是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之所在。其深層根基在于對人類實踐活動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本性,在于對人類實踐活動內在矛盾的深刻把握。校園文化建設活動作為文化實踐活動的一部分,也要具有批判精神。
1.批判精神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動力之源。批判精神是對一切事物、感知對象和思想觀點的一種敢于和善于懷疑、反思和超越的科學態(tài)度和思維勇氣。它不承認任何絕對、永恒、神圣的東西,但批判精神并非否定一切,而是辯證的否定,是批判與創(chuàng)造的統(tǒng)一。批判的目的不是為了打破,而是一種著眼未來的更好的發(fā)展。原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說過,“所謂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從歷史角度客觀分析梅貽琦先生的“大師論”,我想梅老先生并非在否定“大樓”在學校建設中的作用,而是在強調“大師”在學校建設中的精神超越性。正是由于“大師”的存在,才有了大學的獨特的精神氣質和文化底蘊。大學的批判精神包括自我批判和社會批判兩個方面,這是由大學的本性所決定的,大學從出現(xiàn)那一天起就渴望獨立思考、學術自由、超越現(xiàn)實,挑戰(zhàn)未知,也就是要具有批判精神。個人和社會的發(fā)展需要批判精神的推動,個人需要安身立命之本和精神寄托,社會進步需要發(fā)展動力和精神支持,人類社會就是在對人們的生存狀態(tài)的不斷批判中得以發(fā)展的。大學不僅僅是一個社會組織,更是一種精神的存在,大學之所以能夠作為人類歷史上的最為經(jīng)久不衰的一個系統(tǒng)和組織存在,大學精神是其安身立命之本,而批判精神就是大學精神的題中應有之義。推動社會進步和自身的發(fā)展是大學永恒的雙重使命。建設批判的校園文化,培養(yǎng)校園文化參與主體的批判精神,這是一個雙贏的過程,是大學的責任和使命。批判思維推進校園文化建設不斷反思、創(chuàng)新與超越,讓一所大學打造出屬于自己的文化品牌,因為特色文化是大學的生命力所在,大學只有不斷地創(chuàng)新與超越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
2.大學文化和社會文化之間應有必要的張力。大學校園文化具有傳承民族優(yōu)秀文化,整合過濾時代文化,創(chuàng)新引領社會文化的作用。大學文化完全迎合社會文化,大學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現(xiàn)代大學作為一種社會組織機構,需要科學的管理理念和體制才能走上長久發(fā)展之道。作為大學的管理者們,他們的辦學理念和精神境界對大學的發(fā)展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正如陶行知所說:“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要評價一個學校,首先要評價她的校長”。大學校園文化建設需要一支具有豐厚文化修養(yǎng)和高尚師德品質的專業(yè)教師隊伍,作為學生的傳道、授業(yè)、解惑者,他們?yōu)槿藥煴砗鸵陨碜鲃t的示范作用,對學生和整個的校園文化建設都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作用。大學文化不應該依附于大眾媒介文化,也不應依附于主流意識形態(tài),三者之間應該保持適當張力,大學文化應該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話語模式和批判意識。總之,讓大學對市場保持適當距離,讓大學文化對社會文化保持適當?shù)膹埩Γ3謱ψ陨砗蜕鐣幕呐幸庾R,建設批判性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對于大學自身的發(fā)展,大學社會功能的發(fā)揮以及促進大學生的成長成才都有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王革,等.校園文化建設——大學發(fā)展的戰(zhàn)略使命[J].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7):1-8.
[2]蔣原倫.媒介文化十二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7):3-26.
[3]董小玉.大學校園媒介文化建設初探[J].新聞愛好者,2009,(6):42-43.
[4]郭峰.社會文化批判:大學文化不應該缺失的品格[J].山東社會科學,2010,(1):158-162.
[5]魏明超.批判精神的哲學底蘊[J].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138-140.[責任編輯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