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
摘要:大學生打工市場日益發展壯大,學生的勞動權益也屢遭侵犯,對大學生打工市場的整治和有效管理勢在必行。通過對我國當前大學生打工市場混亂無序狀態的分析,可以確認無法可依、無人監管是造成這一現象的深層原因。因此,立法機構應當加強大學生打工立法工作,政府各部門也應該加大監管力度,高校更應該大力發揮管理學生的職責,提高大學生自身綜合素質。
關鍵詞:大學生打工;市場;規范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3-0297-02
在目前的勞動力市場上,活躍著這樣一群在校大學生,他們利用課余時間和假期,未經學校的統一組織和管理,在校外的用人單位選擇從事銷售促銷、餐飲服務等工作,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取一定的經濟利益。我們可將這一特殊的勞動者群體稱為“打工大學生”,并將此類性質的用工現象稱為“大學生打工”[1]
一、大學生打工市場的現狀分析
由于當前的法律并不承認在校大學生的“勞動者”身份,因而有些用人單位招收大學生作為廉價勞動力,規避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使大學生權益屢屢遭受損害。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
1.違約金規定的問題
《勞動合同法》已明確規定不得約定違約金,對于用人單位來說,要依靠違約金來約束勞動者跳槽的時代已經結束;而《民法通則》規定可以在合同中約定違約金,這樣就導致了用人單位會跟用工大學生在合同中約定違約金條款,使打工大學生處于不利的一面。
2.最低工資標準問題
用人單位認為最低工資標準有其特殊的勞動法意義,而他們并不承認打工員工具有勞動法意義上的“勞動者”地位,工資標準完全由用人單位自主決定。打工學生的工資大大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這對于打工學生是極為不公平的。
3.勞動安全保障問題
通常在大學生打工勞務協議中有這樣的條款:因雙方之間建立的是勞務關系而不是勞動(合同)關系,因此甲方不承擔任何保險繳納義務。一旦出現重大傷害,對于學生而言獲得相關賠償是十分困難的,一方面由于是在校外打工無法從學校方面獲得賠償;另一方面用人單位不承擔保險繳納義務也無法從用工單位方面獲得賠償。
4.拖欠工資、克扣工資
大學生之所以兼職打工,除了鍛煉自己的社會工作能力以外,不外乎就是為了緩解自己的經濟壓力或讓自己的學校生活更為富足,因此,獲得報酬是同學們最直接的目的。被雇主克扣和拖欠薪酬已儼然成大學生兼職中最為普遍和嚴峻的問題[2]。
二、我國大學生打工市場混亂的原因
1.大學生打工市場無法可依
調整和規范大學生校外打工的權益保護的規范性文件主要是我國在1995年出臺的《關于貫徹執行〈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根據該規定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助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因此實踐中普遍的做法是不把大學生校外打工納入到《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的保護范疇,但也因此大學生的合法權益保護起來非常困難。
2.現有的規范性文件欠缺可操作性
(1)北京市2000年出臺《北京地區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勤工助學活動的規定》,該《規定》只對高等學校學生勤工助學指導中心、學校勤工助學活動管理服務機構和校外用人單位進行了原則性的職責進行規定,并未規定對上述部門消極履行相關職責的罰則。
(2)2004年7月,江蘇省無錫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無錫市教育局發布了《關于貫徹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省教育廳(關于規范企業接納在校學生實習和勤工助學活動的通知)的意見》,但對企業侵犯學生權益的罰則仍未作出具體規定,學生維權仍無具體操作指南,因而維權依然是“紙上談兵”。
(3)2005年團中央、教育部聯發《關于進一步做好大學生勤工助學工作的意見》,依然是對于大學生勤工助學的原則性規定,并未對大量的學生自主打工進行指導和規范,因而無法規范我國目前混亂的大學生打工市場,對打工大學生進行維權沒有切實的幫助作用。
除此之外,沒有針對有關大學生打工的全國性法律規范性文件。通常情況下,在校大學生打工不適用《勞動法》及《勞動合同法》,只能依靠民法按照普通的雇傭關系(勞務關系)規定來維權。
3.大學生打工市場無人監管
法定管理大學生的機構是大學,但是大學對學生打工并不完全贊同和支持,指導、服務、教育和管理不到位。在正規的人才市場其核準的服務內容中沒有為大學生提供打工崗位這一項內容。工商機構、勞動與社會保障機構作為管理用人單位的主管機構負有監督責任,但他們針對對象是用人單位,中介公司,大學生與用人單位之間不存在勞動關系時,勞動與社會保障機構就無管轄權。
4.大學生維權意識不強
由于勞動維權教育的缺失,大學生普遍自我保護能力不足。原因之一是缺少基本的法律知識和社會常識,不能有效地識別用工中的陷阱;二是對工作條件、內容、工資支付方式等勞務合同的關鍵內容關注不夠;三是缺乏足夠的維權意識和專業知識[3]。
三、我國大學生打市場規范的對策
1.加強立法,使大學生打工市場有法可依
我國可結合美國日本等國的立法經驗,將大學生打工納入到勞動法之中,確立一種“非標準日制勞動關系”,以學生為立法背景中的典型代表,適用于全社會打工者,在具體條款的制定中考慮到全社會整體打工勞動者(包括在校學生)的需求和利益。也可以在《高等教育法》中對大學生校外勤工助學給予特別規定,提倡“健康打工”。同時,還可以由國務院各部門頒布行政規章,專門規定大學生打工的相關內容。各級地方政府有權在不違反上級規章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政府規章保護大學生兼職的行為。如此一來,實現國家和地方立法互相配合,互相補充,規范大學生打工市場有法可依。
2.政府主管部門聯動,減少大學生打工的風險
教研部、勞動與社會保障部等政府主管部門應聯合對社會企業進行監管,及時發現和查處針對大學生打工族的騙局,為大學生打工創造一個相對安全健康的就業環境。
3.高校加強對大學生打工的管理,承擔起相應的教育責任
高校應當充分發揮校勤工助學中心的作用,一方面,通過對打工學生進行職業培訓,加強大學生自我防范和維權意識;另一方面,勤工助學中心還可以成為搭建大學生打工的信息平臺,盡可能多地提供校內打工崗位,相對減少校外打工機會。對校外的打工廣告進行篩選和管理,建立信譽良好的用人單位目錄和“黑企業”名單,并向同學公示。對在外打工學生進行統一管理,掌握在外打工學生的具體情況,包括打工內容、時間、地點等,對打工的風險進行有效的防控。尤其應當和校外用人單位建立長期、穩定、友好的合作關系,給學生提供良好的打工機會。當打工大學生合法權益受到侵犯以后,幫助打工學生處理維權工作。相信通過高校這些認真細致的服務,會為打工大學生營造一份有力的后勤保障。
4.大學生應當在打工中全面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尤其是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和各種能力。
打工之前應當對用人單位進行調查了解,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把打工風險控制在最小范圍內,一旦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學會用法律的武器,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在打工過程中,積極吸收書本中學不到的新知識,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為重要的是學會處理社會生活中復雜的人際關系,做好吃苦、挨批的心理準備,這些難得的打工經歷將成為大學生人生成長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韓震,于玲.“大學生打工”的勞動法保護之研究[J].北京市工會干部學院學報,2010,(2).
[2]張祖慶,李鐵梅.大學生兼職期間權益法律保障探析——以陜西大學生兼職調查報告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
學版,2009,(4).
[3]張明輝.大學生勤工助學納入勞動法調整的現實意義[J].法制與經濟(下旬刊),2010,(2).
[責任編輯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