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電力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王燕濤
隨著就業觀念的轉變,以及受到科技創業風潮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創業大潮之中。根據國家工商總局的統計數據,2011年全國新登記注冊企業達200.19萬戶,注冊資本(金)達7.68萬億元[1]。大量的資本和創新技術涌入市場,促進了科技創新成果的商業轉化,創造了眾多的就業機會,同時也使得各行業的競爭進一步加劇。與已運作成熟的企業相比,新創立的企業由于受到市場、技術、資金等因素的制約,競爭中的風險更加復雜,對企業的影響更大。
企業是在市場環境中生存的有機體,成長與發展過程表現出較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這一過程被稱為“企業生命周期”。20世紀60年代以來,有關科研人員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不斷對這一理論進行豐富與完善。其中較為典型的代表人物是伊查克·愛迪思(Ichak Adizes),他將企業的生命周期比做人的生命,將其分為十個時期——孕育期、嬰兒期、學步期、青春期、壯年期、穩定期、貴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和死亡[2],并且對不同階段的特征進行了概括與總結。愛迪思的研究體現了企業生命周期的基本規律,但對于各階段的劃分過于細致,在實際的運用中較難掌握。如果將較為接近的若干生命階段進行整合并重新劃分,可以將企業的生命周期分為四個主要階段,即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具體劃分方法有財務綜合指標法、現金流分類組合法和銷售與資本支出曲線趨勢變化法[3~5]。本文主要對初創期企業的風險進行分析。
初創期是企業經歷從無到有,從創業理想變為企業現實的階段,具有企業規模小、經營風險高、組織結構不穩定、利潤水平不固定等特點。在市場競爭方面,初創期企業往往會在產業鏈條的細分市場中選擇與其他企業有較大差別的異質產品或者個性化服務作為突破口,以尋求企業發展空間。在經營管理方面,成立初期的企業通常缺乏必要的內控制度,管理架構不完善,容易導致創業者高度集權的情況發生,企業文化表現出很強的個人風格,卻缺少科學的管理制度[6]。在財務管理方面,銷售收入一般不太穩定,初始投資大,資金流出較多,現金周期相對較長,財務風險較高,通常需要投資者的資金持續注入[7],這一階段往往也是創業企業與風險投資商達成合作協議的最佳時期。
SWOT模型是競爭分析的常用方法之一,通常用于對企業自身內部條件和所處的外部環境進行相關分析,判斷自身所具備的優勢和劣勢,找出所處環境對企業的機會與威脅[6]。進行SWOT分析有助于企業明確當前面臨的機遇與風險,做出科學合理的判斷與決策。
企業成立的目的往往是將現有科技成果進行商業轉化以彌補市場空缺,或為客戶提供差異化服務,企業產品具備技術或服務上的創新優勢,同時其人員也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由于初創期企業規模相對較小、人員較少,容易形成融洽的企業氛圍,團隊成員關系相對密切,凝聚力強,有較高的創業熱情,而且組織結構相對簡單靈活,信息傳遞順暢。企業規模小帶來的另一個優勢是可以針對市場變化做出快速反應,及時調整經營策略,滿足消費者需求。
在成立初期,企業需要解決的重大難題主要包括如何打開市場局面,完善管理制度和保障充足的資金供應。在進入市場之初,為了搶占市場,提升知名度,企業需要進行大量的產品或服務宣傳,同時技術團隊必須對產品或服務不斷創新,以確保產品或服務的獨特性與創新性,這些目標的實現對企業的資金供給與內部管理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融資渠道建設與管理制度的完善是初創型企業尋求發展壯大的必經之路,也是其劣勢所在,相較于成熟期企業,初創期企業融資渠道單一,缺乏管理經驗,缺少規范性的管理體系。
隨著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逐年提升,國家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創業的相關政策,頒布了多項有利于中小企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優化了創業和企業成長環境,鼓勵高校畢業生等各類人員自主創業,也為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各類產品或服務的需求水平日漸提升,在快速變化的經濟環境中,選準時機開展有針對性的技術創新,是初創期企業尋求快速發展的途徑之一。
初創期企業所面臨的威脅主要來自行業競爭與管理經營兩個方面。當企業進入一個新的領域,行業內現有企業為了保持或擴大市場地位,會設置較高的行業壁壘,發動激烈的行業內部競爭,而立足未穩的初創期企業如果缺乏足夠的競爭力,結果往往直接導致創業失敗。另外,創業團隊中往往技術人員比重過高,在經營管理方面缺少必要的知識和經驗,使企業面臨著較大的管理經營風險。
由上述SWOT分析可見,企業的初創期存在著多種風險,其中較為常見并且對企業影響較大的是技術風險,管理風險,財務風險和市場風險等,對其進行詳細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建議有助于企業規避風險,抓住市場機遇。
4.1.1 技術風險
新創企業需要依靠創新的產品或服務進入市場,在科技成果或創新服務的商品化過程中,可能遭遇多重技術風險。一是由于創新成果在技術上的成功存在不確定性,相關配套技術的完善存在不確定性,技術與目標市場是否匹配同樣存在不確定性,這些因素都有可能導致技術失敗;二是企業的發展壯大不能只依靠一成不變的產品或服務,需要不斷地推陳出新,如果不能結合市場需求及時地對產品與服務或者生產模式進行技術改造,會給企業的經營帶來不利影響;三是在市場競爭中,現有或潛在競爭對手有可能推出更先進或性價比更高的產品與服務,搶奪市場份額。
4.1.2 管理風險
初創期的管理風險主要來自于管理水平欠缺和管理制度不完善。創業團隊大多以技術人員為主,通常有較強的技術能力和較高的技術水平,但普遍缺乏作為管理者應具備的經驗、能力與綜合素質,這會給企業帶來較大的管理風險。如果管理團隊成員之間缺乏配合,沒有形成足夠的團隊凝聚力,缺乏良好的溝通渠道,沒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積極的協作機制,會導致創業失敗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4.1.3 財務風險
初創期的財務風險包括資金短缺和現金周轉期過長。進入市場初期,由于尚未形成核心競爭力,無法立即與客戶建立牢固的信任關系,需要開展大量的商業宣傳,初始投資較大,容易出現資金短缺。另外,初創期企業市場談判力相對較弱,在與供應鏈的上下游企業交易時缺乏足夠的議價能力,可能導致應收賬款期偏長、應付賬款期偏短,進而導致現金周轉期過長。資金短缺、現金周轉期過長以及企業擴大生產對資金持續注入的需求,是造成初創期企業財務風險的主要因素。
4.1.4 市場風險
企業在進入市場前,必然會對市場容量和消費者的接受程度進行預測與分析,以確定恰當的生產規模、宣傳手段、營銷策略等,預測數據與實際情況之間的差別,就是企業所承受的市場風險。新產品的市場容量和企業競爭力決定了產品的市場價值,錯誤預測會增大企業的市場風險,帶來經濟損失。對于消費者而言,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適應和接受剛剛進入市場的新產品或服務,這段時間的間隔越長,企業的市場風險越大。另外,消費者的需求不斷變化,可能會提升對產品性能和質量的期望,這種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也對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了以上四種常見風險外,初創期企業可能面臨的風險還包括合同風險、意外事故風險、政策風險等。
4.2.1 技術風險對策
為了保證技術上的領先,初創期企業應加強技術創新管理,從項目管理的角度出發,建立嚴格的創新管理制度,加大科研投入,引進創新人才或選擇與學校或科研院所合作,不斷進行技術改造,縮短新產品開發、研制、投產的周期,使產品適應市場需求,提高技術創新成功率。
4.2.2 管理風險對策
企業的管理團隊應該從長遠利益出發,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善于從合作伙伴甚至競爭對手企業吸收先進的管理經驗與管理方法,完善管理制度,必要時聘請職業經理人參與企業的日常運作管理,提升管理水平,使企業管理更加科學化、制度化。同時,加強內部建設,在團隊內部營造良性競爭的氛圍,培養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增強企業凝聚力。
4.2.3 財務風險對策
企業需要在資金管理上注意開源節流,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在保證企業運營與發展的前提下,對資金的使用進行合理規劃,控制資金流量與周轉期,保證足夠的現金流。另外,企業還需要積極拓寬融資渠道,包括銀行貸款、風險投資或其他類型的合作。初創期企業具有高風險高回報的特性,是風險投資商最熱衷的投資時段,根據企業狀況,合理引入風險投資,既可以為企業發展提供資金保障,又可以為風險投資商帶來豐厚回報。
4.2.4 市場風險對策
企業收益來源于市場需求,初創期企業更需要密切關注行業動態,對行業前景與市場狀況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做出準確結論,正確選擇最適合的目標市場,并追蹤客戶的需求變動,及時響應,以滿足客戶需求。企業的技術變革同樣源于市場需求,在投入各類資源進行技術創新與改造時,必須保證變革的方向與行業發展和消費者需求變化趨勢相一致,并加大創新力度,比競爭對手提前進入目標市場,提高競爭優勢,引領行業發展。
在企業生命周期中,機遇與風險一直伴隨著企業的發展,相比于其他階段,初創期企業面臨的風險更加多樣化,產生風險的各影響因素之間相互影響,關系錯綜復雜。無論是進入市場之前,還是進入行業之初,在對風險因素進行正確分析的基礎上,積極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主動化解,可以幫助企業做出科學合理的決策,形成核心競爭力,在競爭中尋求發展。
[1]2011年市場主體統計分析,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2012年4月26日http://www.saic.gov.cn/zwgk/tjzl/zhtj/bgt/201204/t20120426_125839.html.
[2]愛迪思.企業生命周期[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3]宋常,劉司慧.中國企業生命周期階段劃分及其度量研究.商業研究,2011(1).
[4]蘇志炯.企業生命周期階段劃分標準研究.企業經濟,2008(8).
[5]王炳成.企業生命周期研究述評,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4).
[6]石凌霄.談企業生命周期各階段的人力資源管理措施.中國商貿,2012(18).
[7]魏滿濤.我國中小企業生命周期與融資探討.中國商貿,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