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外國語學院文化傳播學院 張恒軍
近年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不斷推進文化體制的改革。2010年國家廣電總局頒布的《關于加快紀錄片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在政策上首次對紀錄片和紀錄片產業做了定位,紀錄片是形象展示我國社會發展與進步的重要文化載體,紀錄片產業是我國重要的文化產業。為響應國家政策號召,2011年元旦,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正式面向全球開播。可以說,這一國家級紀錄片平臺的形成,將對我國國家形象的塑造、主流價值的傳播、文化生態環境的構建以及文化產業的良性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具有非常重要的社會價值和意義。它與包括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湖南電視臺金鷹紀實頻道、中國教育電視臺紀實頻道和遼寧電視臺北方頻道在內的多家地方頻道一起,構建了我國紀錄片主流媒體傳播平臺的全新格局。
目前,我國紀錄片企業的生力軍不斷壯大,制作團隊專業化、資金融合的多渠道化等使紀錄片產業經營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一個集研發、制作、交易和播映為一體的紀錄片產業鏈業已形成。
紀錄片的生產不僅僅局限于內容制作,還包括內容策略的制定、生產成本的控制以及品牌意識的培養。但就我國目前的現狀而言,除了內容制作這一環節外,可以說,其他的各個環節幾乎還沒有建立,更談不上完善了。目前,我國的紀錄片產業鏈還有待加強和完善。
這也是中國紀錄片產業鏈中比較普遍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各個業務環節之間不能按照其內在的要求來建立一個有效的利益互動機制,而是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去控制紀錄片的生產。例如,業務鏈上游的調查、策劃等環節落后,導致不能適應現階段紀錄片產業的發展要求,這就直接影響了紀錄片產品的后期一系列效益,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
主要表現在:下游交易市場發育遲緩,資源配置單一;中游市場化程度低,播放、傳輸只依靠行政力配置;上游的資金市場結構最為單一,其資金的主要來源依靠政府的財政支出或者電視臺的內部出資。國內有眾多的媒體資源以及各種題材資源,更是不乏紀錄片的制作公司,但是,在中國并沒有實現將這些有利的資源強強聯合起來,這也就導致了我國紀錄片產業的弱小。
國產紀錄片產業上游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導致產業結構單一,不能實現跨行業生產。下游資金來源更為單一,主要來自政府或電視臺的行政支出,這樣就限制了紀錄片的創新性。從銷售角度來說,國產的紀錄片不面向第三銷售市場,只停留在各個電視臺播出,這樣就減少了票房的收入。
這是由于國家在紀錄片生產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行政力的干涉導致了紀錄片模式化、僵硬化。由于國產紀錄片的資金來源單一,不能廣泛地吸收社會資金,再加上目前大量缺乏制作型人才。絕大多數是電視臺的工作者,這些紀錄片制作中所涉及的資金和設備,也都是由電視臺統一劃撥,正是因為這種機制的存在,才導致紀錄片的制作者根本不考慮紀錄片的質量好壞,只為完成任務而完成任務。
文化產業的全面發展是我國得以全面發展的必要前提。歷史事實早已驗證了文化產業必將成為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尤其是當前我國處于社會、經濟結構的重要轉型期,文化產業憑借其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而成為了我國市場經濟新的增長點和朝陽產業,在進一步推動經濟結構的轉變以及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和作用。紀錄片不僅是一種精神文化產品,同時也屬于市場運作下最終進入流通領域的消費品。需要通過商業手段進行盈利,繼而擴大再生產,而紀錄片作為文化產品的思想價值和審美價值都是在完成發行,進入接受環節之后,才能得以實現的。紀錄片的產業化發展,具有經濟價值,可以說,無論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的紀錄片都贏取了相當可觀的商業利潤。
實踐證明,作為我國文化產業整體中最為重要一環的紀錄片產業,具有不斷拉動國內經濟發展的意義和價值。建立健全紀錄片的生產、制作以及市場營銷的產業鏈,走真正的產業化發展之路,使其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有效途徑和手段,這是紀錄片產業化發展的一大內驅力。
意識形態性是區別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的一個最大屬性和特征。文化產品作為精神消費品,必然會形成某種文化傾向,表現傳播主體的文化意識,在我國的精神文化建設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價值和意義。當文化以一種產業的形式存在時,它的經濟、文化功能便不可避免地相互糾纏在一起,因此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消費的擴展市場的能力只是其基本,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載的意識形態能夠在更加廣闊的空間內得以傳播。政府扶持紀錄片產業,把紀錄片的生產、制作以及消費等各個環節進行有機的整合,將有效實現紀錄片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實現宣傳政治觀念的隱性化,實現主流意識形態的廣泛傳播。像《故宮》和《大國崛起》這類紀錄片,就是從宏觀的角度出發,對國家主流意識形態進行傳播,并肩負著我國文化傳播、社會價值引導的重要責任,但是最為重要的價值還是在于更加突出地體現了紀錄片在市場經濟運作之下,對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加以塑造的強大的文化功能。對于全球市場來講,意識形態性能夠更加明確我國紀錄片在全球政治文化宣傳上的態度和立場。由于國家對外政治宣傳的實際需要,推動我國紀錄片市場發展,最終建立完善的市場運作體系,真正實現我國的政治表達,需要不斷探尋我國紀錄片流通的新出路,這也是紀錄片產業化發展的重要內驅力。
一個國家的民族文化不僅體現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形象,同時還真實地反映了本民族的特性和民族感情。而一個國家的民族文化屬于一種靜態資源,所以必須通過市場運作來實現其本身的價值。民族文化的傳承離不開產業化的推動,民族文化要想跳出靜態資源的固有框架,成為一種與市場有機結合的產業資源,就必然要經歷商品化和市場化。紀錄片作為一種精神文化產品,必須要滿足人們的在精神文化層面的消費需求,同時也要肩負起一定的民族文化傳播的使命。紀錄片在生產、制作以及流通等環節都需要一個完善的市場運作機制和產業結構鏈。從國內現實角度來講,紀錄片能夠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和合作,推動民族文化的融合和碰撞。紀錄片屬于一種集紀實性、客觀性和無復制性于一體的藝術,可以包含不同的民族特征,能夠真實反映不同狀態下人們的社會生存環境,為各民族全面了解自身和他人的生存環境提供一個貼近事實的交流平臺,有利于東西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間的進一步交流,互尊互重,在人類文化的發展中得以理解和傳承,進而反思現實,謀求共同的進步。民族文化傳播的使命成為我國紀錄片產業化發展的又一內驅力。
現在,國際金融危機已經處于后期階段,我國的紀錄片產業也面臨著空前的機遇和巨大的挑戰,我們應該積極地去應對機遇和挑戰,做出一些重大的革命性的調整。
紀錄片是一個國家的文化傳承與宣傳的重要載體,對此政府應重視紀錄片在文化傳承、保護以及對外傳播中的獨特作用,積極地實行“跳出來”戰略,從以前舊的制度中跳出來,采取新的機制來刺激紀錄片產業的發展,增強創造性的比例,對紀錄片的質量有更好的刺激。要加大紀錄片產業的規劃步伐,將中國國內市場里的大量資源進行有機結合。更有效地整合社會資源與人文資源,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積極采取新的資金計劃,改變原有的資金大部分由國家投資的傳統局面,把紀錄片向電影發展,利用資金的多元化與利益化來刺激制作者,以便提高行業的國際競爭力。
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和制作標準,結合中國實際現狀,提高國內紀錄片產業的新標準。基于此,一方面紀錄片行業組織要加快調研,研究制定國產紀錄片行業標準,能夠與國際各大紀錄片產業組織接軌。另一方面是充分發揮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中國紀錄片國際選片會、中國國際廣播影視博覽會以及各種電影電視節展等的作用,搭建國際交流平臺和交易平臺,促進我國紀錄片產業的發展。
促進我國紀錄片銷售市場的發展。例如,刺激第一次銷售,第二次銷售與第三次銷售的有效結合及互相配合協調發展。這樣一來,不僅會提高我國紀錄片的利潤,還會在很大的程度上刺激紀錄片產業的發展與技術的革新,這樣對紀錄片的發展將有著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我們應該積極提高自己的生產制作水平和技術要求,來滿足市場日益增高的要求。在充分引進外國先進技術的同時,鞏固國內市場,開拓外國市場,把我國的紀錄片產業打向國際,走向世界。
對紀錄片進行分別管理、區別管理,以好的管理促進產業快速發展,要按照不同的標準,不同的原則,把紀錄片分類管理起來。因為一個好的管理制度會使整個產業變得有條不紊,循序發展,健康進步。在管理中應制定如下制度:一是獨立創作的管理。要積極鼓勵獨立創作性的紀錄片作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通過政府的或者協會的行政力加大對紀錄片產業的資金支持。政府也可以拓寬資金來源,不斷地創新,這樣就可以加快促進我國紀錄片產業的發展。二是對非公益性的紀錄片管理,重點是促進發展,要按照“政府引導、社會投資、市場運作、產業監管”的方式鼓勵其走產業化發展的路子。可以采用電影或者電視劇的制作方法和管理手段,由制片人投資,并由其進行銷售,令其自己負責所制作紀錄片的利潤。這樣會刺激制作者提高紀錄片的制作水平,更會促進紀錄片產業的全面提升。三是確定國家重大項目的紀錄片管理,特別是重大的公益性紀錄片;在確保指導方向正確的前提下,重點探索“項目招標、市場運作、社會生產、政府買單”的更多重大題材,例如,少兒題材、科技題材、公益題材等方面;鼓勵和支持公益性紀錄片項目開展多種形式的創新,豐富廣大觀眾的眼球。
[1]王忠麗.市場化環境下紀錄片生存狀態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
[2]劉小文,吳木坤.市場·題材·形態——中國紀錄片轉型論[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2(03).
[3]程春麗.當前我國紀錄片市場的困境及對策研究[J].電視研究,2012(01).
[4]蔡杰.中國紀錄片的市場營銷策略研究[D].重慶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