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 敏
(廣州市越秀區東川路小學,廣東 廣州 510000)
隨著課程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入,“用教材,不要教教材”已成為品德教師的共識。教材中羅列的一個個社會現象,雖然真實、典型,但它終不能面向所有學生。所以,作為教材的實施者——老師須靈活運用教材,適時地補充素材。課程資源這一關鍵的教學領域越來越引起廣大教師的重視。但是從現狀看,發掘的資源往往著眼點不一,甚至不加篩選,隨意性極大;有的過多地依賴傳媒,大量使用網絡信息,也造成了有價值的本土資源被埋沒和閑置。其實,對學生而言,什么是最有說服力和感受力的資源?當然是他們能用感官觸摸到的,用心靈感悟到的,有生活經驗支撐的素材。換言之,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土資源就應當成為學生發現生活,感受道德的最重要的媒介。
(一)近水樓臺先得月——易找。
《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其課程性質都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并注重聯系當地生活實際,開發和利用地方的各種課程資源?!镀返屡c生活課程標準》中就要求“因地制宜,利用本校所處的環境資源,如學校的自然資源、生產勞動資源、民俗資源”。《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也指出“課程資源不限于傳統意義上的教材,要使學生廣泛地接觸和了解社會,就必須充分開發、利用校內外的各種資源,以利于課程目標的實現”。本土資源的挖掘可謂是“近水樓臺先得月”了。廣州是一個有著22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不但文化底蘊深厚,而且擁有世界級的輝煌歷史文化,是中國嶺南文化中心。優美的自然風光,悠久的人文歷史,豐富的民間傳說,以及各種各樣的紀念場館、特色特產等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都是最富價值的課程資源。這些本地資源的開發與應用,必定使品德課教學的載體更貼近實際,實施更順暢有效,更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二)熟讀深思子自知——易懂。
當學生所處的環境成為學習資源的時候,本土資源較之于學生生活經歷以外的課程資源,更具有親和力。本土文化的凝結物,如山川、建筑、飲食、藝術品等,都是學生容易理解、容易接近的現實情境,學生走近它們,與課程的心理距離也就縮短了許多。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對身邊事物總是有著特殊的親切感,未成年人的成長特點及年齡特征,要求從他們的生活實際出發,從他們最關心的問題入手,用事實說話,用榜樣引路,用喜聞樂見的形式引導他們關注身邊的事物,在關注中引發思考,在參與中激發興趣,在體驗中培植情感,從而提高德育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本土資源對學生來說對學生修德和做人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沃土,是學校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的德育內容。本土文化不僅是本地人的情感之根,還是人成長的基礎性土壤。
在本土資源的開發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應該是開發的主體,只不過兩者所起的作用不同:教師主要負責方案的策劃、行動的指導、資源的利用等方面;學生則負責方案的落實、行動的實踐等方面。只有兩者共同參與、共同實踐,本土資源的開發才能得以順利進行。一般來說,本土資源引入品德課堂要經歷以下三個環節。
(一)梳理。
梳理主要指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教材知識的梳理,另一方面是對本土教育資源的梳理。通過學科的梳理,把握教材知識點的教學目標,把學科知識的封閉結構改造成為開放結構,通過對本土資源的梳理,明確哪些本土資源能夠為我所用。這樣就為學科知識與本土資源——理念與實踐之間的鏈接打下堅實的基礎。如果說促使學生德育的發展是品德學科的最終目的,梳理就是達到這一目的的必要手段。通過梳理,我們要深入關注結論性知識與現實,與個體之間建立多種聯系的可能性,進而融合知識與體驗。
(二)鏈接。
梳理已使學科知識與本土資源一目了然,鏈接就是把能夠反映教材教育要求的本土教育資源和教材主題相對應。從小學品德教材來看,它僅僅為教師教,學生學提供了幾個“點”,目的是要起到舉一反三、以點帶面的作用。在操作時,要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教材單元主題,從學生身邊選擇相匹配的本土資源,并按照教材反映的不同主題進行歸類,對其進行補充和拓展,它們的結合是水到渠成的。(見下表)
本土特色人文歷史資源與相關課程內容表:

《品德與社會》關于歷史內容的本土資源一覽表

《品德與社會》關于人文內容的本土資源一覽表
從上表中我們不難發現有很多教材內容可以與人文歷史特色資源緊密結合。當然,表中所列的僅僅是一些典型課題,并且這些課題與人文歷史特色資源的結合可以是交叉的,整合的。據研究,1—6年級的教材內容有40%可以與其結合??磥?,在品德學科教學中對人文歷史特色資源的利用刻不容緩,它對品德教學有著特殊而又重要的意義。
(三)開發。
開發主要是通過各種調查、探究、實踐、考察等方法,掌握詳細的本土資源,并通過照片、文字、課件等不同形式,把本土資源轉化為課堂教學資源。這個步驟是建立在梳理和鏈接基礎上的,前面兩個環節做得細致、深入,更有助于本土資源的開發。當教學的素材直接來源于學生身邊的時候,學生就產生了更大的學習興趣,也提高了道德教育的可信度。我們從學生可以眼見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深入現實的生活,獲得最有效的學習資源。資源開發主要是從眼見的生活中發掘素材。
本土資源的開發不僅僅是教師的事,應該是師生共同參與的活動。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心理特點、實踐能力,結合品德教材的結構,我們主要在三到六年級開展本土資源的開發活動。我們以年級為單位,每個教學班自選一個教學主題進行本土資源開發,并在教學中利用校園網絡,使班與班之間做到資源共享。進行這種合作式的資源開發活動,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學生的學習精力有限,不可能每個班、每個老師、每個學生都來系統、全面地進行本土資源的開發,這也不是進行本土資源開發的目的;其次,進行本土資源的開發利用,主要是讓學生有研究性學習的經歷,在活動中培養能力,豐富情感,但這種活動并不是越多越好,多了就容易流于形式,甚至讓學生、家長產生怨言;再次,不同的班級分工合作,不僅可以節省時間,增加了活動的有效性,而且能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能力,也更有利于進行資源共享。
(一)縱向聯系,感悟德性。
把具有明顯地方特色的生活資源導入課堂,如果僅僅是依托它的固有姿態,對學生的價值提高就是極其有限的。所以,需要對學生獲取的原生態的本色資源進行“道德化”的整合,提高它的道德含量。
例如,教學《家鄉水的故事》,如果只讓學生了解水資源現狀,明白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學生的學習興趣就不會太大。從幼兒園到小學,從小學低年級到高年級,年年講,月月講,周周講,日日講,“節約用水”真可以說是伴隨著學生的成長的熱門老話題?,F在這個話題又要在品德課上講,如何用舊瓶裝新酒,選擇什么教學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是老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首要考慮的問題。最近一段時間,廣州開展“創文”的系列活動,報紙、電視鋪天蓋地地展現各方面的創文成果,東濠涌、荔枝灣就是在這個時候走進我的視野中的。我校就在東濠涌附近,不少學生上學、放學都會經過這條涌。我靈機一動,東濠涌不就是很好的學習資源嗎?東濠涌的故事不就是《家鄉水的故事》嗎?于是,我把這個本土資源與課程標準、教材主題鏈接在一起,在課前組織學生開展了一系列的調查活動,通過實地考察、街頭訪問、參觀東濠涌博物館,學生僅對東濠涌有了直觀的認識,還對東濠涌產生了深厚的興趣,有的學生把東濠涌當作旅游景點介紹給自己外地來的親戚,有的學生把東濠涌當作小公園連續去了幾次……當學生回到課堂,我們師生共同探究東濠涌的水從“清→黑→清”,從“臭氣熏天到鳥語花香”到變遷的原因,通過進行古今的聯系,從現代文明出發,感觸家鄉的發展與變化的同時,體會整個社會的發展步伐,感悟“文明”給人們帶來的好處,從而強化學生珍惜家鄉水的情感和態度。因此,立足于本土資源的道德化、有效化,就需要在搜集獲取的同時加以縱向聯系和整合,使相關的內容承載更多的道德信息,給學生以積極的教育。
(二)橫向拓展,提煉德性。
任何一種地方特色的東西,只有面向整個道德體系的時候才能顯示它最大的教育性。因此,需要把獲得的本土資源與課程設置的內容及外面世界的相關內容進行聯系和甄別,形成彼此的碰撞和思辨,并在不斷地交融中提煉教育的價值。
例如,《罪惡的戰爭》作為“勿忘國恥”的開篇課,講述的是一段中國屈辱史。對于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來說,這些歷史畢竟離他們太遠,他們也無法體會當時社會的各種狀況。若采用傳統的課堂演繹的辦法,由教師介紹戰爭引起的原因、戰爭發動者的目的,戰爭的現實破壞場景、戰爭給人們造成的危害,則固然也不失為一種方法,但這無異于隔靴搔癢,教學效果不會很理想。這時,本土資源帶來的優勢就可以充分顯示出來了。廣州不僅是當年鴉片進入中國的主要口岸,還是當年清政府禁煙運動的主戰場,更是鴉片戰爭開打的地方。在廣州有不少跟鴉片戰爭有關的遺址和博物館。為了讓學生對這段歷史有感性的認識,我在課前指導學生通過到圖書館查閱當年的史料、歷史圖片和視頻資料,結合家委會舉辦的親子活動,請家長們帶孩子到廣州鴉片戰爭的遺跡參觀。結果,學生們在活動中挖掘了不少課程資源,如抗英指揮部舊址(三元里古廟)、義勇祠(廣州石井)、三元里人民抗英烈士紀念碑、廣州鴉片戰爭博物館、沙角炮臺、威遠炮臺、海戰博物館(位于威遠島)等。由于這些展館是通過實物、場景復原、放映錄像等手段,生動有趣地真實地再現當年的情境的,因此學生容易就了解這段歷史。在課堂上,我不再把教學重點放在講歷史事件上了,而是結合事件,與學生一起探究我國在那兩場罪惡的戰爭中遭受的欺凌和蒙受的恥辱的原因。在師生共同分析的過程中,以兩次鴉片戰爭為例,比較了清政府、愛國官兵和中國人民各持什么態度,很容易就看出清政府的喪權辱國和人民大眾的英勇不屈。在拓展的環節,我還出示了《時局圖》,學生清楚地看到侵略者從廣州登錄后,長驅直入地侵占中國領土的路線和范圍,很快就激發出對侵略者的仇恨之情。在進一步的探究過程中,學生明白了戰爭的失敗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造成的,尤其是清政府長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導致中國經濟和軍事落后,經不起洋槍洋炮的打擊,鑄成民族的奇恥大辱,明白只有國家強大,才能不被外敵欺負,進而理解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意義,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的情感。借助這種橫向的聯系,著眼教學的多面,本土資源的價值優勢更多體現出來了。
(三)關注個體,提高德性。
在生活中對學生品德促發和影響最大的是他們的個體經歷。品德課本土資源的開發必須與學生日常生活積累聯系起來,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提高對道德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梢哉f,只有當學生的生活,與相關的話題資源共同提出來,進行探究和感悟的時候,他們的發現才能更加真切,認知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例如,學習家鄉板塊的內容,在家鄉環境、家鄉特產、家鄉人、家鄉風俗被充分挖掘的同時,要積極引導學生聯系到自我的生活體驗,結合曾經親歷或參與的系列活動,引發感受。在上《鄉風鄉俗》一課,由于教材中呈現的圖片描繪的都是北方的民風民俗,對于南方的孩子來說,有不少場景是陌生的。為了彌補教材的不足,老師在課前進行了調查,發現班上大多數同學都有周末跟父母去喝早茶的習慣,于是巧妙地把廣州的早茶文化引入課堂之中。由于班上每個同學們都有喝早茶的經歷,當老師在課堂上設計了一個體驗環節時,參與表演的學生很快就進入了角色,把生活中的情景再現出來;當觀眾的同學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對小品中人物的行為進行評價,還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喝茶感受與大家分享。在評價與議論中,學生很快就學會了正確喝茶的禮儀。這時,老師通過組織學生觀看粵味十足的喝早茶的視頻,展示各種精美的廣式茶點,傾聽關于早茶的民間傳說,通過思考與點撥,學生很快就明白喝早茶并不僅僅是填飽肚子這么簡單的事,而是廣州人熱愛生活,追求“幸福感”的表現。喝早茶不僅是一種文明的交往手段,還能增進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和友情。早茶文化中包含的民間傳說、古老的童謠、風味小吃等,讓學生體驗到本土文化的獨特氣息和價值,油然而生愛家鄉的情感。其實,一年中許多特定的節日也是學生了解民俗文化的良好契機。除了熱鬧喜慶的除夕、春節及元宵燈節外,廣州人還有清明踏青、上墳祭祖、吃艾糍餅、插柳枝等習慣,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吃龍船飯等習慣……學生們通過采訪長輩,在參加民俗活動,了解家鄉文化,熏陶民俗文化的同時,從而更加了解家鄉,關注家鄉的發展。在了解社會生活的過程中,學生們自然而然地形成對家鄉的良好情感。
本土資源的開發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更需要運用不同的手段:調查、探究、實踐、收集、整合。不斷地積累和挖掘,一定能使本土資源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我們應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本土資源,構建課內外聯系,拓展學習空間,增強實踐機會,充實兒童的現實生活,讓學生心靈受到震撼,情感得到激發,智慧得到開啟。
[1]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 陳傳兵.初中政治學科本土教育資源開發利用的探究.科教文匯,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