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洋陳晨
(東北大學 軟件學院,遼寧 沈陽 110819)
自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型以來,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也日益嚴峻。據教育部的統計數據:200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611萬人,201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已達660萬人。在畢業生自由擇業的新形勢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淡薄、職業素質與用人單位需求存在很大落差等矛盾只顯出來。
教育部在2007年將《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明確列入各高校的教學計劃中。高校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進一步提升就業競爭力和個人發展潛力,已成為重要的課題。
職業生涯規劃最早起源于1908年的美國,當時的波士頓大學教授弗蘭克·帕森斯首次提出了職業指導的概念。舒伯根據“生涯發展形態研究”的結果,將生涯劃分為成長期、探索期、建立期、維持期和退出期五個階段。大學生的年齡普遍在18~24歲之間,根據生涯發展理論,該時期屬于探索期,探索期在生涯規劃中是最為關鍵的,個人對職業生涯探索的廣度和深度會影響將來的職業發展[1]。
人職匹配理論即關于人的個性特征與職業性質一致的理論,其中最有影響的是“特性—因素匹配理論”和“人格類型匹配理論”[2]。本文將采用前者作為基礎理論,以東北大學軟件學院為例,試談如何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方案專業化改進。
據調查顯示,大學生在得到第一份工作后,2年之內(包括2年)跳槽者的比例高達66%;而第一份工作能堅持3年以上的,僅占8%[3]。如此觸目驚心的數據,恰恰說明了大學生在擇業時缺乏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歸結原因有以下幾點:
高校普遍沒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模式,多數高校尚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部分高校把職業生涯規劃等同于就業指導,對大學生未能及時灌輸職業生涯規劃意識。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一門操作性、針對性、靈活性都非常強的課題,要求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4]。高校在培養學生過程中普遍只注重理論教育而缺乏實踐教育,進而導致大學生的職業理想與現實、大學生的能力與用人需求等方面存在較大落差。
由于我國體制以及目前教育環境的影響,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沒有貫穿終身,多數大學生在上大學之前,沒有進行合理的規劃。因此,到了大學之后,面對新的學習環境,大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更沒有明確的生涯規劃。
目前,大學生沒有對社會形勢、行業和崗位進行分析,也沒有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及不足等各方面進行綜合分析,盲目從眾。最終引發了大學生職業能力與用人需求不符、職業幸福指數低下、頻繁跳槽等社會問題。
為結合學院特色提供專業化規劃指導,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法,了解東北大學軟件學院的三年級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情況,發放問卷400份,回收問卷385份,問卷回收率96.25%。調查樣本如表1所示:
在被調查的學生中,如表2所示,有明確目標的學生占92.47%,在就業意向方面徘徊的學生占7.53%。在何時確定就業意向問題上(表3),被調查學生普遍認為是在二三年級,所占比例為72.99%。由此可見,在學院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共同引導下,學生開始在二三年級形成職業規劃意識。

表2 三年級本科生就業意向

表3 三年級本科生確定就業意向時間
問卷統計結果顯示,有53.51%的學生認為在擇業時,主要考慮發展空間;有30.91%的學生認為在擇業時,主要考慮興趣愛好(表4)。學生表示,三年級期間,他們愿意接受就業指導的主要內容集中在 “面試技巧”、“從專業知識方面擇業”、“職業能力需求”和“職場經驗”(表5)。由此可以看出,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對職業生涯規劃有了較為清楚的認識,更注重專業技術與工作的匹配和個人職業發展。

表4 三年級本科生擇業側重因素

表5 三年級本科生接受就業指導內容統計
SWOT分析法即態勢分析法,20世紀80年代初由美國舊金山大學的管理學教授韋里克提出,SWOT代表分析企業的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和威脅(Threats),是一種最常用的企業內外部環境條件戰略因素綜合分析方法[5]。SWOT分析要求通過正確分析,發揮優勢,抓住機會,明確發展方向,并找出主體實際情況的差距和不足,針對威脅因素采取相應措施,最終實現自身的目標[6]。
根據軟件行業和學生整體情況,構建學生職業因素SWOT分析矩陣,如表6所示。
在SWOT分析矩陣的基礎上,采用交叉組合,建構了四種基于不同分析角度的戰略,即S-O戰略、W-O戰略、S-T戰略和W-T戰略[7],如表7所示。

表6 軟件學院學生職業因素SWOT分析矩陣表

表7 SWOT分析的四種戰略
(1)利用內部優勢,抓住外部機會(S-O戰略)。
近年來,軟件行業發展迅速,需求量較大,學生的就業機會較多。由于軟件行業國際化趨勢愈發明顯,外語顯得尤為重要,在英語學習的基礎上,軟件學院開設第二外語日語和韓語,迎合我國軟件外包市場用人需求。軟件學院通過科學的學生培養體系,使學生具有扎實專業知識的同時,更具學習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實踐能力強等特點,無論就業、創業還是深造都有所優勢。
(2)克服內部劣勢,抓住外部機會(W-O戰略)。
在我國綜合國力遠勝于印度的今天,我國的軟件產業卻落后于印度,其最根本原因在于我國IT人士外語水平低、工程規范流程意識薄弱。鑒于此,軟件學院各部門應通力合作,給學生提供更多相關幫助和引導。首先,應重視軟件工程、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or Software)等課程授課效果,加大雙語教學和外教授課力度,擴大國際班、赴日班培養模式的受益范圍,使學生在語言和規范流程方面與國際接軌。最后,加強校企合作,依靠IT俱樂部、實訓、實習等方式,使學生盡早地了解企業業務流程和企業發展機制,在擇業前能做好行業、崗位等分析。
(3)利用內部優勢,回避外部威脅(S-T戰略)。
雖然軟件行業人員需求大,就業去向具有多向性、多面性,但是對所需知識技術層次要求較高,屬于知識高度密集型行業,競爭和威脅無處不在。根據S-T戰略,學院應大力引導學生堅持對國內外專業知識和技術的實時更新,無論在學習還是今后的工作中,都應緊跟技術潮流,不能成為企業技術換代的犧牲品。
(4)克服內部劣勢,回避外部威脅(W-T戰略)。
中國軟件行業日益發展壯大,企業為在業務上不斷走向國際化,強調企業多元文化融合。在這一前提下,學生的外語能力差、工程規范流程意識較弱、人際交往能力欠缺、團隊合作能力不強等劣勢得到放大。學院應采取措施,使學生在本科期間了解主要軟件發包國家的人文文化和工程流程標準。
[1]陸鳳曉.淺析輔導員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優勢[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09(09).
[2]司偉森,郜攀峰.人職匹配與大學畢業生擇業[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0(17).
[3]繆晨霞.第一份工作對你的影響究竟有多深[EB/OL].[2010-08-23].http://edu.sina.com.cn/j/2010-08-23/10121924 04.shtml.
[4]李麗芳.美國大學生職業規劃指導的發展與創新實踐[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05).
[5]俞濤.SWOT分析模型在戰略形成中的應用研究[J].經濟技術協作信息,2007(03).
[6]KoontzH.,Weihrich H..管理學[M].張曉君等譯.經濟科學,1998(10).
[7]馬鴻雁.高職院校發展戰略的SWOT分析[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9.
[8]高健波.淺談大學生如何進行科學的職業規劃[J].才智,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