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興 黃 浩 李 偉 丘斯遠
(華南農業大學 農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2)
2012年2月1 日,中央1號文件發布,其中“農業科技”是最重要的關鍵詞,并提出堅持科教興農,振興發展農業教育,推進部部共建、省部共建高等農業院校,辦好一批涉農學科專業。由農業類高等院校的招生情況可見,涉農專業招收的女大學生比例已經很高,如表1所示,近幾年,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招生比例中,女生比例已經接近50%。就業質量是高等院校教育好壞的重要指標,如何促進高等院校涉農專業女大學生優質就業就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表1 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2007-2011年招生情況
(一)企業招聘涉農職位時對女生存在偏見。
涉農的工作較多是在基層,條件比較艱苦,甚至有些工作需要一定的體力,并且社會大眾普遍認為女性綜合素質不如男性,所以在招聘時對女大學生存在一定的偏見。據統計,2010年10月-2011年6月,不同企業在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招聘涉農職位585個,其中明確要求招聘男性或者男性優先的職位有82個,占14.02%,而要求招聘女性的職位只有5個,比例不到1%。
(二)涉農專業的女大學生就業質量較差。
有不少涉農專業的女大學生畢業后就業的崗位 “取代性高”、“技術含量低”、“工資低”、“發展前景小”,就業質量較差。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2011屆畢業生中,女性就業的崗位有不少是“企業行政助理”、“農資銷售助理”、“組培技術員”等,平均工資2000元左右,相比男性就業的崗位“農藝培訓生”、“技術員”、“業務代表”等技術含量較低、工資較少、發展前景不好。
(三)當代女大學生自強上進,綜合素質不斷提升,就業競爭力強。
隨著社會的發展,女大學生認識到自身發展的重要性,在校期間,自強上進,能利用各種平臺,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就業競爭力不斷增強。由表2可知,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近5年獲獎學金的人數比例,女生獲獎比例都在50%左右,最高達到60.85%,學生成績女生已經與男生持平甚至高于男生。擔任學生干部可以鍛煉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由表3可知,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近4年擔任團委、學生會學生干部女生比例都在50%以上。參加科技創新項目可以提高學生的科研和實踐能力。由表4可知,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近幾年申請的科技創新項目中,女生擔任項目負責人的比例都在50%左右。

表2 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2006-2011年獎學金女生比例

表3 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近4年學生干部女生比例

表4 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近4年科技創新項目負責人女生比例
(四)女性自身特點會對就業造成影響。
首先由于女性身體素質較弱、體力較小的生理特點,易產生膽怯退讓、依賴自卑的心理特點,以及女性在社會中所承擔的角色(結婚、生育、照顧家庭等),現行勞動法要求用人單位對女性承擔的額外成本,導致女性在就業時處于劣勢。其次女性相比男性具有更強的語言能力、更強的操作能力,普遍心靈手巧、普遍性情溫和,以上特質使女性在某些崗位上處于優勢,如商品推銷、工程項目和科研項目的橫向聯系、簽訂合同等工作。[1]
(一)加強校企合作,增加實習機會,消除學校和女性畢業生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隨著現代產業結構的演進,知識經濟的興起,農業行業也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知識與技術密集型的就業崗位,這些新興崗位弱化了對體力的要求,而是強調智力與知識的儲備。現在用人單位普遍認為女性工作能力不如男性,而女大學生認為涉農職位需要大量的體力,忽略了新興發展的一些智力型職位。構建校企合作實踐教學基地,讓大學生在畢業之前進入企業實習,通過實習,消除企業和女大學生之間的信息部對稱。創建企業名人加入學校教育的平臺,使企業充分認識到當代女大學生綜合素質不斷提升的現實。
(二)全程開展系統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強化細化就業指導教育。
全程開展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強化細化就業指導教育,可以讓女大學生客觀評價自我,早日確定職業方向,有充足的時間來做好知識和技能的儲備;讓女大學生客觀分析就業形勢和政策,調整就業心態,掌握求職技巧。學校要遵循大學生的成長規律,從學生入學開始到大四畢業,全程開展系統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以便在大學四年中更加明確學習方向。大學一年級應該針對專業認識和自我認識方面進行教育,大學二年級學校應該提供足夠的平臺,讓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發展需要,針對性地提高綜合素質,取長補短,為自己的職業方向做好知識和技能的準備。大學三年級學校應該提供一些專業知識應用的平臺,如涉農專業可以讓學生到農資企業實習參觀,提供一些科技創新實驗的機會,通過實習、參觀、實踐等方式深入了解自己的未來職業,檢查自己所具備的能力與社會要求的距離,有目的地提高自己的技能。大學四年級是就業工作的最后階段,學校應該做好崗位收集,做好就業形勢分析,及時開展學生就業技巧培訓整等工作。
(三)鼓勵女大學生到基層就業。
我國“三農”政策的實施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逐步推進,創造出很多基層就業崗位,為農業院校大學生就業開辟了廣闊的天地。政府大力組織“三支一扶”、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選調優秀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高校畢業生社區服務計劃”等項目,并充分運用經濟手段來吸引大學生到基層就業,使他們的滿足感和幸福感得以實現;此外,農科大學生在人員編制、職稱晉升和社會保險等方面也應該提供優惠政策。[2]鼓勵女大學生到基層就業,增加她們的就業機會,學校需要暢通基層就業渠道,加大相關政策的宣傳,加強基層就業的技能培訓,通過“成功案例”等類型的講座,培養女大學生基層就業的良好心態,讓她們充分認識到基層就業的機遇和前景。
(四)鼓勵女大學生繼續深造。
近年來,研究生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一方面,這是多渠道緩解就業壓力的其中之一,另一方面,提高待就業者的學歷層次,為我國的建設發展提供高水平、應用性人才的途徑。如今,社會就業形勢日趨嚴峻,提高自身學歷、素質、能力成為適應社會形勢,增強就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女性普遍心思細膩,這有利于考研的復習和冷靜應對考試。實踐證明,繼續深造可以滿足就業的不同需求,如果對農業科研感興趣,繼續深造為女大學生提升自我提供最佳的途徑,農業科技需要更多高層次高素質的人才能有新的突破,女大學生繼續深造符合國家發展需求,有利于女大學生優質就業。如果你認為本科所讀學校不滿意或者所讀的專業不適合,繼續深造是走向名牌大學的一個跳板,也是一個專業重新選擇的機會,更高的平臺,更成熟的選擇,為良好的就業局面作了好的開端。
(五)擺正學生的就業心態,轉變就業觀念。
現在的社會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在此重壓之下,就業變成了大的負擔和包袱,繼而心態擺不正,心理素質差,形成惡性循環。學校應該適應形勢,擺正學生的就業心態,通過教育,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3]一是認清自我,轉變就業期望值。當代大學生應充分認清自己,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情,擺正心態,放低架子,虛心學習,在能力沒達到時,自己的期望值稍微降低些,更務實些。大學生在沒有工作經驗第一次就業時,要有好的心理素質,不要期望太高,即使不如意,也可作為一次學習鍛煉的機會,珍惜每一次就業,積累經驗,提升自我。二是不要把就業待遇放在首要位置,要看重職業的前途和對個人的發展,不要做目光短淺的大學生。要選擇能提供培訓機會,有職業發展前景,能提高個人能力和開發個人潛能的職業職位。三是培養靈活就業,必要時自主創業。目前國家的宏觀政策鼓勵畢業生自主創業,學校也應該重視自主創業教育,社會需要自主創業人才。這不僅可以解決畢業生自身的就業問題,還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1]俞梅珍.從外生比較優勢到內生比較優勢:女性就業競爭力再思考[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27-32.
[2]余應坤.地方農業院校農學類畢業生就業現狀及對策[J].中國農業教育,2012(2).
[3]杜磊,宗雪紅.探析農業院校女大學生就業問題及對策[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2(3):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