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____許蘭武
一 糧食:新政調價 穩中有升
本刊記者____許蘭武
小麥、大米、大豆是我國最重要的農作物,糧價的升降直接影響著億萬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也無時無刻不牽動著中國農業經濟,乃至整個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向。2011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閉幕。會上強調,有必要、也有條件大幅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農業始終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其中糧價問題始終是各項經濟發展的基石。這里以大豆為例透析主要農作物的價格走勢。
——編者

2011年12月20日,黑龍江省綏化市北林區張維鎮的大豆收購市場顯得有些冷清。黑龍江省、吉林省和遼寧省以及內蒙古北部是我國大豆的主要生產地,而黑龍江省更具代表性。
“現在本該屬于收購大豆的旺季,和前幾年相比,2011年大豆的生意不好做,不少農民手里握有大豆,但不愿意出售,可能是價格偏低的緣故吧。” 陳侃(化名)是豆制品生產企業、山東省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的職工,2011年是陳侃在黑龍江代表企業方參與收購大豆的第七個年頭。
黑龍江省同江市的許蘭學家世代務農,爺爺幾十年前離開山東來到黑龍江畔種地。許蘭學在同江市東的撫遠縣境內租用五百多畝黑土地種植大豆,四五年前,他靠種大豆賺了一些錢,在同江市買了商品房。可近一年多,種植大豆再沒讓他的生活變得殷實。
“種地成本太高,土地、種子、化肥、人工各項成本加起來大概510元/畝,每畝大豆產量在300斤左右,也就是說每斤大豆僅種植成本就達1.7元。目前,收購企業掛牌價才1.9元-2元/斤,價格明顯偏低。”許蘭學表示,“現在我家的2.5萬斤大豆1斤都沒賣。”
大豆是東北地區農作物的主要種類之一,玉米和水稻的種植面積也很大。近年來,玉米和水稻種植面積呈擴大趨勢,并且越來越明顯。據中國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預估,2011年中國大豆產量僅為1350萬噸,較上年減少10.50%。
而目前,國內大豆收儲價格一直停留在2008年制定的3800元/噸。而由于受種植成本上升影響,東北豆農生產費用普遍提高20%左右,農民有較高的售價預期,他們希望大豆價格能夠超過2元/斤。
美國和南美的大豆價格對我國大豆價格的影響舉足輕重。國際上,繼美國在2011年年初的大豆玉米庫存處于歷史最低位之后,3月及6月均顯示大豆種植面積有一定縮減。之后7-8月美國大豆面臨生長關鍵期,美國本土卻出現嚴重干旱,令市場引發減產預期,并有大量資本對此進行炒作。
目前,美國大豆庫存消費有上升跡象,而南美大豆充足的供應與中國疲軟的需求從側面支撐了美國大豆庫存消費比的上升。
2011年11月底,備受業界關注的國家臨時存儲大豆收儲政策終于出臺。國家發改委、國家糧食局、財政部、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聯合下發《關于2011年國家臨時存儲大豆收購等有關問題的通知》,安排部署國家臨時存儲大豆收儲工作,國家臨儲大豆收儲價格上漲5.2%。
“此次國家臨儲大豆收儲價格較2008年以來的1.90元/斤提高了0.1元/斤,對當前大豆市場價格起到支撐作用,同時封閉了大豆市場價格的下行空間,有利于保護農民利益。”黑龍江省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分析。
小麥、大米和大豆一樣也在經歷著價格的波動。糧食產量增長,一般會抑制糧價。我國糧食連續8年增產,總產量連上兩個臺階,超過11000億斤。但與此同時,糧食價格基本保持了穩定上漲的態勢。
“現在從農民手里收購的小麥價格在1元3分左右。”2011年12月29日,河南省睢陽縣國家儲備糧庫的負責人透露,“糧庫收購小麥集中在夏秋之交,但現在很少收購小麥。”
這一天,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等地,質量較好的大米能賣到1.97-1.98元每斤。粳稻品質受天氣等因素影響,谷粒不飽滿,有的稻谷只能達到國標三級,這樣的稻谷,目前收購價在1.35-1.37元每斤。
國家粳稻最低收購價每市斤1.28元,雖然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農民的利益,但由于近年來農作物種植成本日益上升,使得種植戶不得不考慮稻谷銷售價格的問題。元旦和春節前后,預計粳稻收購價格將維持穩定態勢。
□ 編輯 周 旭 □ 美編 龐 佳
年度節點
小麥、大米價格在過去一年內沒有明顯波動。2011年11月底,國家出臺大豆的收儲價格較之以前上漲5.2%。由于生豬市場在2011年春夏之交價格猛增,玉米價格也隨之上漲,農民改種玉米的熱情明顯提高,總體來看,2012年或將迎來糧價上漲年。
價格往事
糧價穩定是近十年來的總體狀況。
2011年我國冬小麥連續第八年豐收,國內市場供應充足,陳麥價格整體平穩,但普通與優質麥價差達到歷史高位。新麥上市后價格高開穩走,收購市場化特點明顯。預計后期國內小麥價格整體將保持平穩,春節前后有望小幅上揚。
8年糧食增產中,產量增幅最大的是玉米,但玉米價格依然保持上漲,漲幅甚至超過產量增幅相對較小的小麥。國家在糧價中的調控效果明顯,并且有效地和世界糧食市場對接。
“中國糧食市場和世界糧食市場二者之間互相略有影響,但不存在決定性的關系。”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