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靜 本刊記者 苑二剛
通遼社區衛生站之困
□ 周 靜 本刊記者 苑二剛
年邁的王海生,是內蒙古通遼市金龍苑小區的居民,這幾天他一直在社區衛生服務站輸液。王海生患腦血栓已有四年多,每年要疏通兩次血管。前幾天散步時,他感覺腦子暈乎乎的,腿也發麻,在醫院拍完片子后,發現腦血栓有加重的跡象。醫生建議他住院治療,并開出了一系列的藥方。
王海生住了三天醫院后,決定回家,去社區衛生服務站繼續治療。原來,他的家人通過打聽得知,同樣的藥在醫院是150多元一支,而在社區衛生服務站僅為50多元錢一支。“就算有醫保卡可報銷一部分,仔細算下來,還不如在社區衛生服務站輸液劃算呢。”王海生說,他打算以后只要不犯急病,就在社區衛生服務站就診。
許多市民像王海生一樣,習慣于在社區衛生服務站看小病、常見病。但是許多經濟不發達地區的社區衛生服務站由于種種條件限制,目前仍處于基本醫療狀態,拿不出更多精力去提供更高質量的公共衛生服務。
另外,社區衛生服務站由于醫療水平、硬件設施等問題,仍然使一些市民望而卻步。在公立醫院、民營醫院及隨處可見的私人門診的夾縫中,社區衛生服務站艱難地尋找著自己的位置。
通遼市科爾沁區西苑西區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就建在小區院里。醫生江詩旺在這里行醫已八年多,很受居民歡迎,還常有其他小區的居民慕名前來求醫。這家社區衛生服務站一般每天有十幾人來看病,多的時候能達二十余人。據記者了解,與通遼市多家社區衛生服務站相比,這樣的門診量還是較高的。
社區衛生服務站承擔著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的雙重“網底”功能。
“從成立到現在,這家社區衛生服務站都是我自己出錢建設的。”江詩旺當過兵,1978年轉業后進入中鐵十九局衛生所,當上了醫生,后來因單位改制他選擇了出來單干。2003年7月,江詩旺投資50多萬元,買房、裝修、購置藥品、雇用護士,開起了這家社區衛生服務站。門診有150多平方米,5張床位,設置了處置室、藥房和檔案室等。
江詩旺介紹,除了最基本的醫療設備之外,這家社區衛生服務站幾乎沒買過任何較貴重的醫療設備。不只是因為資金,還涉及到人員使用等問題,無法解決。門口擺放的一臺頸椎牽引儀可能是這里最好的設備了。這是2006年西苑西區社區衛生服務站被評為全市社區衛生服務先進單位時,市衛生局獎勵的。2004年,他還獲得了市衛生局獎勵的一臺電視機和一臺VCD,現在就放在病床旁邊,供輸液的患者解悶。
作為社區衛生服務站,江詩旺在為患者看病的同時,還承擔了更多的職責。從建立時起,他與護士就開始了入戶走訪,為居民建立健康檔案。白天來看病的人不斷,他一般選擇晚上入戶,忙不過來時,他就花錢雇人幫忙。小區居民時常有人搬走,又有人搬進來,因此每隔一段時間,他還要重復走訪。為此,他自己花錢買了一臺電腦,專門登記居民健康信息。每年他都定期在社區開辦各種形式的健康教育,出板報,傳播衛生健康知識。每年用于公共衛生服務支出的費用要上萬元。
2007年通遼市成立了街道衛生服務中心,按社區人口下發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分配到社區衛生服務站的標準是每人1元錢。西苑西區有3000多名居民,江詩旺按人口領了3000多元錢。這是他得到的第一筆公共衛生服務經費。
“現在我們社區衛生服務站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資金問題。這一問題不解決,其它都是空談。”江詩旺介紹,現在主城區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基本大部分已承包給個人,經濟上自負盈虧,所以這迫使社區衛生服務站只能以創收為主業,“首先得生存,沒錢撐不下去呀!”
江詩旺這所社區衛生服務站是自家買的房子,不用交房租,有的社區衛生服務站一年要交幾萬元房租,負擔更重。
“在我們老家浙江省寧波市,社區衛生服務站從房屋、設備、人員、工資上,都是政府財政支出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完全有精力投入公共衛生服務。但是咱們地區經濟欠發達,我們也理解政府的難處。只能在現有的條件下,盡量做到更多。” 江詩旺說。
社區衛生服務站作為城市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的雙重“網底”功能。然而,由于醫療設備、人才等資源在社區衛生服務站和大醫院間的配置不合理,使社區衛生服務站技術水平相對薄弱,因此,導致了大醫院人滿為患而社區衛生服務站門可羅雀的局面。那些到社區衛生服務站就診的患者,往往也以拿藥品為主,“以藥養醫”成為眾多社區衛生服務站的生存法則。有數據顯示,在我國社區衛生服務站75%以上的醫療收入為藥品收入。

一位退休老人在江詩旺的社區衛生站接受治療。圖/苑二剛
同樣的問題在通遼市主城區也有顯現。科爾沁區衛生局社區科科長張云海介紹,根據國家有關文件要求,社區衛生服務站需具備“六位一體”的綜合服務功能——基本醫療、社區預防、社區保健、社區康復、社區健康教育。通過近年來的努力,通遼市主城區已經建立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整體框架,各項服務功能已經陸續開展,基本建成“十分鐘就醫圈”。但由于地區經濟、思想觀念、資金設備等多種因素制約,社區衛生服務站把大部精力用在了“基本醫療”這個功能上,其它幾項公共衛生服務進展緩慢。
采訪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社區衛生服務站醫生告訴記者。目前,通遼市主城區社區衛生服務站大都面臨資金投入不足以及設備、人才緊缺的問題,需要自己負擔房舍、人員工資等。這就迫使他們90%以上的業務就是看病,而保健、護理、計劃免疫等功能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實際上相當于一家小診所,而其環境、設備、醫師的技術水平與醫院、診所相比,都不占優勢,也大大違背了社區衛生服務站建立的宗旨。處于尷尬地位的社區衛生服務站一旦沒有了積累的盈利資金,發展會變得十分緩慢。如果入不敷出,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也會大受打擊。
社區衛生服務站要想在夾縫中生存,必須走“人無我有”的發展道路。從以看病為主,轉向開發保健、護理、計劃免疫等功能為主。從長遠來看,這也是社區衛生服務站未來的發展方向。目前,要想完全實現預防、保健、醫療、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指導“六位一體”的功能目標尚不可能,但可視社區的實際情況有計劃地發展。
2009年4月7日,我國新一輪醫改大幕拉開。新醫改強調公立醫院要遵循公益性和社會效益原則,通過多種方式逐步改革或取消藥品加成,解決公立醫院“以藥養醫”問題。同時提出,公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配備和使用國家基本藥物,按成本價格“零差率”銷售,取消原來的15%藥品加成費用,促進患者向社區分流。然而,具有“六位一體”網絡體系的社區衛生服務如果不能健康發展,醫改也很難說是成功的。
2011年5月,衛生部將人年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由15元提高至25元,各級財政投入資金總額將達到300多億元。在通往城鄉居民享有均等化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路上,我們期望社區衛生服務站能發揮更多的作用。
□ 編輯 汪文娟 □ 美編 閻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