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琴塔娜
近年來,廣大農牧民逐漸認識到一家一戶經營模式的弊端,因此由政府引導、基層干部帶頭、農牧民自愿組織了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這種組織主要有專業合作社和農牧民協會兩種,盡管名稱上有所不同,但其合作經濟的性質是一致的。在農牧業生產實踐中,我區農村牧區合作經濟組織主要以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為主,占絕大多數。目前我區農牧民專業合作社主要采取以下幾種形式:一種是土地經營權不變,統一購進生產資料,統一采用新品種、新技術,統一銷售農畜產品;一種是合作社租用農民土地,反聘農民種田;有少數合作社則以土地入股統一經營。通過近幾年的實踐證明,農村牧區專業合作社在發展現代農牧業、調整農牧業產業結構、提高專業化分工協作,促進農牧民增收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初步顯示出了優越性和生命力。特別是200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正式實施以來,進一步推動了我區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據統計,截止2009年底,全區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農牧民專業合作社有5919個(含分支機構),比2008年增加4520戶,增長3.23倍;成員總數達58954人,比上年增長2.97倍,其中農牧民成員55902人,占成員總數的94.82%,高于《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要求的80%的比重。出資總額73.67億元,比上年增長4.4倍,其中貨幣出資46.6億元,占出資總額的63.26%。主要分布在種植業、養殖業、農畜產品加工銷售、信息技術服務業、生產資料購買與銷售等領域。其中:種植業、養殖業、生產資料購買和銷售的合作社為73%。當前,我區農村牧區合作經濟組織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
內蒙古地區農村牧區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縱向發展很快,但橫向與一些農牧業比重大的兄弟省市區比較還有很大差距。截止2009年6月,我區在工商部門注冊的合作社3280個,只占全國的1.8%。而同期,山西省為18631個,占全國的10.4%,山東省18490個,占全國10.3%,河北省8248個,占全國4.6%。入社成員僅占全區農牧業人口的0.3%,平均每社成員數只有10人左右,95%的合作社人數在50人以下。從全區分布看,54.7%的合作社集中在赤峰市、呼倫貝爾市、通遼市,這三地區的合作社出資額占全區的48.2%,成員總數占全區的54.9%。有個別旗縣專業合作社處于剛剛起步階段。有相當一部分農牧民對專業合作社不了解,入社積極性不高,在沒有見到實際效益的情況下,有好多農村牧區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還處于“空白”狀態。
由于我區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剛剛起步,專業合作能力低,總體服務功能差,專業合作社大都只停留在農畜產品銷售環節,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還沒有開展起來,專業化、規模化、機械化、信息化水平低,從而使專業合作社在提高農牧民組織化程度上發揮的作用有限,經營效益也有限,2008年,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百元投入產出比為100∶145。
1.《農民專業合作社會計制度》落實不到位,盈余分配制度不健全,利益關系不緊密。2008年全區依法登記的合作社中,可分配盈余按交易量(額)返還的專業合作社數99個,只占14%,社員享受股金的更少。許多專業合作社產、銷銜接不緊密,缺乏約束機制,雙方未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關系。
2.制度不健全,缺乏具體的管理制度,如民主議事制度、審計監督制度、財務制度等。三會中的“監事會”起不到相互監督的作用,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監督機制尚未形成。
3.大部分專業合作組織沒有注冊登記,章程制定不規范,許多農合經濟組織在不具備法人地位的情況下從事經營活動,存在著潛在的糾紛隱患。
4.許多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重大項目和活動中決策不民主,會員參與議事的意識不強,不太關心合作組織的發展,合作意識弱,只愿利益共享,不愿風險共擔。
大多數專業合作社普遍存在資金短缺的問題,特別起步資金短缺,貸款難、利息高、融資難。在發展中缺少融資渠道,自有資金積累能力薄弱。資金的缺乏制約著合作社培植主導產業和擴大再生產。目前,從全區依法注冊的合作社看,能從當年盈余中提取公積金的專業合作社只有9.7%,大部分沒有自身積累和擴大再生產的能力。
合作社帶頭人及成員的整體素質不高,普遍存在著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情況,接受新事物難,市場經營理念不強,管理和協調能力差,懂技術,會管理,市場開拓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比較缺乏,農牧業專業技術人才缺乏。部分農牧民素質低,獲取信息的渠道閉塞,對新生事物接受緩慢,造成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遲滯,產品更新落后,產銷脫節的情況,這些降低了合作社成員的積極性。一些合作社自律和誠信意識差,如托縣刺尾溝專業合作社,認為貼上“無公害綠色食品”的標簽就可以賣上好價錢,所以私自印刷標簽。新品種、新技術推廣難,有些仍需經過農牧民實踐才能選擇使用。如托縣旺達西瓜專業合作社,西瓜新品種只有在黨員帶頭試種后,其他社員才開始種,但有些品種經過試種后并不好,給帶頭的社員造成不少損失,該專業合作社的帶頭人、黨支部書記曾有一年因此損失很大。
領導不到位,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宏觀環境還待改善,有些政策執行還不到位。對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缺乏有效的扶持和引導,在實際工作中,缺乏必要的激勵機制,沒有把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建設真正提到議事日程。在政策措施方面,在其登記審批、市場進入、土地利用、產品流通、信貸、稅收、企業扶持、資金等投入方面沒有建立起優惠政策體系。整體協調不足,各部門間缺乏配合溝通,難以形成合力。在示范帶動作用方面,由于缺乏必要的宣傳和引導,部分農牧戶對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的地位和作用仍持觀望態度。還有不少地方的合作社處在自生自滅狀態。
1.稅收政策,對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實行低稅或免稅政策。結合我區實際情況,在現有稅收優惠政策的基礎上,對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的服務免營業稅、所得稅,允許經營農資等,農產品運輸比照區內運輸公司減征,對管理規范、經營較好、依法納稅的合作社,實行稅后返還政策,鼓勵其發展。
2.土地政策,對專業合作社辦公場所、自產農牧產品加工、儲藏、交易市場的用地,實行無償劃撥使用。
3.財政專項資金政策。各級財政建立農牧業合作基金,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資金,專項支持農牧民專業合作社。
4.信貸支持政策。農村信用社和其他國有政策性銀行加大對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的信貸資金的投放額度,建立一個針對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的信貸金融優惠支持體系,主要為其發展給予低息或貼息貸款,尤其是對一些重點專業合作社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給予優惠。
5.加強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的科技支持。支持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引進新品種和新技術,增強專業合作社農畜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提高專業合作社的收益,從根本上要依靠科技進步,特別是要隨時引進新品種。引導和扶持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引進農牧業機械設備和適用農牧業技術,政府提供購置農機設備貼息貸款和財政直接給予補貼等。農牧民專業合作社要承擔起推廣農牧業新技術的責任,從引進、示范、技術指導、效益等方面都要做好相應的工作,發揮合作社在推廣科技方面的作用。制定優惠政策、獎勵措施,鼓勵科技部門、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與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建立聯系,開展以技術入股等多種形式的技術合作,將農牧業生產的新品種、新技術運用于生產一線,將農畜產品加工的技術運用于生產中。也可以運用市場機制,把科研部門與農牧民專業合作社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這樣既可以為農牧民專業合作社提供科技支持,科研部門的成果又得到了轉化,實現雙贏。
6.做好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的人才培養。培養一批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的帶頭人。為農牧民專業合作社提供智力支持。建立自治區、盟市、旗縣三級培訓體系,落實專項資金,著力為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培養懂農牧業生產技術、會經營管理、能夠開拓市場的新型農牧民人才隊伍。
[1]《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強發展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的意見》.現代牧業2006、1.
[2]巴嘎那《積極發展農村牧區合作經濟組織》實踐.2007、Z1.
[3]王莉《內蒙古農牧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現狀與對策》經濟論壇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