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榮
謹慎性原則亦稱審慎原則、穩健性原則,在會計環境中存在不確定因素和風險、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的精確性受到影響的情況下,應運用謹慎的職業判斷和穩妥的會計方法進行會計處理,充分預計可能的負債、損失和費用,盡量少計或不計可能的資產和收益,以免會計報表反映的會計信息引起報表使用者的盲目樂觀。
1.主要是避免企業虛增利潤,使利潤更接近真實。按照謹慎性原則處理有關確認和計量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遏制利潤的虛假繁榮。實行謹慎性原則,可適當地保持企業的經濟實力,從財力上為可能發生的各種風險和不測事件做好充分的準備,增強競爭力。
2.提高會計信息質量,規范信息披露。財務報告目標是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決策所需信息。目前,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在我國非常普遍,謹慎性原則的運用有利于進一步擠去資產和利潤中的水分,能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準確、可靠的會計信息。
3.培養良好的誠信意識與責任。會計人員作為市場經濟的維護者,其職業誠信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會計信息的質量。謹慎性原則對于解決“浮夸”現象,培養會計人員誠信意識和責任,具有重大意義。
4.加快國際協調,提高我國會計聲譽。國際會計準則把謹慎性原則作為衡量會計信息質量的一個重要標準,謹慎性原則的應用可提高我國會計在國際上的良好聲譽,加強我國信息與他國信息的可比性。
1.由于會計政策的可選擇性較強,使用謹慎性原則未必能夠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譬如企業計提壞賬準備的方法和比例都是由企業自定的。在這種情況下,由于會計政策的可選擇性而出現不同的結果,造成資產價值和利潤不實的情況。
2.由于謹慎性原則本身具有較強的傾向性,本期的利潤穩健了,后期的卻不穩健。
比如存貨,計提存貨跌價準備使得當期利潤計算偏低,期末存貨價值減少,會導致以后期間銷售成本偏低,從而使利潤反彈。對于期末存貨占資產比重較大的企業(如房地產開發公司)來說,這不失為操縱利潤的手段。
3.企業將計提準備作為新的粉飾手段。如在某一年度可以對應收賬款超常提取巨額準備,使當年利潤急劇下降,次年度卻以債務重組等方式“成功收回”而大量沖回壞賬準備,因此次年利潤突升。這種做法使謹慎性原則難以發揮規避企業風險的作用,反而可能成為企業調節當期利潤的手段;達到粉飾企業的目的。
4.謹慎性原則在實務操作中帶有極大的主觀性,受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職業判斷能力的影響,從而導致會計信息的不可驗證性,致使該原則易被濫用,從而極大地破壞了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1.體現謹慎性原則的會計準則和制度的相關條款應盡量具有可操作性。《企業會計制度》中關于資產發生減值的判斷標準不夠明確,特別是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資產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得作為決定資產減值準備數額決定因素的“可變現凈值”、“市場價值”、“可收回金額”的確定較為困難,這為企業利用謹慎性原則進行操縱留下了一定的空間。因此,筆者建議,應就“可變現凈值”、“市場價值”、可收回金額”的確定問題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具體標準,以指導企業的會計實踐。
2.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為謹慎性原則的正確運用奠定基礎。謹慎性原則的貫徹實施要建立在會計人員職業判斷能力提高的基礎上,要求會計人員能夠準確把握謹慎性原則的實質,在對不確定性的事項進行估計和判斷時,力求客觀和公正,避免主觀隨意性。
3.充分發揮獨立審計的外部監督作用,為謹慎性原則的正確運用構造“防御”體系。為防止企業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不用或濫用謹慎性原則,應加強以獨立審計為核心的外部監督體系,確保會計信息的公允性和謹慎性原則的合理運用。
4.將謹慎性原則的運用與會計信息的充分披露有機地結合起來。謹慎性原則的運用首先是對會計領域中存在的不確定性事項進行判斷時所體現的一種態度;其次,表現為一系列的具體會計處理方法。不同的判斷會導致其對方法的選擇,當然也會導致不同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其結果最終會影響到信息使用者特別是外部信息使用者的決策。因此,凡是與謹慎性原則運用有關的、會影響投資人和債權人等信息使用者對目前和未來理性判斷的信息都應在財務報告中作出全面陳述,包括體現謹慎性原則的若干具體會計處理方法應用的背景、產生的影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