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平 張 娟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企業面臨的風險越來越多。2009年,中國內部審計協會與德勤會計師事務所聯合發布的《內部審計熱點問題調查報告》顯示,金融危機促使企業管理者進一步提高對內部審計的重視程度,現代企業越來越關注企業風險和公司治理相關問題。
審計模式是審計導向性的目標、范圍和方法等要素的組合,內部審計也不例外,它對審計應從何處下手、如何著手、何時著手等問題作出了規定。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審計的需求不斷變化,一般意義上的審計模式先后共經歷了賬項導向審計階段、制度導向審計階段和風險導向審計階段,應該說審計模式的不斷演變是適應了審計環境不斷變化的結果。
企業作為社會有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與進步。因此,構建企業治理導向型內部審計模式并對其審計程序進行探索,已成為內部審計理論與實務界應該思考和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審計目標決定了審計的對象和審計范圍,而審計程序是實現審計目標的途徑,不同的審計目標的實現要求有相應的審計程序來保證。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制定的《內部審計實務標準》中的內部審計的目標是為機構增加價值并提高機構的運作效率。它采取系統化、規范化的方法來對風險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進行評價,提高它們的效率,從而幫助實現機構目標。
與其相一致的是,企業治理導向內部審計模式的審計目標就是在對企業的風險管理、治理環境和狀況評估的基礎上,合理設計和實施內部審計具體程序,發表恰當的審計意見,最終實現企業的價值增值并提高其運營效率,從而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隨著內部審計目標的變化,內部審計職能由單一的經濟監督職能向以經濟監督和經濟評價為基本職能的多職能轉變,并為實現內部審計目標服務。所以內部審計必須將其作用領域發展到企業的各個方面,乃至本企業的戰略決策和治理層面,有針對性的提出意見和建議,以促進企業改善經營管理,實現企業增值目標。
企業治理導向內部審計模式的提出,能夠較好地實現內部審計職能的轉變,并能夠根據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較好地設計內部審計程序,從而促進內部審計職能的良好發揮。
伴隨著企業經營管理模式的轉變,審計環境、審計目標及職能的變化,必然導致審計的范圍和內容發生變化。從內部審計的內容看,已經逐步從傳統的財務審計發展為以財務審計為基礎,包括財務事項和非財務事項的綜合管理審計,內部審計內容也得到了極大的拓展,主要表現為更加重視對公司治理、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審計。這樣,就需要對傳統的內部審計程序進行創新,逐步建立一套適應內部審計新內容的內部審計程序,從而實現內部審計的目標。
審計主體是審計程序的制定者也是審計工作的執行者,不同的審計主體對審計程序有不同的要求。企業治理導向審計模式的審計主體可以是外部審計組織或人員,也可以是內部審計機構或人員,具體審計程序的設計既依賴于審計主體對審計環境的把握,又依賴于審計主體對具體審計目標的設定。
企業治理導向內部審計的重點是公司治理,現代內部審計已將其作用范圍從內部控制層次提升到治理的層次,內部審計不僅要實現對內部控制的監控與評價,還要在整個公司治理中發揮作用。公司治理導向內部審計能更全面的發揮作用,也順應內部審計和公司治理的發展要求。
國內外審計界對企業治理與審計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提出通過風險導向審計實現公司治理與風險管理的整合,為公司治理與審計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李維安、程新生、時現分別從不同角度探討了公司治理與審計的關系。蔡春、唐滔智也提出了公司治理導向審計模式的初步構想。還有一些學者在公司治理導向審計模式基礎上對和諧治理導向審計模式進行了初步探索。但是,目前基于公司治理審計基礎上的內部審計程序的研究還不是很多。
企業治理導向下的內部審計程序同其他審計模式下的審計程序大致相同,也是主要分為計劃、實施和報告三個階段,但在具體審計程序上有較大區別。
在企業治理導向內部審計模式下,審計計劃階段主要是在了解企業自身面臨的全球環境、國內環境的基礎上,重點了解企業治理環境和狀況以及內部控制狀況。所以審計人員可以重點關注企業的治理環境并通過詢問被審單位的管理層、治理層和其他內部相關人員,檢查相關文件記錄,實施分析程序等途徑獲得相關信息,對各個環節進行分析,為客觀評估企業治理環境帶來的審計風險因素和風險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礎,并以此作為總體審計策略和具體審計計劃的制定依據。
為了有效評估企業所存在的戰略風險及其對企業治理結構的影響,對企業環境進行評價是極為重要的環節,也是治理導向型內部審計的內在要求。在對企業治理環境評估基礎上,才能設計進一步的審計程序。
審計人員可以運用SWOT分析法對治理環境進行分析和評價,在運用過程中,審計人員應根據企業的目標,分析企業經營的外部環境,確定存在的機會和威脅,同時評估企業自身的內部條件和控制系統,特別是治理結構和內部控制系統,認清優勢和劣勢。
審計人員可以選用國際上廣泛采用的美國標準普爾公司治理評價指標體系或者戴米諾公司治理評價體系等對公司治理狀況進行評價,比如標準普爾的公司治理評價包括國家分析和工資評價兩部分,公司評價中具體包括對所有權結構和影響、股東權利與利益相關者關系、財務及財務治理信息披露、董事會結構運作等,根據制定的評分標準,對上述方面進行評估,得出企業治理的分值,從而進行客觀評價,為進一步審計程序的設計和有效實施提供基礎。
它主要包括企業治理條件下的控制測試和實質性程序。控制測試指的是測試企業治理下的內部控制運行的有效性。審計人員可以從控制在所審計期間的不同時點的如何運行、是否得到一貫執行、由誰執行以及以何種方式運行等方面獲取相關的審計證據。實質性程序是審計人員針對評估的企業治理下的風險而實施的直接用以發現財務報表認定層次重大錯報的審計程序。
審計人員可以采用檢查、監盤、觀察、詢問、函證等細節測試程序和分析程序等具體審計方法進行實質性測試。根據審計風險模型,審計人員對企業治理下的重大錯報風險進行評估,然后通過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將檢查風險降低,進而將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審計報告階段是整個審計過程的最后一個階段,企業治理導向內部審計模式下的審計報告也是該種審計模式的最終成果,審計人員通過運用企業治理導向審計模式的審計程序評估和應對審計風險。這一階段,內部審計所做的主要工作是:整理和評價審計證據,復核審計工作底稿并撰寫審計報告,征求被審計單位意見,下達審計決定,最終出具審計報告。
風險的評估與控制對于一個公司來說,是一個十分重要、需要同內部審計密切結合的因素,引進風險理念能夠增強內部審計人員對于公司所面臨風險的關注,進而,內部審計人員實施審計程序的重點也將會轉移到風險來源的各個方面。引進風險管理觀念的基本思路是從內部審計目標出發,評估妨礙或影響目標實現的種種風險及其背后的深層次的治理問題,然后制定應當采取的審計程序,這為內部審計中融入風險管理提供了指引。
在治理導向內部審計下,具體實施審計程序中,應擺正內部審計的目標定位,即為公司價值增值。審計人員在制定具體的內部審計計劃的過程中,要站在公司治理的高度,通過改善公司治理,增加公司價值。通過對治理功能的強調,解決了由誰對公司治理效果進行審計的難題。根據公司自身的治理環境,使內部審計服務于高層治理機構從而擴大其在組織中的獨立和權威地位,才能有效地開展企業治理導向審計。
企業治理環境的戰略評價是治理導向內部審計模式的基礎。在實施該審計模式時,審計人員應對企業治理環境進行全面評估,以合理確定審計風險和進一步的審計策略。企業治理狀況的評價是和諧治理導向審計模式的核心。在對企業治理環境進行戰略評價的基礎上,審計人員還應當進一步對企業治理的具體效率或狀況進行量化評估,作出客觀的評價,從而全面降低內部審計風險,提高內部審計效率。
基于企業治理和風險導向審計理論基礎上的治理導向審計模式的提出,對于保護利益相關者,加強政府有效監管,促進和諧社會建設,防范審計風險和確保審計治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而科學合理地設計和實施企業治理內部審計模式下的審計程序,則是該種審計模式有效發揮其作用,實現內部審計目標的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