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方
審計風險分為狹義的審計風險與廣義的審計風險。狹義的審計風險定義如下:審計風險,即審計人員對存在重要錯弊的財務報表未能發表恰當審計意見,被追究審計責任而發生損失的可能性。而廣義的審計風險并不僅僅局限于審計人員判斷失誤的風險,而是擴展到客戶、環境等因素造成的注冊會計師受到損失或不利的可能性。
隨著社會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被審單位的會計資料也越來越多,錯誤和虛假的會計資料摻雜其中,失察的可能性隨之增大;經濟業務的種類和性質日趨多樣化、復雜化,會計業務已遠遠超出傳統財務會計的范圍,對這些業務的處理更容易發生爭議,同時也為審計工作帶來更多困難。
企業的治理結構失效,被審單位普遍出現違規行為,造成會計信息嚴重失真,這使得構建在會計責任基礎上的審計責任更為加劇,增大了審計人員控制審計風險的難度;同時也破壞了審計的獨立性,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會計師事務所很難頂住壓力,在出具審計報告時往往不得不妥協,無形中增加了審計風險,嚴重影響了審計人員降低審計風險的自覺性和嚴肅性。
隨著國家政策的不斷調整、變化,各種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而相關法律法規不配套也日益突顯出來,導致在審計過程中遇到的新問題無法處理。一些法規政出多門,相互矛盾,造成事務所、注冊會計師無所適從,造成審計出錯的可能較大。獨立審計準則的制定明顯滯后,而獨立審計準則是審計人員衡量會計報表是否公允、合法的標準,少了這把“尺子”,審計人員難以作出正確的審計結論。
事務所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審計工作的質最狀況,因而也關系到審計風險的大小。如果事務所管理水平較低,審計風險就會大大增強發生,很難得以有效控制。在我國現階段,事務所內部控制制度還不夠完善,導致了事務所抵御風險的能力也比較差。
在審計隊伍中有少數人不能嚴格要求自己,抵制不住各種誘惑,存在以權謀私和審計舞弊行為。這不但干擾了審計工作,更是加大了審計風險發生的可能性。
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改革會計師事務所聘任機制。在實際工作中,企業往往沒有真正建立起一套法人治理結構。企業的管理當局既是經營管理者又是委托人,這樣就大大增加了企業與審計人員合謀的概率。
由于我國審計行業及相關領域的法制不夠健全,使得審計人員在面對審計和進行訴訟時經常處于被動挨打的局面。因此,我國要建立健全與之配套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使之與司法界的法律認識相一致。
首先,要在審計業務領域中引入司法介入機制,強化約束力,促使審計行業自律;其次,規范加強政府的監督行為,讓政府履行應盡的職責,維護市場秩序;再次,要加大對違法、違規問題的懲罰力度,對情節嚴重的決不姑息,要嚴懲不貸,讓那些無視法律的審計人員和會計師事務所意識到違法、違規不但無利可圖,而且代價沉重,得不償失。
審計風險是客觀存在的、無法消除的,審計人員只能盡量避免和減少它但無法消除它,最終只能保證審計質量合格。因此,控制審計風險的目的就是保證審計質量的合格。而衡量審計質量是否合格,則要看審計實施過程是否符合審計準則的要求,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是否始終堅持應有的職業謹慎和獨立性。因為,只要遵守就不會發生過失,至少不會發生重大過失,那么審計質量就是合格的,審計風險就不會演化為審計失敗。
務實地制定風險防控制度及辦法2010年4月26日,財政部等五部門聯合發布了《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指引”以防范風險和控制舞弊為中心、以控制標準和評價標準為主體,是一個完備的體系。雖然“指引”是為企業設計制定,但對會計師事務所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特別是在加強審計風險控制問題上,大可以完全引用。指引中關于內部控制的理念充實、完善了我們對審計風險控制的制度、辦法,使之更加有效、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