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軍
會計職業道德建設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根本要求。然而,近年來一系列會計舞弊案,使會計行業的公信力受到嚴峻挑戰,多個會計信息失真案,引發了會計行業的誠信危機。因此我們要迅速強化各行各業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建設。
1.會計職業道德嚴重滑坡的表現
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國對會計工作人員的職業監督卻失之于寬,在不少地區甚至顯得蒼白無力。可以說,會計職業道德的喪失已經嚴重扭曲了會計信息和經濟信息、破壞了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影響了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和環境、侵害了相關方的利益。正是基于這一問題的泛濫和嚴重性,關于會計誠信和會計職業道德建設越來越成為公眾關心和探討的焦點。
2.會計職業道德嚴重滑坡的原因
(1)利益驅動。會計職業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是利益的驅動。這里所講的“利益”,既包括單位利益,也包括單位負責人、會計人員及其他相關人員的個人利益,與會計信息相關的利益關系極為復雜,正是這些復雜的利益關系導致了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的缺失,進而產生了虛假會計信息,究其根源是利益機制的驅動和缺少一個完善的會計職業道德規范體系。
(2)會計制度的局限性。現有的會計理論在很多方面還不能完全客觀地反映經濟業務的需要。如謹慎性原則在應用時,預計可能發生的費用和損失,少預計或沒有預計可能發生的收入,使會計信息帶有了估計成分,影響會計信息的真實性。這些原則本身為會計人員造假提供了操作的空間。
(3)失信成本低。目前我國對檢查出來的會計造假往往是“重經濟處罰,輕行政、法律處罰;重對單位處罰,輕對個人處罰;重內部處理,輕外部公開處理”。減弱了法律的效力。在具體的規定上現有的一些治假法規、處罰規定也顯得過寬。正是由于會計造假的預期收益明顯大于預期成本,才會不斷上演會計造假的鬧劇。
(1)會計信息傳遞不能滿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相關性是具有相對性的,同一種信息對不同的用戶以及在不同時間上其相關程度不同,而現有會計系統提供的只能是針對所有者共同需要的通用會計報告。這實際上是對會計信息進行再加工的信息處理過程的結果,只能向信息使用者傳遞綜合的信息,但這種通用的會計報告不能滿足所有信息使用者的所有不同決策的需要,其相關性只能是相對的。
(2)會計信息披露不充分。相關信息不能得到正確反映。以企業年度定期報告為例,多數存在母公司對子公司及關聯企業的列報存在疏漏、對或有事項及其他重大事項未做說明、對利潤總額主要由非主營業務利潤構成不詳細披露、對其主營業務收入、凈利潤等主要財務指標的重大變化未做必要的分析說明等種種現象。有的企業存在大量資產未能得到確認,更談不上計量和報告。
(3)會計信息不對稱,導致市場失靈,資源配置效率下降。會計信息不對稱的表現:不同的會計信息使用者之間的會計信息不對稱,指企業由于選擇了特定的會計方法而造成會計報表的信息披露偏向于某一個特定的信息使用者,由此造成一部分人得到更多的所需信息,另一部分人卻與此相反,從而引起投資成本上升,股票在市場上流動性下降;信息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的會計信息不對稱。
(1)法規不健全。《會計法》是會計工作的根本大法,在實施過程中顯現出不足之處。如對違法處罰規定中,使用“情節嚴重”、“數額較大”等詞語,缺少量的標準,可操作性不強,使執行不能很好的落實。急需進行修改,出臺相應的實施措施。
(2)外部監督乏力。上級主管部門為了權衡本部門的利益,偏袒自己下屬單位,監督弱化;稅務機關以稅收征管為宗旨,注重稅款的繳納,忽略其他會計核算監督;審計機關重點是對預算內的行政事業單位和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審計,不可能對所有企業實施全面的經常性監督。
(3)會計管理體制的弊端。會計人員作為企業的一員,受本單位領導的控制和制約,其經濟待遇、工作安排、職務任免等都基本上由領導決定。主管部門并沒有起到保護會計人員行使職權的作用,守法的會計人員遭打擊報復、被撤換,主管部門往往順從單位負責人的意見,會計人員出于自我保護,屈服于單位領導,會計核算缺乏獨立性,內部監督職能沒有發揮出來。
2000年7月開始施行的《會計法》,是會計打假的一把利劍,它是規范會計工作和行為的根本大法,是一部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形勢相適應、內容充實、體系完整、要求明確、特點鮮明的法律,它的實施為依法規范會計行為,確保會計信息質量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為廣大財會工作者履行會計職責,依法進行會計核算和監督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首先,宣傳貫徹《會計法》是確保和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基礎和前提。只有大力地、長期地深入宣傳貫徹《會計法》,并且采取行之有效的、廣大財會人員喜聞樂見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宣傳方式,如圍繞會計法的核心內容由有關部門和人員將其分解為“三字經”、“順口溜”、“小品”、“漫畫”等形式,真正使《會計法》的內容在廣大財會人員、單位領導和廣大干部職工中入耳、入腦,這樣才能把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基礎打實、打牢。
其次,要結合我國實際情況,修改、完善相關法律和規章。對現有法律法規中一些責任和處罰不明確的條款加以修改,并增加對那些在現實中出現而法律法規中沒有涉及的情況的規定。
最后,對于貪污腐敗、違法亂紀、知情不舉甚至同流合污等現象,除按規定予以一定的行政處罰外,嚴重的還可追究會計人員和相關人員的法律責任。使人們認識到若不注重職業道德,不用職業道德規范自己行為,將會受到法律制裁。
會計職業道德評價體系是指建立專門的會計職業道德評價機構,以制度建設為保障,以信用信息資源為基礎,用科學的評價方法、明確的評價內容、規范的等級標準來準確反映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狀況的一系列活動的總稱。
首先,建立獨立統一的會計職業道德評價機構。根據中國目前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的現狀,筆者認為應由國家財政部牽頭成立會計職業道德委員會作為會計職業道德評價機構。
其次,建立信用檔案。目前,我國信用檔案建設還是空白。應盡快建立信用檔案制度,將違反誠信及不遵守職業道德的單位和個人記錄在案,以便公民隨時查詢,從而逐步增強單位和個人的誠信意識。
最后,完善會計職業道德評價制度。堅持法規優先、制度先行,建立健全法律、法規統一管理制度和條例。會計職業道德評價制度主要包括:統一規范對信用評估機構的管理;建立信用評估機構和人員、準入和資質管理機制;建立失信約束和懲罰機制;規范信用行業的發展等。
就企業內部控制系統而言,一是要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二是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三是要加強對單位經濟活動過程實行會計監督,嚴格把關,對不合法、不合規定的業務事項,財會人員要敢于抵制,對不規范的會計行為要及時建議并加予糾正,對有疑問的經濟活動要提出質疑,做到證賬、賬實、賬表相符,發現問題,要及時查明原因,并按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規定進行處理。就企業外部會計監管系統而言,必須按照“行業自律、政府監督、法律規范”的思路框架,建立“以行業自律為基礎、政府行政監管為主導、法律法規的完善為準繩”的三位一體的監管體系。
我們也應看到,還有相當一部分會計人員,由于受利益驅使和法制觀念不強,以及這樣那樣的原因導致其不遵守會計職業道德,不加強業務學習,這也是會計信息失真和會計信息質量不能得以提高的原因之一。因此,切實增強從業人員自省、自律、自重意識是培育、提高道德素質的重要環節。
首先,會計人員應當具有廣博的知識,如高等數學、計算機基本知識、外語知識、社會科學的基本知識。處于企業管理核心地位的會計人員,不僅要熟悉本國的法律、法規、歷史,還應了解其它相關國家的法律、法規、政府政策等。現代管理方法,如應用系統分析等。這些基礎知識的獲得將提高會計人員的觀察、分析、判斷和歸納能力。
其次,會計人員還應具備扎實深厚的業務知識和相關專業知識。此外,會計人員應特別具有“會計人員的專業判斷能力”。職業判斷能力并不僅僅只局限在準則的應用上。隨著知識經濟的日益深入,會計人員的職能也越來越廣,包括對企業生產成本的控制、營運資本的管理、風險控制與核算、戰略投資、財務報表的分析與預測等,這些方面都要求企業會計人員具備較強的分析、判斷、選擇和決策的能力。
最后,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和道德決策能力的提高,必須依靠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我們應建立一整套會計人員素質教育的規則,進行多層次、循序漸進和全方位的教育,大致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校教育,尤其要注意在會計學原理等會計基礎課程中增設有關會計道德的內容;二是在職教育,可分層次進行培訓,同時要注意教育的對象應當全面。在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同時,進行政治思想、法制、業務素質、心理素質等各方面的教育,使其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