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思瑤
多數單位對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缺乏足夠的重視,沒有將繼續教育列入員工職業規劃和培訓教育計劃之中。認為繼續教育是會計人員自己的事情,完全可以利用業余時間完成學習,掌握最新會計理論、政策法規、業務知識、技能訓練、職業道德等相關政策規定,更好為企業服務。實際上大多數會計從業人員對繼續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參加繼續教育并不是為了更新知識和提高業務能力水平,而是為了會計證件的有效性。同時又自以為現有知識能夠滿足日常工作需要,缺乏主動學習意識,知識更新速度緩慢,導致很多會計人員知識陳舊,沒有及時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無法適應企業所面臨的復雜環境,不能運用最新專業技術處理業務,沒有為企業利益最大化做出應有的貢獻。與此同時參加繼續教育主要還是由會計人員自己承擔相關費用,很少有企業能夠為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支出買單。另外各級財政主管部門對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服務意識不強,缺乏有效指導,沒有實施繼續教育全過程監控與提供優質服務,造成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可有可無的現狀。
目前的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培訓模式更多是采取教師一言堂的講授方式,很少有按照現行規定進行分類教育的,并且教學內容單調乏味,缺乏吸引力,學員不愿意聽,無法達到繼續教育的目的。另外會計從業人員的學歷情況、業務水平、從業經歷、社會背景、接受能力等都不盡相同,采取統一的無差異化的培訓模式,很難最大程度提高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與能力水平,從而導致會計從業人員的業務水準提高緩慢,地區差異逐漸拉大,不利于會計人員整體素質的快速提升。《會計人員繼續教育規定》第15條: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形式以接受培訓為主。開展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應當根據會計人員的特點,綜合運用講授式、研究式、案例式、模擬式、體驗式等教學方法,提高培訓效果和質量。推廣網絡教育、遠程教育、電化教育,提高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教學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會計人員可以自愿選擇主管部門認可的接受培訓的形式:參加在繼續教育主管部門備案并予以公布的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機構的會計培訓;參加繼續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的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師資培訓和會計培訓;參加會計人員所在單位組織的會計類半脫產培訓;參加會計、審計、統計、經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以及注冊會計師、注冊資產評估師、注冊稅務師考試;在職自學是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重要補充。
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管理不規范,沒有形成體系,繼續教育制度的制訂與修訂要法制化、制度化,培訓機構參次不齊,水平相差很大,培訓質量無法保證;缺乏適應性強的教材,現在教材過于理論化,沒有生動的案例,教材的編寫也過于雷同化,千篇一律;沒有科學制定培訓計劃,不能只就每年新修訂的法律、法規進行培訓,要針對學員的不同層次及知識結構制定個性化培訓方案,要有計劃性開展培訓;政府主管部門沒有對培訓全過程進行監控,無法確保培訓高質量及有效性;沒有及時對培訓效果進行分析與評價,培訓工作效果沒有顯著提高,不能根據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有效反饋信息并及時調整培訓方案,導致培訓、監管工作流于形式;會計人員沒有興趣參加培訓,培訓機構也只是收費,并沒有很好開展培訓工作,更有甚者只收費不培訓,從而使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形同虛設,致使會計人員整體素質低下,無法適應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阻礙了企業的國際化進程。
現有的教育教學模式不能很好地滿足會計從業人員的需求,因為不同從業人員擔任不同行業不同崗位的會計工作,相互之間可比性較差,并且各自的業務基礎也不一樣,自身素質有很大差別,如何通過繼續教育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水平,增強其綜合能力,是當前最緊迫的工作。通過網絡平臺,構建網絡學習系統,實施一體化繼續教育方式。
①網絡實名注冊:實行實名注冊,采集會計從業資格證號碼、單位名稱、從事崗位、擔任職務等信息,不但有利于掌握本地區會計從業人員繼續教育情況,人員流動情況,還有利于保證會計人員信息的真實性與動態性,為財政監管部門進行有效管理提供基礎數據。
②學前水平測試:按類別對從業人員進行學前水平測試,通過測試,詳細了解目前會計人員的專業水平、知識結構,根據測試情況形成報告。
③生成培訓訂單:根據學前水平測試情況形成報告,根據報告結合分類培養的目標生成培訓訂單,會計從業人員按訂單位要求接受培訓。
④豐富培訓手段:培訓方式或手段應是學員容易接受的,財政部財會[2006]19號《會計人員繼續教育規定》第15條:開展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應當根據會計人員的特點,綜合運用講授式、研究式、案例式、模擬式、體驗式等教學方法,提高培訓效果和質量。
⑤培訓結果考核:培訓過程中或結束時,對學員進行考核,網上答題,網上自動判卷并給出答案和解釋,讓學員更好掌握培訓內容,學有所用,用有所成。
①培訓機構資格的審查。培訓機構要符合國家監管部門的規定,同時符合下列條件:具備與承擔培訓工作相適應的教學場所和設施;擁有與承擔培訓工作相適應的師資隊伍和管理力量;能夠完成所承擔的培訓任務,保證培訓質量。只有經過嚴格資格審查的培訓機構才能承擔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培訓工作。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機構應當根據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統一規劃,改進培訓方式,科學設置培訓內容,加強教學管理,提高教學水平。
②培訓教材的編寫。組織企業管理者、院校專家、專業培訓機構等共同組編培訓教材,將培訓內容形成若干模塊,根據學員的分類及訂單情況,選擇適合自身的模塊組合,形成個性化的培訓方案,最有效提高學員的專業水平。逐漸形成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教材體系,適應不同級別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需要。根據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大綱規定,強化教材開發的實用性與針對性,加大社會化開發力度,確保繼續教育監管部門加強對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教材的編寫、評估、推薦和出版工作。
③培訓過程的監督、分析和評價。繼續教育監管部門要加強對培訓機構監督管理,強化對培訓過程的有效監控,加強對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效果動態監控,收集相關信息,進行了加工整理,通過科學分析對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培訓效果及時評價,準確提出改進措施,科學調整培訓計劃與實施方案,確保繼續教育培訓效果與效率。
會計信息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會計人員綜合素質的高低,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是提高會計人員綜合素質重要手段之一,一方面會計人員要樹立終身學習觀,在會計師能力框架體系的指引下,不斷補充相關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能與水平,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另一方面財政監管部門要強化服務意識,全方位、多角度、高標準做好服務工作,會計人員乃是繼續教育市場的需求主體,監管部門及相關培訓機構要圍繞會計人員的需求提供優質服務,充分滿足市場需要;最后實施訂單教育是目前最好的滿足繼續教育培訓市場需要的教育模式,這種教育模式以滿足個體的有效需求為目標和出發點,滿足市場有效需求,提供高質量、個性化、獨特性的專業服務,它會最大限度地提高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逐步完善會計能力框架,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工作中面臨問題的能力,為企業提升價值貢獻力量。
[1]姜宵,郝偉旭.當前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科技經濟市場,2007,(9).115.
[2]邵正林.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完善[J].科技經濟市場,2007,(11).118.
[3]吳黎旦、黃煒倩.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教學模式探討[J].財會教育,2007,(1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