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16日教育部頒布《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要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高等職業教育是為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 高等職業體育教育應在“工學結合”教育模式,根據未來職業工作所需要開展實用體育培養,充實和完善學生對職業活動有益的體育教育知識、體能、運動技能等儲備,適應將來職業和生活的需要,逐步形成具有高職特色的體育教學模式。
高校體育課程開設二個學年,開課144學時,是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體育課程指導綱要》規定?!肮W結合”教育模式指把學生的在學習和實習分段交替進行,學生在校三年學習中,根據人才培養計劃和企業的需求,科學合理分配文化理論知識學習;長、短企業實習,在保證實踐教學、專業基礎課課時時數的前提下,體育課課時就很難得到保證,體育課教學時數由學院決定,校與校之間體育課教學時數差距很大而,且存在著隨意性。
體育課程的教學離不開體育器材、場地。隨著各高職院相繼遷入各高教園區(大學城)或新擴建校區,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得到了改善,但與本科院校相比,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環境還有一定的差距。體育選項項目開設數低于本科院校,而且教學班級人數多。在體育經費上,與本科也存在一定差距。
經過多年的教學改革,高校體育課程日趨成熟,以選項課、俱樂部制為代表的高校體育教學新模式已得到普遍實施,“三自主”教學模式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提升了高校體育教育質量。高職體育教育從中也得到了啟發和激勵,但許多高職院校照搬本科體育教學模式,使高職體育教學成為本科院校體育教學的壓縮模式,丟失了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特點,在強化學生職業能力、職業素養培養,突出教學過程的實踐性,根據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開發以企業工作過程為課程設計等方面缺乏高職特色。
培養為一名合格的高職學院畢業生,使其在畢業后身體、精神方面就能迅速完全地適應自然和社會環境,體育教育對高職院校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有著很大的影響。職業實用性體育是根據學生所學專業和未來可能從事職業的特點與需要實施的一種教學方法。不同勞動目的、勞動強度、勞動對象、勞動工具對職業體能都有不同的要求。高職教育具有定向性、實用性、專業性的特點,因此高職教育中的體育教育也具有其特殊性,即為職業教育的特點服務。充分認識職業實用性體育與學生未來職業的關系,不僅達到增強學生體質的目的,還能有效地促進職業技術的提高,從而表現出職業實用性體育的特殊性。注重發展學生未來職業勞動所需要的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使學生在今后的職業勞動中盡快適應職業崗位,提高勞動效率并在職業生涯中有所作為。
在數千種職業勞動領域中,由于具體的勞動對象、工藝和外部條件的特點的不同,對身體素質和相關能力的要求,它們的主要差別取決于并反映在各個職業活動中,反映在具體操作中,而這些都決定了從事不同職業的勞動者所需要的不同的身體素質及相關技能。(見表1)

表1:常見職業對人的身體素質及其直接有關的運動能力和技能的要求

建筑工程類肌肉動態性緊張中的耐力,動作協調能力;機體對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的堅強忍耐程度;在高空安裝、狹小和不穩定支撐工作條件下的身體平衡等機體適應能力;感覺監督功能的穩定性能力等。民航乘務類身體本體感覺與平衡能力、高空抗暈旋能力、穩定性、協調性金融類 腰背肌與頸部肌肉力量、防衛能力、人際交往溝通能力、抗挫能力駕駛、維修類上下肢力量、動作的準確性、耐力和協調性、觸覺的敏感性、集中注意能力、速度反應能力、局部肌肉靜力性耐力、抗暈旋能力
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不僅要提高學生的一般健康水平,還擔負著為學生從事職業勞動所需的身體素質的重要任務。由于高職院校的辦學特點決定了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情況,表現出高職學生專業性強,不同專業特點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不同的職業對體能的要求不同,特別是特殊崗位對體能具有特殊要有。為此,體育教學內容應根據學生專業特點,緊扣職業體能的需要,教學內容要分類、分層進行培養,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職業實用性的教學內容和評價體系,形成用人單位、教師、學生共同參與的體育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形成社會和企業對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的評估制度,為學生職業發展提供幫助。
在體育教學中滲透職業都對體能有特定的要求,在培養學生的體能、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社會適應性、抗挫折能力、特殊職業體能等方面的素質是高職院校體育教育的任務。因此,應根據專業的實際情況合理利用體育、自然環境資源,采取合理的教學手段,著重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和職業體能,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如工場操作類職工多在高溫、高濕、高寒、輻射和噪聲等惡劣環境下工作,容易造成免疫力低下和產生煩躁的心理。在體育教學中,應結合學生的這種職業環境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利用各種條件,進行適應環境教學。如在夏季可以多安排戶外運動,冬季可以進行越野跑、冬泳等訓練,充分發展學生的耐熱耐寒能力,提高學生機體對不良勞動環境條件的耐受力和適應能力。
高職體育教育不僅要發展學生身體素質、提高體能,培養其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和強烈的職業責任感是重要任務之一?,F代社會不僅是人才的競爭,還是職業道德和職業責任的競爭,因此,一個人的職業素養就成了未來職業競爭的重要法寶之一。隨著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職業種類越來越多,對職業道德的要求也各有不同。如:旅游專業的真誠公道,團結協作,優質服務,平易近人等職業素養要求。在體育活動和體育競賽中都能形成和提供培養的獨特的條件,為學生的職業素養的養成提供幫助。
在各種職業工作中,由于工作條件、環境等因素,長時間會對勞動者的身體產生一定的影響。如果不加以及時防護,很容易發起機體功能和結構的改變,從而導致一些職業病的發生。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注重對學生職業保健的教育,讓學生了解自己以后從事的崗位勞動對身體的危害性,針對職業病的特點進行自我預防、自我調節、自我鍛煉,掌握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方法及職業病預防保健手段,學會對各種職業的養生保健方法,有效地預防某些職業病的發生,提高身體的健康指數。
[1]翁惠根,等.銀行柜員職業適用性體育教程[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2]單小東.高職院校開展職業實用性體育教學的研究[J].科技資訊,2008(33):141.
[3]陳捷,陳碧華.高職院校開展職業實用性體育教學的探討.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4):32.
[4]胡振浩,工學結合與高職體育職業能力培養.浙江體育科學,2008(9):41.
[5]賈昌志,高職院校職業實用性體育教學研究.恩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4):22.
[6]郭賢峰,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與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分析.湖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