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毅坤(江西省定南縣第二中學 江西 定南 341900)
我國《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指出:要對學生進行終身體育的教育,培養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技能和習慣。這就需要學生在校期間形成良好的體育健康意識,掌握體育鍛煉的正確方法,養成經常鍛煉的習慣。那么當前的中學生體育意識如何呢?我們該怎么去培養學生的體育健康意識呢?
所謂體育意識,是人的頭腦對體育客觀事物的反映,是指他們在參加體育活動過程中對學校體育目標的認識,采取個人認為是正確有效的方式以決定行為的心理活動。它的基本內容包括三個方面:體育認識,體育情感和體育意志。從這三個方面來看,當前中學生的體育意識不容樂觀。
隨著終身教育思潮的興起,終身體育逐漸成為體育發展的一個熱點。這幾年來學校體育的場地、器材逐漸增加和改善。但是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喜歡上體育課的人非但沒有增加,反而明顯減少,不少學生在課堂上無精打采,課外活動卻生龍活虎。可以說,學校體育造就了相當多的既無參加體育活動意識,又無參加體育活動能力的“合格人才”。然而對學校體育理解的偏差,將學校體育與競技體育混淆,與健康脫節,使得體育未能為有效增進學生健康做出重要貢獻,甚至出現體育損害健康的情況。更不要說面向終身體育。因此如何通過體育來增進學生的健康,樹立自覺的體育意識,并為終身健康奠定基礎就成為我們必須認真研究與解決的問題了。
體育情感是指對體育的感受和評價。我們隨機選擇了本校的267名學生,對他們的體育態度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只有30.7%的學生對體育的態度是積極的,16.7%的學生對體育的態度處于中等水平,52.7%的學生未形成積極的體育態度。我校學生對體育認識明確,態度積極,并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已經形成深刻的情感的只占學生的三分之一比重。
學校體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體育知識技能的傳授,是為了使每個人在學生時期增強體育意識,樹立健康觀念。只有確立了良好的體育意識,才有可能建立起牢固的終身體育觀。
2.1、強化體育意識,樹立獨立的終身體育觀
學生體育意識的強弱直接影響著體育教學的效益和終身體育觀的建立。應試教育帶給學生很大的壓力,也使得學生很少參加體育鍛煉。因此,應該努力緩解學生壓力,讓學生每天活動一小時;同時,應該注重營造體育鍛煉的氛圍,如舉辦體育節;改革中小學體育競賽制度;開展小型多樣、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級別、不同項目的趣味比賽,為學生提供體育講座、宣傳櫥窗、觀看體育節、提供體育鍛煉的場地;添置體育器械,盡量使每個學生都有項目可活動。在認識上加強責任意識,培養對體育目的、意義、作用的正確認識。當學生的體育意識處于自覺活躍狀態時就會產生一定的行為傾向,自覺利用場地器材來滿足自己的體育需要。
2.2、健康安全第一,興趣為主,鍛煉為輔,努力培養體育鍛煉的興趣和愛好。
興趣和愛好是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內驅力。中學生由于體育鍛煉的目的性更明確,間接興趣逐步成為主要傾向,即對體育活動的結果發生興趣。如認識到參加耐久跑能改善心血管系統的功能,雖然跑起來感到又苦又累,但在課堂上注意教學技巧,積極營造氛圍,就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2.3、注重培養學生的自我體育意識
所謂自我體育意識,就是自己對待體育在思想情感、行為個性,以及有關體育的社會交往和合作等方面的認知、感覺、評價和調控等心理過程。我們認為,自我體育意識是學生體育健康意識的核心,只有樹立起自我體育意識,才能樹立體育健康意識,實現終身體育的目標,促使學生積極自覺地參加體育鍛煉。
2.4、廣大體育教師要更新觀念,認識到培養學生體育健康意識的重要性
應該說,學生是否能夠樹立起正確的體育意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體育教師。作為一名體育教育工作者,體育教師自身首先必須轉變觀念,提高個人素質,認識到培養學生體育意識的責任感,只有體育教師自身確立起了正確的觀念,才有可能教育學生正確地看待體育運動和體育課,才能培養學生逐漸養成熱愛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
2.5、學校、家庭與社會三者結合培養體育健康意識
中學生體育健康意識的培養,單單靠學校的教育和體育教師的教育是不夠的,同樣也需要社會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令人欣慰的是,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中國的老百姓開始注重生活的質量,而健康的身體已經成為許多人的首要目標。目前,能夠自覺參加各種形式的體育鍛煉的人正日益增多,社區體育活動蓬勃發展,能夠參加早晚體育鍛煉——如跑步、打球、舞蹈、健美操等活動的人數正呈逐年上升趨勢。
[1]郭應昶.對太原市中學生體育與健康意識的調查研究.中國學校體育,2001年第6期.
[2]董青,李東明.試論體育與健康.中國學校體育,2001年第3期.
[3]趙建英.2000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結果公布.中國學校體育,200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