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祝平(中共河南省委黨校科技文化教研部 河南 鄭州 450002)
2008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使來自不同國家的人更好的了解中國文化,使中西文化更好的融合。通過弘揚人文奧運精神,使體育與文化、教育相結合,把中國的體育文化更好的展現在人們面前。
古代奧運會的興起到其的衰退,從現代奧運會的復興到如今奧運會在世界上的傳播,經歷了無數的風雨。現代奧運之父顧拜旦和先驅們為了復興現代奧運做出了艱辛的努力。而偉大的法國教育家顧拜旦復興奧運的出發點就是教育。現代奧運于1894年復興,我們在他1894年7月的一份《公告》中可以看出這一出發點,他說:“首先,必須保持過去體育運動的特點,即高尚和騎士的性質,這是為了使體育可以繼續有效地在現代社會的教育中起著希臘大師曾給它確定的值得贊美的作用。”顧拜旦非常的推崇教育,并且肯定古代體育的教育功能,由此引發他從教育出發來恢復奧運。從奧運的興起、淵源,到當代奧運的繁榮昌盛可以看出奧運不僅是一種體育運動,更是一種教育。
1.2.1、文獻資料法
在本課題的研究過程中,根據研究內容和目的的需要,分別在河南師范大學圖書館、中國電子期刊網查閱有關人文奧運和高校體育方面的期刊專著和論文等文獻資料,并對資料進行整理和概括,為本課題的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1.2.2、邏輯分析法
本文對收集到的文獻資料進行了歸納、提煉、整理,對各種信息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和分析。
2008北京奧運提出了三大奧運理念即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綠色奧運。三大奧運理念充分體現了現代奧運會倡導的精神和現代奧運的發展趨勢。
關于科技奧運,北京奧組委的解釋是:科技奧運將反映科技最新進展,集成全國科技創新成果推出一屆高科技含量的體育盛會;提高北京科技創新能力,推進高新技術成果的產業化及其在人民生活中廣泛應用,使北京奧運會成為展示高新技術成果和創新實力的窗口。
而綠色奧運的解釋是:“綠色奧運”的內涵是用保護環境、保護資源、保護生態平衡的可持續發展思想籌辦奧運會;通過舉辦奧運會,促進城市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改善,廣泛地開展環境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 為中國乃至世界留下豐厚的環境遺產。
從科技奧運和綠色奧運的定位來看,在以往的奧運會承辦過程中,西方一些國家,尤其一些發達國家在科技和綠色這兩方面已把奧運會推到了一定的高度。而人文奧運的提出卻對中國甚至東方的一些國家具有重大的意義。奧林匹克運動本身是一種文化現象,而這種文化現象起源于西方,富有濃厚的西方色彩。盡管顧拜旦在恢復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時,就明確主張奧林匹克運動具有普遍性,它是全人類的,全世界的。但是由于當時世界的經濟社會條件,國際奧委會創始時僅有13名參加者,主要來自歐洲,有一人來自美國,另一人來自新西蘭。從參加者的文化背景、所提出的主張以及活動范圍看,初創時期的國際奧委會顯然具有歐洲文化的特性。但是任何新事物都有一個成長的過程,我們也在期待奧林匹克運動的普遍化。
從1896年的第一屆奧運會的舉行到2008年的北京奧運,奧林匹克運動已經走過了100多年的歷程。歷經百年的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已經舉辦了28屆,但是以歐美為中心的特征還是十分明顯。首先,在這二十八屆奧運會中,在歐洲舉辦了16屆,在美洲舉辦了七屆,有3屆在澳洲舉行,而只有兩屆在亞洲舉行,那么有26屆奧運會都是在西方國家舉行的。其次,設在瑞士洛桑的國際奧委會,其委員至今仍以西方人士為主。還有,在奧運會的競賽項目中,28個大項包括300個小項目,除了柔道,跆拳道等極個別項目外,其余均為西方現代競技體育項目。這些情況充分表明現代奧林匹克運動仍是以歐美為中心,奧林匹克文化仍是以西方文化為主導的。
在國際奧委會成立之初,這一現象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奧運會的承辦者和參與者都來自西方。但是現在,雖然在承辦者和參與者中都有東方人,可是奧林匹克的歐美化和不徹底的普遍性還是普遍存在的。
在這時,北京的申奧成功,及人文奧運的提出都是十分必要的。人文奧運的提出就是要利用這次北京奧運的機會,宣傳奧林匹克精神,宣傳中國傳統文化,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使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相互交融,讓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豐富奧林匹克精神,讓奧林匹克真正成為全人類的運動。
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創始人顧拜旦的體育思想即奧林匹克主義的來源之一是人文主義。所以人文與奧運是密不可分的,而且奧林匹克運動是一種國際文化現象。基于此,北京提出的三個理念的順序應該把人文奧運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科技奧運和綠色奧運。當然,它們是不可分割的有機體,缺一就不成其為現代奧林匹克運動。
關于人文奧運,國家奧組委是這樣解釋的:傳播現代奧林匹克精神,展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推動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合作,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的精神與體魄的和諧發展。充分體現“參與奧運、得益奧運”,充分體現“中國風格、人文風采、時代風貌、廣泛參與”的特點。
人文奧運是文化的奧運,是以人為本的奧運,是實現和諧的奧運。奧林匹克憲章明確指出:“奧林匹克運動謀求把體育與文化和教育融合起來”。奧林匹克運動不局限于體育比賽,它更是一種學習活動。人文奧運的內涵中包含著教育的深刻內容,倡導以人為本,體育與文化、教育的有機結合。所以人文奧運的提出表明現代奧林匹克不僅是一種體育運動,而且更具有文化和教育的性質,對中國文化的展現和教育事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目前,我國學校體育教學中,體育還是純粹的身體教育,還是為應試而進行的身體教育,還是被傳統的學校體育教學觀所束縛,還只是把通過運動學習、鍛煉身體來增強學生體質作為學校體育的主要目標。現在大學生體育需求中有這樣的兩種需求:體育文化的傳播和形成一定的體育價值觀。針對這樣的體育需求,大學體育有這樣的教學目標:形成較穩定的體育價值觀和健康意識,能夠自覺地通過體育調適生活,增強對社會的責任感。
大學生屬于素質較高的知識群體,許多新的思想和理念都是由他們去轉載和傳播的。大學體育對他們來說是學校體育的最后一站了,在這最后一站必需給他們把好關。首先使學生在這一階段形成終身體育意識、習慣和能力。如果在學校體育階段沒有形成對體育的興趣,那么學校體育就是失敗的。其次,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提倡個性化發展,那么教材的選擇就要體現多樣性、實用性和長效性。還有要特別重視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發展。應該倡導體育教育中的人文精神,讓學生從學習和參加體育運動的過程中得到更多快樂,感到自我價值和發展的成功,給他們更多人文關懷。
顧拜旦提出奧林匹克主義最實質內容就是體育與文化、教育的結合。那么奧林匹克就具有教育的功能,高校就成了奧林匹克實施教育的基地,大學生就是奧林匹克教育的對象。
2.4.1、對高校體育認識的轉變
由于人們自身知識的不斷積累、經驗的不斷豐富,人們對一種事物的認識,也是不斷在改變。從新中國成立時的學校體育到如今的學校體育,人們對它的認識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建國初期,中國的生產力落后,經濟不發達,而在全面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中,人們的身體素質普遍低下,人均壽命短暫,影響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經濟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學校體育就是作為鍛煉身體,提高人體體質的一種手段。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經濟的發展學校體育雖然還是以增強人民體質為主,但是學校體育的教學思想中已有了一些社會和政治的因素,當然這也促進學校體育對學生的愛國熱情,集體主義的培養。到九十年代后期,中國開時著手申辦奧運會,人們賦予了學校體育思想“文化”二字。尤其當人文奧運理念的提出后,學校體育尤其是高校體育更彰顯出它的文化氣息。這是對高校體育的進一步認識,高校體育緊密聯系人文奧運,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體現高校體育文化體育思想。文化體育思想包含兩個方面。一是人性的體育。人性體育強調的是以人為本。高校體育應更多的納入以人為本的思想,更多的強調以學生需要為根本。二是快樂體育。現代的學校體育中,具有相當大強制性的體育教育,使學生感受不到體育樂趣。高校體育應該打破單一的教學模式,體現體育的人文精神,使學生能夠享受體育,從體育中得到快樂。
2.4.2、體育和文化教育的結合
培養人才、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是高校教育的職能。雖然高校體育的主要職能是培養人才,但是這個培養人才不單單是培養體育運動人才。在人文奧運的帶領下,高校體育可以利用自身優勢培養體育事務管理人才、體育文化傳播人才來展現高校體育的風采。
奧林匹克運動由我們經常稱之為三大支柱的國際奧委會(IOC)國際單項運動聯合會(IFS)和國家奧委會(NOC)組成。《奧林匹克憲章》特別指出:“以種族、宗教、政治、性別或其他理由對某個國家或某個人的任何歧視都與奧林匹克成員的身份都不符。”這充分說明了奧林匹克是屬于全人類的。但是國際奧委會成員中,歐美一些國家的人士占大多數。我國人口總數居世界之首,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領土面積位居世界第三。在這樣一個擁有五千年文化、四大發明的一個人口和領土在世界領先的大國應該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推動奧林匹克公平、公正中起主導作用。隨著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在我國高校中體育管理課程普遍開設,這也為北京奧運的舉辦,國家奧委會的組織管理打下基礎。同時,培養體育方面的管理人才,與國際接軌,也是現代體育事業的發展方向。高校開展體育管理課,順應時代發展,使學生了解體育管理方面的知識,為以后從事體育方面的工作,轉載這方面的知識都是有益的。這也充分體現了人文奧運的體育與教育結合。
北京奧運會對北京來說將有深遠的意義,中國文化的傳遞,人民風貌的展現都將在奧運期間充分體現。在這關鍵時刻青年學生是最好人選。他們具有一定的知識,接受過高等教育,而且也接受了多年體育教育,尤其是高校體育的教育。北京奧運期間青年學生不僅是龐大的后備軍,而且其中有10萬人成為奧運志愿者直接參與奧運為奧運服務,他們也可以從為奧運服務中直接受益。高校體育在培養直接參與奧運會的大學生志愿者中也起到積極作用。首先,高校體育使青年學生志愿者在學校期間充分了解體育的知識,熟悉奧運會的有關管理、運作的方面,掌握志愿者工作的性質和流程,為奧運更好的服務。而且志愿者不但是為奧運的服務工作者,也是宣傳本國文化的使者。他們是我們宣傳自己宣傳東方文化的窗口。高校體育人文精神要充分體現,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形成對體育多方面的興趣,使他們能夠快樂體育,也使將為奧運服務的志愿者以嶄新的精神面貌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風采。其中高校體育起到積極的作用。
3.1.1、奧林匹克具有濃厚的的西方色彩;人文奧運的人本精神使奧林匹克運動更加的具有世界性。人文奧運是以人為本的,具有文化、教育的氣息,是和諧的奧運。
3.1.2、受傳統體育教學思想的束縛;在大學體育階段應讓學生感受體育快樂,給予人文關懷。
3.1.3、高校體育中人文精神的體現在對高校體育認識的轉變;體育和文化教育的結合。
3.2.1、弘揚人文精神,通過奧林匹克運動使奧林匹克真正的世界化。
3.2.2、加強高校學生的體育人文精神的培養和塑造。
3.2.3、高校加快文化體育方向的課程建設,給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
[1]孔繁敏.奧林匹克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
[2]李連生.人文奧運思想的歷史追溯及影響[J].體育與科學,2012,(1).
[3]梅建峰,陳莉.人文奧運之我見[J].體育成人教育學,2010,(6).
[4]熊斗寅.人文奧運之我見[J].體育與科學,2011,(12).
[5]吳光遠.北京奧運三大理念解讀[J].體育文化導刊,2006,(2).
[6]羅時銘.從生物體育到文化體育——當代中國人體育認識發展變化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 2010,(11):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