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劇場版電影在我國電影事業中還是一個比較新的名詞,卻在短短一年內憑借其獨特整合營銷手段迅猛崛起,成為國產電影的一個里程碑,也使國產電視劇走進電影院,為電影愛好者所矚目。但是,劇場版電影在我國興起和發展的同時,由于其特殊的評價體系造成衍生產品過剩和票房慘淡等問題逐漸浮出了水面,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國產劇場版電影產業發展的瓶頸。本文從劇場版電影的受眾評價體系來分析制約國產劇場版電影發展的因素,探求一條劇場版電影在中國的健康發展之路。
【關鍵詞】傳播 劇場版電影 受眾評價
常看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的觀眾一定記得他們的廣告語——打開電視看電影。但是近來常看電影的觀眾會發現,無論是網上傳播發布的還是走進影院所看的電影中,播放的內容竟然與電視劇一脈相承。這就是所謂的劇場版,在我國還是一個比較嶄新的名詞,但在日本,早已步入了“雙版本”劇場版時代。2011年7月16日,口袋妖怪劇場版《維克蒂尼與黑色英雄塞克羅姆》與《維克蒂尼與白色英雄雷希拉姆》同步公映,開創日本劇場動畫歷史的第一套雙版本劇場版電影,預售券突破200萬張,截至上映第8周,票房為40億日元。劇場版成為日本熒屏上的霸主。
湖州大學王昌忠教授對劇場版的定義:“劇場版是對已經產生影響、被觀眾廣泛接受的電視動畫加以提煉、濃縮而成的電影版動畫。”劇場版之所以受到觀眾的青睞,主要是因為其作為母本的電視動畫已經得到了受眾的認可。所以制作者在保留母本中的人物、故事框架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的劇場版電影能有效的吸引受眾,從而賣出好的票房。
劇場版:
與電視媒體分庭抗爭的產物
中國劇場版電影的出現并非偶然,它是電影與電視產業化、市場化競爭的必然結果,它集聚了電影和電視的優勢,讓電視和電影愛好者都成為受眾群體。一部劇場版電影的成功不僅會帶來豐厚的票房收入,還會擴大電影衍生產品的銷量,所以,影視傳播公司會傾力打造劇場版電影。
近年來,隨著《武林外傳》、《將愛》、《奮斗》等電影版的上映,中國觀眾們正在通過各種方式來了解一種全新的影視傳播體裁——劇場版電影。這之前,《喜羊羊與灰太狼之虎虎生威》、《鎧甲勇士》等劇場版動畫電影就已經很受青少年觀眾青睞,劇場版電影《武林外傳》更是憑借其宣傳、發行、定位等整合營銷手段取得了“上映一月余,票房破兩億①”的驕人成績,與此同時,電影《武林外傳》相關衍生產品也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劇場版電影大多取材自同一部TV電視劇集,一般來說一部劇場版電影是90分鐘到120分鐘,時間較長。雖然在人物關系、情節設置等方面與電視劇有著天然的血緣關系,但與電視劇集不同的是,劇場版還會加入一些非TV劇情人物,以豐富電影內容。拍成劇場版電影通常都會和原TV版有所差異,更具可看性。有人把它比作一種保險型的影視傳播方式——不需要大費周章做選題,不需要大肆宣傳做營銷,甚至連傳播活動中最重要的受眾都不需要刻意培養。所以,對于投資方和制作者來說,劇場版是一種有基礎、低門檻、小風險的投資。然而,在中國,一部原創電視劇成功后走進影院被翻拍成劇場版很常見,而電影被翻拍成電視劇的情況,據筆者所知在我國影視傳播上還史無前例,這充分顯示了我國電影和電視的交流存在單向性,融合過程過于被動。
縱觀中國影視傳播的歷史,電影、電視的傳播都是近百年的事情。因其獨有的視聽結合、音畫交織的特點,電影從西方一傳入中國就取代了皮影戲、花鼓戲等。而20世紀中葉出現的電視媒介卻后來居上,以一種更隨意的影視內容傳播方式俘獲觀眾,對電影界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一直處于領先地位的電影對這種新興的技術估計不足,在受到競爭和挑戰時,感到束手無策,甚至陷于困境。②”分析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電視之于電影在一些方面確實有著壓倒性的優勢的。從傳者來看,電視節目的制作平均周期短,制作成本低,傳播覆蓋面的廣度也是電影不能比的。從受者來看,觀看電影有各種條件制約。反觀電視,觀看時可伴隨的行為毫無約束和限制。這些特點決定了電影在傳播的廣度、速度和易度上是無法與電視相比的。
于是,電影需要采取對策在這場曠日持久的對抗中生存下來,大部分的電影就通過3D、4D影像技術來突出電影特有的感官刺激來搶占市場。然而近年來盛行于日本的動漫劇場版(真人版)這一電影形式,彌合了電影和電視的對抗關系,實現了資源的更好的利用,在日本票房收入中占據了不可忽視的一席之地,這其實就是一種新型的影視傳播體裁——劇場版電影。
劇場版:傳播題材翻拍的藝術
劇場版電影從原創性角度來講屬于一種翻拍藝術。雖然劇場版電影比較商業化,但是豐富的情節和更為鮮明的人物形象是劇場版在電影界一路走紅的主要原因。比如日本的《火影忍者》,每部劇場版都會出現新的人物、新的情節;《犬夜叉》的劇場版則會出現TV版中已經死去的人物,類似犬大將、十六夜等。同樣,《網球王子》劇場版出現的越前龍雅是沒有在TV版里露臉過的人物,表現出的性格和衍生出的新情節便帶來了新奇感。
劇場版和普通電影的最大區別在于,它有“看著此,聯想彼”的特點。接受一個全新的故事、人物群是比較容易的,但當廣大受眾已經普遍接受“電視劇版”這一“前戲”時,要受眾在一部影片的時間內投入到另一個故事、人物群中去,就很勉強,因為先入為主的思想是大多數人都不能避免的。從受眾接受難易程度來看,受眾容易接受一個人物群順延的劇場版電影。在日本眾多的劇場版動漫電影中,主角的人物外形一般是不會有太大變化的。我們注意到,電視劇《武林外傳》和《奮斗》都是最近幾年比較大紅的電視劇,而這兩部影視作品“劇場化”之后,前者原班人馬上熒幕,后者主角飾演者大換血,所產生的結果就是前者上映一月余票房便破2億,后者則票房慘淡。
劇場版電影在中國已經起步,是中國電影傳播的一種全新的開始,劇場版的盛行也在某種程度上挽救了曾一度低靡的電影票房。由于特殊的評價體系,電影版需要觀眾走進影院,這是決定劇場版電影成功與否的關鍵。劇場版《武林外傳》制作者的高明之處就在于將受眾定位于既看電影又看電視的青年觀眾群。哪些電視劇可以走進影院“劇場化”呢?當然,是否大紅的電視劇一定可以改編呢?《武林外傳》、《奮斗》作為中國劇場版電影的先鋒,其票房的反差似乎也說明,熱播劇登銀幕不等于票房上“保險”。對比《武林外傳》電視劇和劇場版電影《武林外傳》不難發現,是否具有現實性和教化性是劇場版電影能否走紅的先決條件。劇場版的《武林外傳》以房價為中心,比較貼近生活,觀看時,相比電視劇由一個個片段組成的故事情節,雖沒那么復雜,但讓人在笑聲之余,更具現實意義。
劇場版:傳播意識的拓展
電影不僅具有教化性、藝術性和科技性,同時還具有深刻的商業性,這已成為人們的共識。電影的收益是由票房和衍生產品兩部分收入所組成的。為了票房,制片商要有“精品”、“名品”意識,要開闊自己的傳播意識。
在電影產業發達的美國,與一部成功影片有關的任何視聽元素都會被開發成商品出售,從影片本身到影片的音樂、形象、主題公園、商標、服裝、玩具甚至電影海報,都為制片商帶來了滾滾財源。劇場版電影中會加入一些TV劇情人物,用以豐富電影內容。同一題材故事拍成劇場后較原劇集思想內涵更為廣闊,更具可看性,劇場版電影制作人、物成本與投資都明顯高于電視版,這使得劇場版電影的制作能促進、提高影視動畫的制作技術的發展和進步。
可見,“品牌意識”和“衍生產品”是受眾評價體系中不可或缺的評價因子。一方面,劇場版電影使得電影的地位更像是電視的補充閱讀,其翻拍特技藝術的創新可能使純粹電影喪失掉其本身的風格,真正按照純粹電影理念拍攝的電影,可能被進一步壓縮生存空間,長此以往,電影的質量和品質令人擔憂。另一方面,由電視劇改編的劇場版電影,對于擁有觀看電視節目經驗的人而言是易于接受的,而對于沒有看過原版電視節目內容的觀眾而言,則很難構成吸引力,這一點將會更多的體現在國產電影走出國門時。
劇場版電影應有創新意識。學習并不意味著要全盤否定和舍棄本國特色,如何從實際出發,結合本國的國情,從已有的文化環境和傳媒現狀中,尋找出適合本國電影事業發展的生存之道,也是一個很值得關注的問題。國產電影對西方大片一直以來都抱有一種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心態,跟著人家學音畫、學敘事、學特效,卻往往有種“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悲哀。不懂保持自我特色,沒有創新是很難有發展的。
結語
通過對我國電視和電影的發展境況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我國的電視界和電影界之間交流、融合程度不夠,還有待進一步加深。劇場版電影的發展還需要電影人的共同努力。畢竟在我國,電視節目特別是電視劇的傳播影響潛力是很大的,目前我們還沒有把電視劇具有的潛力充分挖掘出來。所以,在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的情況下,各影視傳播媒介應當互相融合,走一條求新求變求整合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①《華西都市報》,2011-3-2,http://www.wccdaily.com.cn/epaper/hxdsb/
html/2011-03/02/content_297832.htm
②胡建,《共同繁榮還是煮豆燃箕——談電視對電影的沖擊》,《電影》,1984(6):50
(作者:湖州師范學院文學院新聞專業研究生;指導老師:劉莉,湖州師范學院傳播系講師)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