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生新聞在響應大眾的同時,漸趨媚俗化,時政新聞則有濃厚的官本位思想且墨守成規,無法順應時代。本文對如何將“時政”與“民生”相結合,更好地發展民生類新聞節目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民生新聞 時政新聞 鏈接
新聞傳媒肩負著傳播黨和國家聲音的重要任務,在國家的文化建設中起到很重要作用,而時政類新聞既宣傳了國家發展情況又反映人民生活情況,是新聞節目的重中之重。筆者認為,利用廣播電視傳媒,通過及時反映人民日常生活的角度來對時政事件進行報道也是不錯的選擇,會更加吸引受眾的眼球,提高媒體的影響力。
廣州花都區廣播電視臺于2006年7月對電視新聞進行了改版,作了全方位的設計、規劃與包裝。在時政新聞的報道上增添了《百姓視角》欄目,以“關注民生、反映民意、貼近民情”的策劃理念,力求讓平凡普通的老百姓成為節目的主角,運用百姓的語言,報道百姓的故事。節目一推出就受到了市民的好評與追捧。經過一段時期后,民生新聞的采制卻遇到了瓶頸,節目內容越來越多的出現了雞毛蒜皮的小事、市井新聞,市民產生了審美疲勞,同時對民生新聞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這期間,《百姓視角》欄目的采編人員一再探索和深思,在民生新聞中融入時政事件的元素,拓寬了報道領域,從深層次挖掘時政事件內涵,在報道“黨委政府重視,老百姓關心”信息點的基礎上,加強報道的個性化、故事化、平民化、本土化和娛樂化,讓“國計”更容易引起觀眾的認同和共鳴。《百姓視角》欄目的受眾范圍也越來越廣。
筆者認為,讓“民生”與“時政”鏈接,以民生的角度挖掘時政事件的內涵及拓展其外延,具體表現在五個方面。
1、民生新聞的時效在價值。時政新聞的時效性體現在第一時間對有關國家和政黨最新的活動,方針,政策,以及國內外新近發生變動的重大事件進行報道。其實,時效性表面上看是一個時間概念,實際上不僅只是具體的時間,也就是說,時效性強的新聞不只是在時間上表現,還體現在主題、觀念、價值上。“民生”與“時政”鏈接,可從時政新聞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思路、新舉措等方面,第一時間把最有意義、最有感染力、最有指導性的要素提煉出來,以民生新聞獨特的方式進行報道,體現新聞的亮點和價值。
2、善于從時政中發現民生。時政新聞是民生新聞的富礦。時政新聞發出的每一條方針、政策等都關系著百姓的生計。可以從時政事件報道當中發現、挖掘事件的閃光點或是焦點、從民生的角度開展外圍采訪,通過采訪不同身份、不同職業、不同文化層次的百姓,看看他們對國家新的方針政策和新的政治事件的不同看法和理解,從而反映國家政策和國家建設的開展情況,反映人民群眾在大時代中的變遷。我臺《百姓視角》欄目正慢慢嘗試這一作法,并取得一定效果。如當地政府提出進行三舊改造,這一消息發布后,我臺《百姓視角》欄目馬上策劃了系列報道《鄉村手記》,深入鄉村,報道以日記的形式,夾敘夾議,講述農村在發展經濟、增加收入、整治臟亂差等方面的好經驗、好做法以及存在的問題。通過新政策下民眾生活的前后對比,客觀地反映新政策取得的成效和群眾的需求。
3、以民為本。民生新聞絕不是拒絕來自官方的聲音,最關鍵之處就在于其立場和視點,是不是以民生角度來看,是不是以民生為重。我們要創新思維、創新報道手法,以老百姓為切入點,以老百姓的生活為基礎,突破“時政新聞是官員看的,民生新聞是百姓看的”舊思路,關注民生但不一味迎合受眾,關注問題而不僅僅點到為止,對于新聞事實除了報道“什么”更關心“為什么”“怎么辦”,新的節目站在民眾的立場,引導普通民眾關心國事、社會事,共同為公共事務出謀劃策。筆者認為,作為地方主流媒體,要發揮善于貼近基層、貼近百姓的特點,密切關注民生情況,深入廣泛地報道在改革開放中,老百姓對政府工作、方針政策的反響和支持情況,從普通民眾的角度體現社會的變化和進步。
4、提高策劃意識。當前,如何通過策劃和制作來提高民生節目的品位和質量,從而服務社會、體現主流是一個重要的命題。有不少節目為了提高收視率,嘩眾取寵,低級趣味,過分地把諸如打架、酗酒、爭執、婚外情等低級、庸俗的民間鬧劇作為民生節目搬上銀幕。這些節目缺乏社會深度,并沒有表現改革開放大背景下的民生情況,不利于主流文化的建設和群眾綜合素質的提高。如何改時政之常規,棄民生之媚俗?筆者認為,新聞可以策劃,特別是民生新聞更應該提高策劃意識,當然策劃是建立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不能作虛假報道。做好民生節目的策劃,應該把如何體現“公眾意識、互動意識、介入意識、輿論監督意識”放在首位。如我臺《百姓視角》欄目制作的《尋訪北回歸線上的故事》,前后共給市民呈現了26個小故事,和和美美的珊瑚村人、住在鄉下的洋烏龜等,通過許多令人啼笑皆非、回味深長的故事不僅讓公眾產生共鳴,讓百姓成為其中的主角,反映了和諧社會中農民的幸福生活。還通過以小見大的表現形式,努力以小新聞表現大主題,以小人物展現大意境,以小故事解說大時代。
5、光明。像廣州海珠橋跳橋事件、富士康跳樓事件、校園血案等這些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經過曝光后,受到社會各界聚焦此事。對于這些新聞,不同的觀眾對事件的認知有不同的側重點,大部分觀眾是了解事件、分析事件,從事件中得到啟發,而極少部分容易有犯罪動機的人則是接收到新的犯罪方式。筆者認為媒體面對這類的惡性事件要有“可為”與有“不可為”。要著重于報道事件產生的不良影響,而不是渲染惡性事件的過程,并發出正確的指引和預警需知。因為惡性事件中暴力、刺激的細節,無法對事件進行有益的分析及反思,還會加深公眾的不安,一定要避免這類犯罪被不良分子仿效和復制。因此筆者認為這類報道要有所側重,要重點剖析事件出現的原因,突出事件的教育意義,不能過分傳播事件的細節,避免引起觀眾的不安和不良分子的仿效。
從長遠來看,為了更好滿足群眾日益提高的觀賞品位和多樣化的欣賞口味,將不斷催生民生新聞節目新形態的產生,民生新聞的表現形式還需要不斷創新來留給觀眾更深刻、更強烈的視覺效果,我們要創新思路,讓“民生”與“時政”緊密鏈接,更好地報道民生新聞。□
(作者單位:廣州花都區廣播電視臺新聞部)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