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用語是網絡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本身特性加之搭載著網絡高速傳播,現已成為互聯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在傳播學領域產生了較大影響。本文從傳播學角度出發,考查網絡用語的發展情況,界定網絡用語的概念,對其形成與發展、特征及價值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網絡用語 傳播 價值
一、網絡用語概述
網絡用語,顧名思義就是在網絡上使用的語言。俞香順認為,廣義的網絡語言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計算機編程語言,第二類是網絡術語,第三類是網民在聊天室、討論版中所采用的語言,狹義的網絡語言指第三類。①本文在此定義基礎上,對狹義概念的網絡用語進行探討。
網絡用語是網絡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的形成和產生有其必然性。首先,互聯網是一個龐大的虛擬空間,具有極強的開放性和交互性,網民可以自由創新并相互傳播,這就為網絡用語產生并迅速傳播提供了必要條件。其次,根據CNNIC歷年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青年受眾是現代網民的主要群體。他們是在網絡的發展中成長起來的一代,思維活躍,極具個性。網絡對于他們而言,是堪比現實世界的虛擬空間。然而現實中的交流方式并不能滿足青年網民對于網絡交流個性化、娛樂性的需求。網絡用語應運而生,極大滿足了他們的這種需求和愿望。
近幾年,網絡用語一直處于加速發展時期。現如今,網絡仍在不斷發展,網民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可以預見,作為網絡交流時尚表達的語言符號,網絡用語仍將大量出現,其形式也會越來越多樣化,這個大家庭一定會越來越繁榮。
二、網絡用語的傳播學特征
網絡用語作為一種語言符號,經歷多年的發展,已顯現出了明顯的特征。以下從傳播學的角度來加以剖析。
1、從傳播內容來看,網絡用語具有語意傳達的豐富性和自身傳播的高效性
網絡用語簡潔生動,力求通過最少的言辭來表達豐富的含義;它還形象幽默,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娛樂或批判心理,受到了廣大網民,尤其是青年網民的喜愛。例如,“囧”因其酷似人臉表情在互聯網上受到網民的喜愛,進而被賦予“郁悶、無奈、尷尬”等多重含義。21世紀,網絡步入web2.0時代,各大社交網絡、貼吧、微博等交互平臺不斷崛起,為網民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臺。得益于此,網絡用語在互聯網上迅速擴散傳播。以“打醬油”為例,一位被采訪者的一句“我只是出來打醬油的”,被大量網民借用,廣泛用于各個網絡交流平臺,導致“打醬油”一詞迅速紅遍網絡,成為了2008年最流行的網絡用語之一。其傳播的高效性可見一斑。
2、從傳播受眾來看,網絡用語具有符號識別和語義認知的高度統一性
由于網民們的約定俗成以及同類聚集的特性,使得他們在網絡用語的使用上具有選擇性。換句話說,只有在特定的場合才會使用特定的網絡用語。例如,“BT”是一種P2P(點對點)共享軟件Bit Torrent的縮寫,又有“變態”和“扁他”等含義。但是在網絡交流中,在談論網絡下載時提及的“BT下載”就只是指點對點下載,閑聊中的“他是個BT”的意思就是他是個變態,就如漢字中的多音字一樣,并不會引起歧義,這也正是其能被廣泛應用和傳播的關鍵所在。
3、從傳播速度來看,網絡用語具有數量增長和更新換代的快速性
首先,龐大的網民數量和青年群體勇于創新、標新立異的個性為網絡用語的增長提供了源頭活水。其次,眾多即時通訊軟件、SNS社交網絡、論壇、貼吧、博客以及微博的迅猛發展為網絡用語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現今的網絡用語大多依托社會事件,伴隨新聞話題傳播。②由于新聞具有時效性,大量事件也逐漸被人們遺忘,與之相應的網絡用語也會逐漸隱退,導致更新換代。而網絡傳播的快速性決定了網絡用語的增長和更新換代日新月異,令人目不暇接。
三、網絡用語的傳播學價值
網絡用語的發展,不僅豐富了語言文字符號,還活躍了網民間的交流,更有助于新聞事件的傳播。以下從三個方面具體探討其傳播學價值:
1、網絡用語是傳播者對傳播內容的有效編碼,它對復雜信息進行濃縮概括,提高了傳播效率。③
網絡用語從內容形式上看基本都具有簡化這一共同特性。不管是諧音、象形等形式的網絡用語對原有詞匯的替代,還是事件依托型網絡用語對新聞事件、社會現象的概括,都體現出對源事物的簡化。這就如同計算機上的文件打包一樣,雖然傳遞的形式是經過簡化的,但是自傳播者到受眾所表達的信息卻絲毫無損。編碼和解碼過程分別在傳播者和受眾腦中完成,極大的提升了傳播效率。
2、網絡用語不僅加速了新聞事件的傳播速度,還延長了新聞事件的時效。④
一個復雜的新聞事件或社會現象或被濃縮概括、或被簡化抽離成一句簡短的語句甚至詞語,使其在傳播過程中受到的阻力大大降低,從而有利于其快速而廣泛的傳播。若是事件本身,由于其包含信息量較大,能滿足其容量的傳播載體就有限(比如一條微博的內容限定在140字以內);根據對上海大學生上網目的的調查發現,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娛樂和交友,⑤所以對于復雜的事件,大部分人并無興趣去詳細了解。而事件依托型網絡用語的出現,不僅突破了傳播載體容量的限制,還能滿足受眾的探索心理,促使其對網絡用語背后隱藏的事件進行深入了解。并且,網絡用語具有延伸性,它可以將其表達的含義擴展成一種現象,使其傳播經久不衰。“我反正信了”不僅代表了甬溫線動車追尾事故這一事件,還是不負責任這一現象的代名詞,它被網民大量使用,使得動車事故風波久久未能平息。
3、網絡用語的發展促進了新老媒體的交流融合
傳統媒體的新聞采集能力有限,報道制作流程復雜,并且傳播權利掌握在少數人手里。雖然網絡媒體的可信度和權威性遜于傳統媒體,但卻是很多事件的新聞源,⑥很多傳統媒體在新聞事件的報道中也經常使用網絡用語。兩者優劣互補,共同促進傳播事業的發展。
任何事物都應一分為二來看待,網絡用語的正面價值值得肯定,其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在網絡虛擬環境中,爆炸式增長的信息使得人們在接收時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辨明真偽,因此難以認清事件的本質,從而導致人云亦云。隨著傳播人數的增多,影響力擴大,最終形成沉默的螺旋,極有可能導致網絡語言暴力現象發生。這無疑會對網絡的和諧發展甚至人民的生活安定造成嚴重破壞。為此,教育部專門設立了“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網絡媒體分中心”,對網絡語言進行監管和引導。⑦但最根本的,還是要網民注重提升自身素質,能夠嚴謹負責的發表和傳播言論。
結語
網絡用語的興起,并不完全只是因為人們的消遣娛樂,其影響可以將其視為一種新型的網絡文化,它可以比日常用語和書面語言更靈活有效、更直接便捷的表達感情、傳遞情緒。無論哪一種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糟粕,但是經過歷史的沉淀和人類的傳承,留傳下來的必定是其精華。筆者認為,應辯證地的看待網絡用語,既順應潮流,又因勢利導,使其朝正確的方向發展。□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基金項目(批準號:10YJA790223),華東理工大學文科培育基金研究項目(批準號:wz1022002)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①俞香順:《傳媒·語言·社會》[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17
②林筠涵,《從網民心理看網絡用語的分類與認知心理機制》[J].《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
③徐瑞,《文化傳播視角下的網絡流行語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傳播學碩士論文,2010
④⑥李卉,《網絡流行語的傳播學價值》[J].《青年記者》,2009(24)
⑤楊明剛、陳韻超、顧明毅,《大學生網絡流行語使用行為的調查與分析——以上海部分高校為例》[J].《中國廣告》,2011(12)
⑦俞秋萍,《網絡流行語及其廣告傳播價值研究》[D].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傳播學碩士論文,2010
(作者:冉飛,華東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工業設計工程碩士研究生;楊明剛,教授、博士生導師,華東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傳媒系主任、華東理工大學廣告與品牌文化研究所所長)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