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皓燕 朱建廉
(南京市金陵中學,江蘇 南京 210005)
生命化的課堂是指在以人為本思想的指導下,追求人的發展的一種教育理念.生命化的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課堂為陣地,開展人與人之間的充滿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和情感的交流活動.它既是教師生命活力的展現,也是學生生命活力的激發,更應是教師生命活動與學生生命活動的有效交往.生命化課堂是以師生共同的生命活動和生命交往為基礎,以師生的共同發展和生命價值弘揚為目標的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學校生活的最基本構成,課堂的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健康成長,影響教師對職業的感受和專業水平的提升以及生命價值的體現.課堂教學對于每位參與者(教師、學生)都具有重要的個體生命價值,課堂教學蘊含著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師生的生命活力在課堂上得以有效的發揮,才能真正有助于學生的培養和教師的成長.我們的物理課堂教學應以“助長生命正常發展”為理念,使之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因此,構建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的生命課堂應是每一位物理教師的追求.
物理文化是世界歷代物理學家在創建物理學理論過程中,發現、創造和形成的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物理語言符號、價值標準、科學精神、物理儀器設備以及約定俗成的工作方法的總和.
物理文化作為人類認識自然的偉大成果,集中體現了人類的創造智慧.物理教師應能感受物理學探索過程中閃耀著科學創造之光.在教學中,物理教師不能刻板地傳授物理知識、物理規律及其應用,物理教師要充當物理文化的傳播者,充當物理文化的整理者和創造者.物理教師要在教學中創造出一種“活”的物理文化環境,這種環境充滿探索、發現、創新,充滿好奇心.物理教學過程要始終把學生探索精神的培養放在重要地位,把物理知識和方法的教學作為培養學生創造力的基礎.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要多樣化,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和興趣,滿足學生的探究的天性,建立學生的科學價值觀,促進學生的發展.
物理學家費曼在他的《費曼物理學講義》的結束語中這樣寫道:“我講授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你們參加考試做準備——甚至不是為你們服務于工業或軍事做準備,我最想做的是給出對于這個奇妙世界的一些欣賞,以及物理學家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我相信這是現今時代里真正文化的主要部分.也許你們將不僅對這種文化有欣賞,甚至也可能你們會加入到人類理智已經開始的這場偉大的探險中去.”
物理教學中如何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要把自己的情感傳遞給學生.在課堂上,把對生活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種情感,用語言、眼睛、動作……傳遞給學生,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學生度過充滿真摯友情的、難忘的一堂課.
激情的課堂教學能夠讓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富有激情的課堂能激起學生渴求知識、努力學習的激情,調動學生探究問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想象思維,拓展學生的思路,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教師的激情來源于對教育事業和教育對象的熱愛,只有對學生充滿愛,才會擁有滿腔熱情;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才會擁有激情;激情更是教師的一種激越的心理情態,只有心情激越,才會有激情的自然表露;只有熱愛,才可以在備課的時候廣泛地收集資料,精心設計.
激情課堂的氣氛營造來自于教師的激情發揮.從教師走進教室的那刻起,教師的精神狀態就直接影響著課堂的氣氛,并為此節課奠定了情感基調.課堂上教師自始自終保持飽滿的精神狀態和情緒是非常重要的.同時,教師還要善于調動學生的情感、興趣.教師的全部激情就是為實現對學生的激勵、鼓舞和喚醒,使課堂成為師生互動、情感和諧的統一體.
傳統的“知識課堂”是知識至上的課堂,為了片面地追求知識而根本無視“人”的存在.與之不同的是,“生命課堂”以人為本,關注師生的生命,追求終極關懷,以促進師生的全面發展為終極目的.
作為教師,關注、呵護學生的生命是必須的.無論成年還是幼年,成熟還是幼稚,生命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教師關注或者呵護的前提應該是尊重孩子的生命成長規律,尊重生命的內在本質特征,也就能理解孩子,在此基礎上的關注和呵護才會對孩子的成長起到積極的促進和引領作用,才會有對學生的善意與憐憫、同情與接納.反過來,這份尊重,又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學生的心靈,由此學會尊重他人、關愛他人,也關愛自然界中的其他生命.這樣,教師的生命也在這個過程中被尊重了,體現了生命的相互尊重.
雖然中學生年齡小,但他們和教師一樣擁有生命的平等權,我們應該尊重他們.也就是要平等地拿孩子當人看,當我們動輒說“我這都是為你好”,說不定是在以愛的名義做著摧殘學生心靈的事.物理教學中要盡量挖掘學生的優點加以表揚,而不是只盯著缺點不放.當我們不斷發現學生的優點并表示出由衷的欣賞時,會讓學生找到自信,進而發現并發展潛能,讓自己愈加優秀.面對著那一個個有著獨特個性和特長的學生,我們需要呵護他們的求知熱情,也要激發培養興趣愛好.比如,有的學生喜歡動手操作,那就鼓勵他大膽實踐,自己去探索影響向心力的因素;有的學生喜歡提問題,那就鼓勵學生多提問題,表達自己的思考與見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尊重學生,是要尊重每個有獨特個性的學生.如在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是不是直視學生的眼睛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并予以鼓勵?在學生犯了錯誤的時候,能不能以恰當的方式讓學生愿意接受你的批評并自覺改正?在遇到個別學生身體不適或精神不佳甚至上課期間需要“方便”的時候,能不能給學生關心并提供方便?尊重學生就要尊重學生的天性,尊重學生的人格,也要尊重他們犯錯誤的權利.只有尊重,才能培育出有尊嚴的人;只有尊重,才能培養出會尊重他人的人,自己也才能真正得到尊重.
生命化課堂注重教學過程的創造與生成.在彈性預設的前提下,在教學的展開過程中由教師和學生根據不同的教學情境,自主構建教學活動.生命化課堂教學,教學過程不應是一種可“預設”的現象,不是實現預定教學藍圖的途徑和手段.教學具有極強的現場性和隨機性,學習的狀態、條件等隨時會發生變化.教師應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廣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以寬泛、自由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間,以富有創造性的教學設計為依托,靈活應對教學中的實際情況.教師在教學中需要開放地接納始料未及的信息,針對具體的教學現場選擇預設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調整預定的教學環節和步驟,應根據執行中獲得的信息不斷修正和改變教學方案,使教學方案在變動中引導教學逐步走向深入.
這里所說的“在場”就是存在.上課的時候,學生都安靜地坐在教室里聽講或者練習,他們是存在的.但每個坐在教室里的學生,未必都在用心聽課,這時雖然他人是“在場”的,但只是作為自然人的身體(物)在場,而其靈魂(神)是不在課堂現場的,即生命不在場.生命“在場”,一方面應該是教師的生命在場,不是機械地完成知識的傳輸任務,而是用心授課,讓生命完全投入課堂中.包括教師對知識的敬畏和遇見新知識的那份驚喜,對未知世界的渴求與期盼,都始終洋溢在教師的臉上,這樣才能感染學生、打動學生,由此激發學生對知識產生向往的熱情.另一方面是學生的生命“在場”,不是簡單地接受知識、完成作業,不是簡單的會做題考高分,而是真正參與到學習活動中,讓潛能得到發展.這種“在場”,可以使學生愿意主動將學習延伸到家庭、社會中去,主動求知探索,發現更多的知識,增長能力,讓天賦得到最大發揮.由此可見,課堂不是名詞,而是動詞,是一個動態的生命場,是一個不斷變化不斷豐富的過程,是一個生命不斷成長的過程.它需要師生的生命在場,而教師在其中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營造好這個動態的生命場,并由教師的生命在場引發、促動學生的生命在場,這必然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體驗”是指參與特定的教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征,從而獲得一些經驗.體驗是指由身體性活動與直接經驗而產生的感情和意識.體驗使學習進入生命領域.因為有了體驗,知識的學習便不再僅僅屬于認識、理性范疇,它已擴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領域,從而使學習過程不僅是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與發展的過程.讓學生在教學中獲得成功的機會,體驗生命成長的快樂;讓學生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生命體驗,體驗生命成長的歷程;讓學生探索世界、探索自我,體驗生命的力量與意義.我們的物理課堂教學不應該只看作實現教學目的的手段,而應該同時看成生命成長的過程,使課堂教學充滿生命氣息,學習成為一種生命需要.
例如在學習平拋運動時,可以讓學生親自體驗:如圖1所示,利用身邊器材,使硬幣B做平拋運動、硬幣A同時做自由落體運動,觀察硬幣B在豎直方向上的運動,對比看看哪個硬幣先落地.嘗試改變B的速度,看看情況又如何?

圖1
把教學提升到生命層次,要求學生親身參與,用腦思考、用心感悟、用耳傾聽、用嘴講話、用手操作,從而激發學生的生命活力,促進學生生命的成長.在物理教學中學生通過認知、情感、意志、態度來參與學習,獲得精神的豐富和生命的成長.
這種交往與對話包括教師與書本的對話、學生與書本的對話以及教師與學生的對話等.讓教師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知識意義建構的引導者和促進者,讓課堂教學變成教師對知識的價值引導與學生對知識意義的自主建構的統一.
生命化課堂教學的知識基本上由以下4個方面組成:教科書及教學輔導資料提供的知識,教師個人生活世界的知識,學生個人生活世界的知識以及師生互動產生的知識.這些知識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書本知識和間接知識,而是蘊涵著師生雙方的情感投入的隱性知識和教學智慧,師生可以各自的“生活世界”為基礎,創造出“真實的”意義世界.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師生之間的生命智慧碰撞,人格魅力的影響,不斷體驗著、升華著情感,形成有活力的、緊密聯系實際的生命化知識,從而促進師生生命質量的提升.
教育評價具有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作用.首先,教師要多給學生一些激勵性的評語,給予學生被器重的心理暗示,從而使學生增強自信,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欲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適時地做出評價.當學生產生不同的意見時,教師不妨讓學生闡述、辯論自己的觀點.這個辯論的過程也就是學生自我評價、不斷改進的過程,從而形成課堂教學的矛盾美.
其次,引導學生在情感交流中進行自我評價.自我評價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能夠促進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反思.
再次,引導學生進行相互間的評價.同伴的語言更能打動學生的心靈,甚至會是一種超越.引導學生相互之間進行積極的評價,既能提高被評價者的主體地位,將評價變成了主動參與、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過程,又易于在積極、友好、平等、民主的氣氛中,讓被評價者愉快地接納和認同評價的結果,進而使評價者和被評價者都能在這種互動的評價過程中得到不斷的發展.
知識并不是固化在書頁間的文字符號,而是鮮活的生活,物理教學應將知識與生活連接起來.物理課程標準的理念之一是“物理課程應加強與學生生活、現代社會及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物理學的技術應用所帶來的社會熱點問題.”物理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物理知識與社會實踐密切相關,生活中處處有物理,而物理又時時聯系生活.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學物理、用物理,是物理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激發學生興趣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教學氣體等溫變化時,可引導學生分析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在炎熱的夏天,給自行車胎打氣應注意什么?讓學生進行討論得到一定量的氣體在溫度升高后,胎內氣體體積要增大,壓強要增大.并要求學生自己列舉出生活中類似的實例,如夏天的啤酒瓶易爆破,氧氣罐不宜放在強烈的太陽光下等等.
生命化的物理課堂,以文化的視角組織物理教學,以情感為紐帶,構建激情的課堂;生命化的物理課堂,尊重生命、體貼生命、關注學生的個性成長;生命化的物理課堂,走進生活開展物理教學,強調學生的活動體驗;幫助學生認識人生,認識世界,提升自我的高雅情操.生命的課堂流淌著人性,師生以心契心、以神會神,學生接受人文熏陶和感染.生命化的課堂洋溢著靈性,在師生溝通與對話中、交流與評價中實現生命的發展.讓我們一起為構建充滿活力的生命化的物理課堂而共同努力吧!
1 解世雄.物理文化論.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5-6
2 關洪.觀光,還是探險?——從費曼物理學講義誕生談起.大學物理,1998(6):1-5
3 余文森,吳剛平.新課程的深化與反思.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4 洪法林.數學教學:走向生命化課堂的建構設想.中國數學教育,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