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璇,嚴俊霞,薛占金,李洪建
(山西大學黃土高原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6)
農村城鎮化就是通過農村工業化將大量農村人口轉變為城鎮人口,并獲得城鎮生活方式的過程[1]。城鎮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區域社會經濟發達程度,是衡量社會經濟的重要標尺[2]。筆者擬借鑒已有成果[3-5],以山西省臨汾市為例,構建臨汾市農村城鎮化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評價臨汾市農村城鎮化發展水平。
臨汾市地處山西省南部,黃河中游。東倚巍巍太岳與長治、晉城市為鄰,西隔滔滔黃河與陜西省相望,北起韓信嶺與晉中、呂梁市毗鄰,南與運城市接壤。地理坐標為:110°22′~112°34′E,35°23′~36°57′N,氣候特點是冬寒夏熱。全市國土面積為20 275 km2;人口為422.17萬人,居全省第2位。
截至2009年底,全市共有137個鄉鎮,非農業人口161.48萬人,占總人口的38.23%;農村從業人員與城鎮從業人員之比為4.42∶1;地區生產總值766.9億元,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比例為6.8∶57.7∶35.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8127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1 522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 247元,人均消費8 436元;農村人口人均純收入為4 749元,人均消費3 083元,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農村城鎮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此,農村城鎮化評價指標體系不僅要能夠全面反映城鎮化的實質與內涵,而且要反映城鎮化的動態演化過程,體現城鎮化發展目標。在設計各指標時要以引導性、整體性、層次性、系統性、綜合性、科學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絕對指標和相對指標相結合[6-8]為原則。以上述原則為指導,設計出臨汾市農村城鎮化評價指標體系(表1)。該指標體系可分為3個指標層次,第1指標層次為綜合評價指標,第2層次為人口城鎮化評價指標、經濟城鎮化評價指標、社會生活城鎮化評價指標3個子系統,第3層次為基礎指標,如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農村從業人員與城鎮從業人員之比、農民純收入與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等指標。各項指標是通過統計資料和實地調研獲得(表2)。

表1 臨汾市城鎮化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表2 2004—2009年臨汾市各指標數據統計

續表2
熵值法是利用評價指標的固有信息來判別指標的效用價值[9],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主觀因素的偏差,因此,本文用熵值法來確定城鎮化評價指標體系的權重。其基本步驟[10]如下。
標準化公式為:X′ij=(Xj-Xmin)/(Xmax-Xmin)或X′ij=(Xmax-Xj)/(Xmax-Xmin)。
其中,Xj為第j項指標值,Xmax為第j項指標的最大值,Xmin為第j項指標的最小值,X′ij為標準化值。若所用指標是正指標,即所用指標值越大越好,則選用前一個公式;若所用指標是逆指標,即所用指標值越小越好,則選用后一個公式。
(1)為消除3.1標準化可能帶來的影響,進行坐標平移,其公式為 X″ij=1+X′ij。

(3)計算第j項指標的熵值Pij,令 k=1/lnm,則 0≤ej≤1。
(4)計算第 j項指標差異性系數,gj=1-ej。
(5)計算第 j項指標的權重,aj=gj/∑gj。
(6)分別計算3個子系統各年份的城鎮化評價指數,即用每個子系統的Pij分別乘以該指標的權重值aj,即
(7)用二級子系統評價指數求和(Z=∑A),得到一級系統即城鎮化發展水平的綜合指數(表3)。

表3 2004—2009年指標指數
由表3可知,人口城鎮化評價指數由2004年的0.014 7提高到2009年的0.028 6,增加了0.95倍,說明臨汾市人口城鎮化發展較快,且由數據呈逐漸上升可看出,人口城鎮化水平呈持續上升態勢,這主要是農村經濟和鄉鎮企業的發展使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擺脫了土地和農業的束縛,紛紛進入城鎮勞動就業,成為城鎮的常住人口,使得城鎮人口的數量不斷增多。雖然人口城鎮化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但從評價指數上看,其城鎮化指數明顯低于經濟、社會生活等的城鎮化指數,說明人口城鎮化滯后于經濟、社會生活城鎮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城鎮化的綜合發展。
從經濟城鎮化評價指數看,臨汾市經濟呈現穩步發展的態勢,評價指數由2004年的0.055 7增長到2009年的0.075 0,增加了0.35倍。說明臨汾市經濟城鎮化發展比較穩定,呈上升態勢。經濟城鎮化評價指數2008年較2007年增長了0.005 8,是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年,地區生產總值為773億元,為2004年的2.06倍,是這6 a中產值最高的,這主要是由于該時期政府大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努力化解各種不利因素,保證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由2004年的9 218元猛增到2009年的18 21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4年的2 976元提高到5 28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值逐漸減小,由2004年的0.434 0下降到2009年的0.387 8,說明城鄉收入差距在逐年增大,該比值在2004—2009年一直是小于0.5[11]的,說明2004—2009年,臨汾市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始終沒有打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城鄉二元結構,城鄉一體化程度較低。
臨汾市社會生活城鎮化指數呈顯著上升趨勢,且始終高于人口城鎮化指數和經濟城鎮化指數,說明臨汾市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注重對基礎設施、文化、衛生、教育等的建設。2004—2009年,臨汾市社會生活城鎮化發展指數顯著提高,其城鎮化指數由0.071 9提高到0.105 6,增加了0.47倍。其中,2004—2007年為較快發展階段,城鎮化指數變化浮動較小;2007—2009年為快速提高階段,2009年指數為2007年的1.39倍。各項基礎設施比較完善、科教文化衛生事業比較發達,通訊方便,每百人擁有移動電話數由21.58部增加到50.45部,人民生活得到保障,養老保險率由14.67%上升到22.29%,醫療機構由402所(不含診所)上升到523所,衛生條件普及度升高,適齡兒童入學率也大大提高,居民獲得了很好的基礎教育機會。
2004—2009年,各項城鎮化指標都呈正向增長態勢。從整體來看,2009年的評價指數0.209 2大約是2004年評價指數0.142 3的1.5倍,每年的增幅大都在0.126左右。說明臨汾市城鎮化發展比較平穩。
臨汾市城鎮化發展較快,其中,人口城鎮化發展呈上升態勢,但明顯滯后于經濟和社會生活城鎮化發展;經濟城鎮化發展較穩定,但是制約經濟發展的城鄉二元結構仍沒有得到改變,城鄉一體化程度較低;社會生活城鎮化發展呈上升態勢。臨汾市的城鎮化發展水平在山西省11個地區中處于較低水平,2009年山西省的人口城鎮化率已達到46.59%,而臨汾市的僅為38.25%,依此排名,處于全省倒數第4位。在經濟快速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情況下,臨汾市城鄉協調發展的情況相對滯后,在城鎮化的過程中,傳統的城鄉二元結構一直沒有得到徹底改變,嚴重地阻礙了臨汾市農村城鎮化的發展。
臨汾市城鎮化雖發展較快,但和國內其他城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制約經濟發展的城鄉二元結構仍沒有改變,所以,臨汾市的城鎮化在未來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在未來城鎮化過程中,我們應當注重縮小城鄉差距,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提高勞動者素質等,期待臨汾的明天會更美好。
[1]于光君.農村城鎮化與環境問題 [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
[2]仇方道.縣域城鎮化發展水平評價與對策 [J].人文地理,2006(6):119-123.
[3]姜愛林.城鎮化水平的五種測算方法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2(8):79-80.
[4]聶蘇,陳東明.農村城鎮化標準及評價指標研究[J].中國農村經濟,1996(9):69-72.
[5]周虎城.江蘇農村城鎮化水平的評估 [J].江蘇經濟探討,1997(1):44-48.
[6]孫國興,李樹德,李瑾.天津市郊區縣科教興農考核評價指標體系[J].天津農業科學,2003,9(4):43.
[7]賈鳳伶,李瑾.農業科研機構自主創新能力評估指標體系研究[J].天津農業科學,2009,15(1):77-82.
[8]韓美清,閆棟華.河北省區域生態健康及生態系統安全評價與建設[J].河北農業科學,2009,13(6):88-90.
[9]郭顯光.改進的熵值法及其在經濟效益評價中的應用[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1998(12):98-102.
[10]喬家君.改進的熵值法在河南省可持續發展能力評估中的應用[J].資源科學,2004,26(1):113-119.
[11]孫曉紅.農村城鎮化質量評價體系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08(12):93-94.